挖掘农村金融服务潜力助推打赢甘肃脱贫攻坚战
2020-12-22丁国安
丁国安 ,丁 博
1.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甘肃 兰州 730071
2. 江苏银行深圳分行 普惠金融部,广东 深圳 518000
农村金融服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可缺少的支撑点。近年来,甘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其具有的开发性、合作性、互助性、公益性、混合性金融服务运作模式更加成熟,服务领域也更加广阔。随着金融服务方式持续创新,服务能力也在快速提升。从实际情况看,农村金融服务突显普惠性、多样性和精细化的特点,恰如渗透在农村各个经济领域的“经脉”,在激发扶贫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培育精准扶贫新动能、加快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融合等层面上的作用显著。但是,农村金融规模偏小、金融服务空间有限、金融供需矛盾突出问题依然存在,金融服务潜力有待充分挖掘。挖掘农村金融服务潜力,提质创优,就抓住了“经脉”,则纲举目张。
当前,甘肃省脱贫攻坚进入了最后关键时段,也是比较困难的非常时期。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更是不可避免地对脱贫攻坚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减少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最后冲刺期,更需要持续挖掘金融服务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服务的推动作用。
一、依托农村基层组织,加快普惠金融向服务深度转型
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特殊,重点面向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机构和特殊群体。普惠金融的实践印证了其以独特的方式在服务农村基层和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的进程。然而,在甘肃的许多区域,金融服务半径十分有限,普惠型服务效应不明显,在普惠金融理念和实践的认知上,无论是法人金融机构还是服务对象都存在着较大偏差。事实上,普惠金融包含的服务领域非常广泛,比如弱势群体金融知识培训、风险防范、培育和引导金融需求等,并非仅仅提供存取款、小额信贷等。
为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动普惠金融向服务深度转型,需要依托农村基层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在组织管理、政策推广落实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农村基层组织是脱贫攻坚中最基础的单元,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工作方法灵活,接受新生事物快。当前,乡镇和村社等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冲锋在第一线,大量的疫情防控、驻村帮扶干部组织管理、农村居民基本信息排查、筛选分类贫困户、“一户一策”脱贫措施的制定等工作都是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实施的,对疫情防控和推进脱贫攻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刻以及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可考虑赋予农村基层组织新的职能,借助乡镇及村干部力量推广落实相关普惠金融理念和政策,做实普惠金融服务空间拓展的民众基础,形成普惠金融向服务深度转型的支撑点。应该说,在广泛提高普惠金融认知度基础上,推动金融服务向纵深发展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同时也将丰富和完善未来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内容。目前,可考虑建立金融干部挂职制度。根据省内不同的县域情况,可选派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中层干部或中坚骨干力量赴乡镇或村级组织挂职,督促普惠金融推广落实工作,以普惠金融服务基层化推动脱贫攻坚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另外,要创新业绩考核办法。在未来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考核晋级中,增加普惠金融对“三农”的作用成效的考核内容,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有机结合,提高乡镇干部融入普惠金融的积极性。
二、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注重提升服务效果
现阶段,甘肃完成疫情防控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大任务,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县域内各类金融机构是履行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金融服务职责的主要实施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职能定位清晰,主要经营大型信贷业务,以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和县域内数量较少的大型营利性组织为服务对象;村镇银行、信用联社等法人金融机构,在拥有网点、人员、天然贴近地方民情、了解地方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基因优势,其经营以向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和农户等提供服务为主,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平台,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对甘肃最后打赢脱贫攻坚战影响重大。满足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差异化及多样化资金需求是村镇银行和信用联社等法人金融机构的重头戏,也是普惠金融向服务深度转型的内驱力。
在甘肃,更好地发挥县域内各类法人金融机构的作用,需要从多层面整体推动。一是强化激励引导,构建完善的金融扶贫政策传导机制。充分释放国家支持政策效应,用好、用活金融监管部门赋予的支持政策,如针对疫情防控和扶贫开发制定的相对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宽容的坏账损失率,以及特定使用范围的支小、支微贷款和扶贫再贷款等。二是激发法人金融机构活力。县域内法人金融机构的立身之本是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要有强烈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意识,不断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经营理念、变革经营方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借助“互联网+”搭建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有效满足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需求,以最直接、最优质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村贫困户增加财富,摆脱贫困。只有如此,县域内法人金融机构才能在回归本源、促使自身业务获得长足发展,才能提质增效,改善利润水平,最终实现地方经济与金融机构共生双赢。三是坚持风险底线思维,有效防控和监管风险。疫情对甘肃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农业其自身抗压能力又十分有限,另外,贫困户风险承受能力非常脆弱。为此,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善于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大局中谋划金融发展,防范县域内法人金融机构脱离实际、盲目扩展业务风险的发生,保障普惠金融作用的发挥。法人金融机构既要担当主动作为,又要有风险防控意识,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做细做实评估风险,明确和落实内部风险防控责任,有效把控各类金融风险。四是明确县域法人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领域。以农业农村抵质押物、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机制、新技术应用推广、“三农”绿色金融等为重点支持领域,强化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三、突出区位优势,助推夯实产业扶贫基础
根据甘肃脱贫攻坚的实际和进程,在2020年年底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有把握的。然而,应当看到,这些年结合地方实际培育的特色富民产业有很大的起色,在脱贫攻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差,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在有些地方,为确保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脱贫目标,背离当地实际匆忙推进的一些脱贫产业,或者是匆忙上马的一些“短平快”项目,既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拉动优势,又存在着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另外,农业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大多层次低、规模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做到了贫困村全覆盖,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规范化管理和发挥带贫作用方面还需下大力气。
甘肃大部分贫困区域,贫困的外部原因是自然环境制约,或者由于交通不便等;但也有不少区域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在一县一域规划产业,必须立足这一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引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为根本,规划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康养小镇、观光农业、休闲避暑等产业。此外,甘肃自然遗产富集、民族风情丰富多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融合多元培育扶贫产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品牌,夯实产业基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县域内各类法人金融机构,要从助力脱贫攻坚定位业务发展,在产业谋划、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扶持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咨询服务、资金支持,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真正发挥“经脉”的作用。加快创新金融服务,纠正“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农贷业务下降倾向,改进信贷管理办法和业务营运方式,细分农村金融市场,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点,设计开发金融产品,扩大业务半径,为“三农”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搭建具有甘肃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平台。
当前,一方面应要做好农村金融支撑工作,主动深入农村基层,对接涉农客户掌握金融需求情况,尤其针对果蔬种植、牛羊养殖等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快速授信审批通道,简化授信流程,保障疫情影响较大的涉农企业特别是一些农户的资金供应,严格遵守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要求。对疫情影响严重货款回笼困难而发生的涉农经营主体或农户无法按期归还的贷款,做好申贷、延贷、展期服务,确保农业生产资金不断链。对有新增融资需求的涉农企业及农户,根据实际适时调整贷款投放量,全力支持涉农企业和农户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多措并举帮助涉农企业及农户修复疫情造成的生产、销售损失。另一方面,要按照脱贫攻坚时间表的要求,动态调整经营策略,确立适合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运用特点的“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以商业化运作方式,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质量和效益提升快的农业项目和涉农企业。加大普惠金融领域内部资源倾斜,调整涉农企业和农户“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降低涉农企业和农户的综合融资成本,减轻财务负担,增强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