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同课异构”
2020-12-21余昆仑
余昆仑
摘要:同课异构应该求同存异。其中,“同”指课堂教学目标基本相同,“异”在于教师的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使用、个人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应变能力以及学情的差异。另外,还需注意同课异构的目的、功能定位和评价标准。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同课异构 学科教研
笔者曾到一所中学参加该校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听了两位本校教师和一位外校教师的同题课。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李白的《春夜宴桃花园序》。授课对象上,两节课为该校高二年级学生,一节课为该校高一年级学生。三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迥异,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也许这正是此类“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互通有无、借鉴学习,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同课异构作为学科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此次听课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形式。
搜索“同课异构”相关论文,我发现,这并不是个新鲜的词语,研究此话题的人很多,但大多是关于同课异构单个案例的研究,鲜有对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形式的冷静审视和理性梳理。回溯概念,“同课异构”一般被理解为:对于同一课题,不同教师面对不同学生,展示不同的教学方法。表面上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其基本特征;但深入来看,“同”和“异”的内容值得商榷。因为,不同教师上的是同一课题,文本或教材内容是相同的,但不同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却不尽相同,这就涉及教学目标的问题了。对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在教材中它有特殊的使命,也就是说,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教学内容要区分,文本自身的价值和文本的教学价值也要区分。我们都知道要“用教材教”,那么,上课前就要先确定这个文本的教学内容,进而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教什么”有时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其实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如此说来,同课异构的教学目标应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应是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个人教学风格以及课堂教学应变能力的展现等。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有自己的创新,但应基于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应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以新颖些,驱动教学的进程,但课堂活动的“新”应指向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效果;至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完全依据教学设计等因素而定,无论是教授法还是讨论法,其本身并没有优劣,“妙与不妙”全在于师生的活动;至于教学风格、教学应变能力则带有鲜明的教师个性色彩,可能是“与生俱来”、不可强求的。
其实,同课异构的“异”还涉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情的差异更值得授课教师关注,但这一重要因素在现实教学中往往被忽视。我们都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关键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关注学情,学情不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应不同。因为学生认知的起点恰恰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正是依据自己的已知经验来建构新的认知。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对于李白的作品了解程度不同,所以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有异。只有确切把握了学情,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不会超前或者滞后,才有可能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不同的学情决定着教师课堂活动的效果,高明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有教师评课时常说的某堂课的课堂气氛好不好,其实跟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学情把握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能否在课堂上真正有“习得”,能否实现“一课一得”,也能表明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否得当而扎实。所以,同课异构活动中,授课教师对学情的关注和把握不容忽视。
另外,活动的组织者和授课教师要特别注意三点:同课异构的目的、功能定位和评价标准。首先要明了活动的目的,目的不同,其功能定位也会有所不同。同课异构既可以作为竞赛手段来选拔选手,可以作为学校教研活动来促进学科教研水平提升,又可以作為组内常规教研活动来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提升,同时,它还可以是教师在不同班级授课的常规教学行为。作为技能竞赛形式的同课异构,显然带有同台竞技、一决高下的意味;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同课异构,多是经验分享、互通有无;作为组内活动的同课异构,多是研究教材、教法,促进教师成长;而教师个体的同课异构,则是根据不同学情的教法应变调整。在竞赛中采用同课异构,有学者认为其瑕瑜互见。比如,学情不同可能影响课堂的效果,如果评价标准不科学,很可能最终影响结果的公正、公平;在课题限定的前提下一味求新求异,可能会剑走偏锋,示范效果较差;等等。如果是研讨性质的同课异构,重在研读教材、研讨教法,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课堂观摩过程中学习经验、自我提升,既看到课堂“异”的精彩展示,又注意课堂所蕴含的规律性的“同”。如此,才能引导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深切的体会和进一步的提高。同样,依据不同目的、不同功能定位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其课堂评价标准也不应该完全相同。有的课堂需要明确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给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以正确的导向;有的则需要指出相互应该学习的长处,悉心研讨课堂需要改进的地方,与参加活动的教师“亦师亦友”地共同研讨和提高。如果是年轻教师与年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同课异构,应多指出值得年轻教师学习的地方,同时也应肯定年轻教师的成长;教师个体的同课异构,则更多的是自身对不同学情的教学效果的反思。总之,同课异构的评课环节是重头戏,不容忽视;而同课异构的评课标准也不可一概而论。
概言之,同课异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是其应有之义。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正确运用这种形式,有效发挥其效用,使其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