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促进中学生幸福感应能力养成的对策研究

2020-12-22栗盼盼

武术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排序权重要素

张 兵 栗盼盼

1.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2.太原市外国语凤凰双语中学校,山西 太原 030032

1 研究目的

后工业化社会,是服务型经济全面取代商品生产经济成为社会经济主导结构的社会。[1]服务经济的不断壮大意味着社会“享受”和“分享”需求的不断发展。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充分的满足后,追求生活品质,崇尚幸福目标的生活方式必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

2015年,我国服务业首次超过其他产业,以55%的贡献率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表明我国已渐渐步入后工业化社会。现阶段大力推进的“城镇化”和“小康社会”的进程,必将加速后工业化社会在我国的早日呈现。丰富的物质供给,高品质服务业的完备,与人们的“幸福感觉”并不是完全成正比。“幸福”来自于人们的主观感受,能否让幸福伴随人的一生是靠幸福感应能力的高低与保持的长短来决定的。而幸福感应能力重在青少儿“三观”形成期,精心培育才能获得。幸福感应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后工业化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方式实现与否的关键。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体育教育促进中学生幸福感应能力养成及其对策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而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中“态势分析法”对问题构建体系中各项的权重进行排序,发现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发展的对策。

关于问卷调查法,第一阶段为单问题搜集要素方法。准则层采用单一问题提问开放式回答的方法,广泛征集中学生的答案。通过筛选初步确立了各项的聚合与散布的基本情况。第二阶段以上述方案为蓝本,设计了访谈调研的问卷方式,共计10人,分类入校进行面对面直接访谈调研。再次获得(A)(B)(C)各项方案层要素的被选频次,并进行了百分比的统计处理,获得基本数据。

关于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两次问卷调查间隔23天,相关系数R=0.925(P<0.01),说明访谈问卷的信度达到要求,调查结果具有可靠性显著。在第一次问卷征集到方案层要素并确定层次结构后,先后请8位专家学者进行有效性评价。认为“非常完善” “比较完善”的达87.5%。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幸福:幸福是指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过程,也是这种满足过程的体验、感受和评价。[3]

(2)幸福感应:人的主观感受对客观幸福存在的感知与体验。

(3)幸福感应能力:是指人性得到肯定时主观感受的能力,即感知幸福、创超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4]

3.2 调查对象

在太原市六所重点和普通中学中随机抽样120人进行调研,其中11人为无效调研,实际有效调研109人。

3.3 中学体育教育培育幸福感应能力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根据前期调研确定的层次结构,在第二次访谈问卷调研前期,经专家访谈讨论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要素项的名称,为准确的调研各要素的汇聚点和散布情况奠定了基础。

中学体育教育培育幸福感应能力的层次结构矩阵,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要素。幸福感应能力培育对策包括幸福感应项A(A1生理需求、A2适合兴趣、A3满足求知欲、A4被肯定、A5友情交流、A6增强体质、A7心理满足与压力释放、A8团队激励)、幸福感应能力激发项B(B1营造氛围、B2优化环境、B3自由选择、B4教师业务能力提升、B5教师亲和力、B6科学评价、B7客观条件保障、B8提升学校体育地位、B9强调健康意识)、幸福感应能力抑制项C(C1不喜欢、C2无特长不自信、C3体育知识缺乏、C4体育氛围差、C5学习内容枯燥、C6教师不亲和、C7活动苦于累、C8家长不支持)。

3.4 中学体育教育培育幸福感应能力准则层矩阵及权重分析

经研究,按层次分析法评价1-9标度(以下阶层分析均以此为标度),经专家进行标度定位,从而得到以下权重。

表1 中学体育教育培育幸福感应能力准则层的矩阵及权重排序

3.5 中学体育教育培育幸福感应能力方案层要素矩阵及权重

经二次访谈问卷调研,获得方案要素层各要素的聚合度百分比及散布的基本数值,随后按1-9的标度进行修正,导出各要素在各准则层的相对标度,从而获得方案要素层矩阵及权重。

表2 方案层各要素百分比统计及标度修正一览表(N=109)

