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研究之历史渊源、项目特点及推广研究
2020-12-22明桂林狄建强夏承海
明桂林 狄建强 夏承海
1.宜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江苏 宜兴 214200;
2.宜兴市广播电视台,江苏 宜兴 214206;
3.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6
1 八卦掌历史渊源之辩研究
何谓八卦掌?《中国武术大辞典》对八卦掌概念界定有二:一种拳术;一种套路名称。武术拳种以八卦掌命名屡见不鲜,比如少林八卦连环掌、形意八卦掌、八卦太极掌、武当八卦掌等。姜容樵在其著作中对八卦掌的定义为:八卦掌是一种把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的拳术,原名“转掌”,后称“八卦掌”,亦称“八卦转掌”“游身八卦掌”“揉身八卦掌”“阴阳八卦掌”“八卦连环掌”。[1]历来关于八卦掌缘起众说纷纭,真伪难辨。旧说之一,八卦掌由八卦拳易名而来。刘勇在对八卦拳与八卦掌内容的考证与分析的研究结论中提出:八卦拳与八卦掌在起源、内容、风格、理论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八卦拳与八卦掌是两种独立的拳术体系,不存在同拳异名之说。[2]旧说之二,八卦掌由阴阳八盘掌易名而来。旧说之三,八卦掌创始于张三丰。康戈武教授在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中对以上三种旧说均予以否认:八卦掌早于阴阳八盘掌,张三丰不会拳术。[3]旧说之四,八卦掌来自八卦教。时传霞,尹洪兰在八卦掌源流的探讨指出,八卦教中有八卦掌,八卦掌来自八卦教,其结论根据两则材料断定。[4]材料其一,“孟灿,究州人,勇鸷凶悍,尝因争博,以一掌毙其徒,亡命至楚,素与樊伟善,闻逆谋,潜返。王伦倚如左右手,跬步不离。破寿张、阳谷、堂邑,得其力为多者。[5]材料其二,“(嘉庆二十年) 杜连城供,来家庄有个教师,问他姓名,说是叫刘如金,又说叫刘如容,会打磨、锤字、画虎、玩拳,百步外可以打人,刀枪不怕,盘问刘玉隆,说是八卦拳。”[6]核心意思是王伦的清水教和林清的天理教中都有八卦拳的存在,然而笔者根据康戈武教授的史料考证及刘勇对八卦掌及八卦拳的研究认为,八卦拳并非八卦掌,也非出自八卦教。根据史料记载和八卦掌起源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澄清了各种流传旧说,在董海川之前没有八卦掌。八卦掌雏形为转掌,转掌为董海川所创。董海川自幼习武,游历吴越巴蜀,受启示于浙江东南部道士的一种修行方式——“转天尊”,董海川将掌法与转圆圈结合在一起,称其为转掌。转掌有八式,分别为:八卦掌起式、阴阳鱼掌、柔球掌、下沉掌、猴形掌、指天划地掌、抱月掌、太极掌。转掌在社会性实践中展现其技击价值和健身功效,符合武术的本质及当代人的需要,在武术大师们共同努力下转掌演变成为八卦掌流派。然而,董海川师从何许人也?董海川为何自宫入肃王府?没有文献记载,缺乏史料考证,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另一方面,董海川众弟子中哪一派传承的八卦掌最全面?董海川晚年由史计栋赡养二十余年,晚年是一个人思想的顶峰,能否从史计栋的史料记载追溯董海川之前的一段历史,值得我们研究。
2 八卦掌项目特点之技法研究
八卦掌有“三宝”之说。首宝,攻防谋略。八卦掌不同于其它拳种直来直去的行动轨迹,而是效仿宇宙天体运动来达到天地同春的长寿运动,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并以圆圈的走转作为攻防谋略,如逢强走转,避正打斜,式无定式,势无定势,有影无形,脱身换影,得机得势,返身回攻等均属于上乘之高超谋略,是其它拳种所不具备的。民间俗语:“形意三年打死人”、“太极十年不出门”、“八卦六年走天下”,是对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练习者的真实表达,三种拳术的攻防谋略各不相同。形意正中,形意拳乃由岳家枪法的开、合、发(也叫拦、拿、扎)演变而来,行动轨迹为直来直去,以切中门为主,故称“形意正中”。太极空中,太极拳以防守避让、不招不架和顺带借力打力为主,以空出打击距离、待对方旧力已尽新力未出之际再进行顺势打击,称之为“太极中空”。八卦变中,八卦掌的思想理念与策略是“变中”为好,我时时变换中门,使对方打击无“门”,逢强走转、式无定式、浑身是圆、处处是空,沉闭名门丹田,六合迸发。二宝,内劲功力(内功)。八卦掌是内外兼修的拳种,所有动作都离不开“意、气、力”的运用。所谓意,即思想,或想做什么;气,即呼吸产生的气在体内的流动;力,即有意识的用劲。初练八卦掌应学会习惯性用力,变僵力为巧力,用最小的力把掌送到应到的位置。“力气”二字说明,双方技击不仅用力而且用气,只是力表于外而气行于内。腰部是气与力转换的核心,气贯穿于腰的旋转之力、肩的前送之力、掌的击打之力。八卦掌威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内气充足,功架也很重要,好的功架能保证身体重心的动性平衡,利于内功的爆发。三宝,攻防技法。八卦掌技法原理总结为四个字:八要九论。[7]
表1 八卦掌技法八要