表3 幸福感应项矩阵及权重单排序

表4 幸福感应能力激发项矩阵及权重单排序

表5 幸福感应能力抑制项矩阵及权重单排序

3.6 中学体育教育培育幸福感应能力权重总排序

结合准则层及方案层要素层权重值,计算导出中学体育教育培育幸福感应能力要素层的权重总排序。

表6 方案层要素总排序矩阵权重值架构与分析表

3.7 中学体育教育培育幸福感应能力的对策分析

3.7.1 构建对策分析体系

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将中学体育教育培育幸福感应能力的要素相对重要性权重进行了排序,从排序结果看,各要素对能力培育影响的程度差别较大。为抓住主要矛盾,找到对策的主攻方向,构建以下分析体系。利用AHP将体育教育中幸福感应能力所涉及的因素进行了相对重要性的排序,从图1可以看出,各个因素对幸福感应能力的影响差别比较大,为了抓住主要因素,我们从图1中可以找到最大的重要度,即A2=0.1495,B6=0.02418, C3=0.03384,利用态势分析法,坐标图中标记出来,然后按顺序连接构成中学体育教育中培养幸福感应能力的对策分析图,如图2所示。通过计算,得出两个象限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S1=0.0018;S2=0.00225,即S1<S2。由此可以确定,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培育幸福感应能力的对策中,影响幸福感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抑制因素的作用。因此,应主要以减少和克服抑制因素的对策为主,以激发促进因素对策相配合,共同达到中学体育教育中培育幸福感应能力之实效。

图1 方案层各要素总排序示意图

图2 中学体育教育中培育幸福感应能力的对策分析图

3.7.2 抑制项与幸福感应能力发展的讨论

由分析可知,“无特长不自信”“体育知识缺乏”以及“学习内容枯燥”三要素成为抑制中学生幸福感应能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由于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从心理学角度讲,渴望表现自我引起异性注意,通过展现自己的独立性来表达成人性是主要特征。所以,当自身的体育技能能力不能在组群中展现优势时,会表现出退缩和自我保护意识。渴望展现与不能展现的落差,使得他们“自卑”而不敢感受“幸福”。体育知识的匮乏会导致内在心理的不安。不懂体育规律,不知如何发展,不能完整表述,加之学校安排的课程和内容不符合他们的期许与兴趣,单一而枯燥,激发不起学习的激情,会进一步阻碍他们对幸福的探索。在对初中、高中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无特长不自信”主要集中在初三和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正好与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心理状态吻合。而“体育知识缺乏”的回答主要表现在高中阶段的同学,他们是从少年到青年发展的转型期。知性、理性的行为在慢慢地超越感性的盲动,他们期望在对事物认知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所以,当对事物认知不清时,会犹豫不决,甚至会对自己的学习进程产生怀疑。“学习内容枯燥”的选项在初中、高中均占较大比重。这反映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成为 “幸福教育”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教改“喊”了几十年,内容依然不能满足同学们的要求,说明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尚没有完全达到共识。功利主义的教育导向依然充斥于学校体育的机体。改革的方向应更加精准才行。克服和减少抑制项的干扰是幸福感应能力得以提升的主攻方向。

3.7.3 激发项与幸福感应能力发展的讨论

青少年儿童天生对体育课具有接受和迎合的特质。大多数在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中可享受到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虽表现各异,感受也具有差距性,但渴望与享受是主流。它与人的本能、与人的体质、与人的需求有着深刻的、必然的联系。[3]从表6中我们会观察到,满足身体发展需求、满足心理倾向性要求以及减缓压力平衡心态是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最主要的选项。而在幸福感应能力激发项的要素中看到,有较多同学认为“优化环境满足需求”“自由选择”以及“科学评价”“健康实效”的教育手段是最能获得幸福感觉的要素,当然也是提升幸福感应能力的良措。两项的正向关联,恰恰反映了因势利导是满足“幸福感应”的强化措施,才是发展体育幸福感应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当然,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得到了应有的改善,环境更美、现代化供给更高、兴趣与需求满足率更强已成为中学生对幸福感应能力的新追求。面对后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原有的幸福感应可能会因不断的适应或轻易地满足而被减弱,人们幸福感应的阈值反而被不断的推高。所以,从发展的眼光看,提升幸福感应能力,不是得到“鱼”,而是学会“渔”,只有学会了不断获得幸福的方法,提高幸福感应能力,才可能实现长久的、不断出新的幸福感觉。

猜你喜欢

排序权重要素
排序不等式
权重常思“浮名轻”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基于公约式权重的截短线性分组码盲识别方法
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基于Lingo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