通过表1和表2分析得出,八卦掌技法有别于太极拳和形意拳。太极拳要求松膝、圆裆、开胯,重在保持身体的虚实变换;形意拳要求扣膝、扣胯,重在保持身体的简捷明快,发劲充实;八卦掌要求扣膝、收胯,重在保持步如趟泥、身如拧绳、转如磨磨。[8]八卦掌功法高超全面,内涵丰富,技法多变,招招相扣,式式连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有七七四十九种掌法和六六三十六种腿步法,是其它拳种所望尘莫及和无法超越的。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拳谱记载,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八卦散手,但目前很少传习,八卦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
表2 八卦掌技法九论
3 八卦掌项目特点之健身效果研究
通过对近30年来八卦掌健身效果的学术性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纯理论性的体悟式研究过多而交叉学科的实验性研究缺乏。凌昆,杨维论八卦掌健身机理与健身功效的研究立足于简化健身八卦掌的公转与自转运行机理并结合医学理论指出,八卦掌有病能医、无病能防。[9]袁新国在从健康体适能谈武术健身的研究中指出,传统武术包括八卦掌无论是从运动方式、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还是从运动持续时间和渐进性原则,只要掌握一定的锻炼方法和原则,经常性练习,都有助于体适能的提高。[10]于君玲在八卦掌中的传统养生之道研究认为八卦掌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整体锻炼,结合阴阳五行传统养生理论,有助于人体“三高”及精神问题的缓解。[11]商秋华,马玉馨在刘派八卦掌八大桩功养生功效探究中以刘派八大桩功为出发点,重点阐述了八大桩功的练习要点及其相应的养生之道,认为八卦掌符合老年人健身养心的需求。[12]马芳,庞海帆通过对20名老年人分性别进行为期3个月八卦掌练习及跟踪测试,研究结论认为,八卦掌有利于加强老年人步态稳定性,防止老年人摔倒。[13]康戈武教授组织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生理、解剖、运动医学等专业领域13位教师对60名60-82岁经常习练八卦掌的男性老人及30名退休未习练八卦掌的健康职工进行了胸、腰、髋部 X 线摄影,脊柱和髋关节活动度、肌肉工作能力、平衡机能以及四肢纬度等多项医学、生理学指标的测定,测试结果显示,经常练习八卦掌能够增强人体各系统的机能,延缓老年性退行性变化,证明八卦掌是一项有益于健身延年的运动,值得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推广。[14]剖析八卦掌八种掌法运行机理发现,每掌均有扭转腰部的动作姿势贯穿其中,并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据《伤害杂病论》第三篇六气主客记载,人之腰部最为重要,腰乃肾之府邸。[15]肾藏先天之精华,是脏腑阴阳的根本,为生命之泉源。八卦掌力出于手而主宰于腰,既符合武术“练功需练腰”的共性要求又迎合了人们养生的渴望。
八卦掌健身效果虽明显,但缺乏科学论证。众所周知,综合就是创造,转移就是突破。在科技飞速进步的社会大背景下,八卦掌当捷足先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搞好自身科研工作,综合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等领域,完善八卦掌的科学化研究,建立科学的、严谨的、合理的量化练习方式,促进八卦掌更好的服务于人体健康和国际化传播。纵观八卦掌健身效果方面的学术研究,纯理论性的体悟式研究过多而交叉学科的实验性研究缺乏,“体悟式、经验式、散乱式”的研究现象严重,难以突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传统思想困境。八卦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当重视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健全协作机制,构建多层结构、纵横联系、动态发展的主体网络,争创研究的重大突破,有效的提高科研运用于实践的整体效益,促进八卦掌的科学化健身发展进程。[16]
4 八卦掌项目特点之学术研究
表3 八卦掌近36年研究现状调查表
通过中国知网查询近36年来八卦掌的学术研究得出结论:(1)比较太极拳仅2017年1月份至9月份就361篇的论文数量,八卦掌36年的学术论文数量累计都遥遥不及,令人堪忧。纵观八卦掌科研数量,1982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1篇,1992年至2001年平均每年1.5篇,2002年至2011年平均每年3.5篇,2012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8篇,喜之科研论文产量呈递增发展趋势,忧之科研总量匮乏。(2)八卦掌研究学科领域狭窄,多集中于人物传记方面,核心论文发表数量屈指可数,交叉学科研究滞后。纵观八卦掌的研究,大多体现在八卦掌流派、传承、技击和健身机理等方面,基本停留在基础研究层面。横向比较太极拳研究,在中国知网主题栏查询太极拳学科分类,太极拳研究领域涵盖体育、文化、医学、宗教、经济等各个方面。其中,交叉学科研究成为太极拳研究趋向,且交叉学科研究论文多发表在核心期刊,影响力可见一斑,截至2017年9月份太极拳中医学研究524篇、特种医学188篇、预防医学与卫生学171篇、临床医学126篇、心血管系统疾病105篇、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103篇、呼吸系统疾病36篇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知网收录的第一篇太极拳论文便是1958年王登超发表在《中国防痨》太极拳在肺结核医疗上的应用,对太极拳的后续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3)八卦掌研究基金项目少。八卦掌科研基金项目共计6项,分别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山西省教委基金1项、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1项、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1项。准确的讲,八卦掌研究基金项目2012前并无任何立项,此6个研究基金项目均为近5年立项。再次比较太极拳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0项之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自然科学基金近200项、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及各省教委基金不胜枚举,科研对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功不可没。武术无科研不成,科研无武术不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离不开科研的助力。八卦掌科研匮乏,严重阻碍了八卦掌的传播和发展。以史为鉴,当以八卦掌为主体,融合“传统”和“现代”兼有的“一体两翼”发展范式,[17]一方面继承优秀的人文传统,包括尊师重道、止戈为武的和谐社会观和大车以载的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八卦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化内涵研究;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全国各地八卦掌研究会应当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论坛活动,隆重邀请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领域专家参会,变“以武会友”为“以文会友”,集思广益,逐步推进八卦掌的交叉学科研究。
5 八卦掌项目推广之未来展望
如何让八卦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让传统武术这一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遗产转化为每一个武术追梦者走向成功的舞台,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谈发展就不得不谈继承与创新,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谈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谈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谈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无法继承。继承是前提,创新是关键,发展是目的。继承是一项长期、艰巨、需要耐心的任务,继承首先要梳理八卦掌本门本派的师承、源流、拳理、拳法、等等,然后才能把本门本派的东西全面、完整、系统、科学的继承,才能得以繁荣、兴旺的空间和市场。创新是关键,是灵魂,是继承的升华。自古迄今,武术自身的发展历程就证明的这一点。无论任何一个门派,任何一个拳种,只有不间断打破条条框框,不断破旧立新,才有出路,才能焕发出无限蓬勃的生机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15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了体育产业向全社会放开的相关政策,鼓励全民发展体育产业,这为武术走产业化之路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撑。产业化之路,是一条武术健康发展的阳关大道。以史式八卦掌为例。史式八卦掌第三代传人狄兆龙,史式八卦掌代表性人物,师承杨荣本,缘起宜兴海会寺,武德崇高,武艺精湛,是武术界公认的武术大师。狄兆龙为江苏溧阳人,1988年2月18日在溧阳成立史式八卦掌研究总会,并迅速在南京、上海、徐州、无锡、杭州等地设立史式八卦掌研究分会。狄兆龙已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武术人物,而是一个蕴含着巨大的具有“核裂变”能量的文化元素和“经济矿藏”。[18]我们当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好这个“核元素”,乘势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