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0-12-21周真江
周真江
摘 要:问题引导在数学课堂中决定着课堂进度的关键一面,是数学课堂的根本之处。数学问题就像是黑暗中的灯塔,帮助学生有了具体的思考方向,在数学知识的大海里尽情探索。
关键词:问题引导法;数学课堂;运用分析
数学课堂日常教学就是在一直发现问题和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的,在问题的发现和解题中,学生结合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办法,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问题引导重视梯度原则
“梯度原则”是教師使用问题引导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梯度原则”指的是在问题的布置时候,需要注意到一定的级别,问题的设置应该从近及远、从简单到繁琐、从容易到困难,逐步上升,还可以把一个较难的问题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进行解题,这样做可以降低问题的级别。这样做,不仅不会损坏原问题的整体,又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教师拆分问题的时候需要主要现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巧掌握;另外,拆分问题相互的联系要适合,不能使相互之间的跨度较大,严格杜绝“一步登天”的问题引导方式。问题设置必须要有序的来,注意梯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慢慢解决问题的时候中收获成功的感觉。
例题1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94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12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这个问题对初步认识数学运算法则与和倍的学生比较繁琐,教师就可以依据“梯度原则”把这个问题拆分成许多小问题对学生进行一级一级的引导:
(1)这道题和哪些法则的计算有关?需要运用哪些公式?
(2)怎样对该题所给数值运用相关的计算?
(3)涉及到那些单位?法则和定义的结合?
(4)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
进行这样一级一级的引导,学生较快的就能掌握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之间的变化方法,不单单是一味的按照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解答,对知识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表层。这样的拆分问题引导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中熟悉定义和变化关系的基础原理,可以为今后解决各种各样的函数的有效运用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梯度原则”可以让学生从基础上熟悉数学概念和公式转化的原理,还能认识到公式使用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特殊含义,进行具体的训练提高学生做题的质量和认识到做题的时候容易出错的地方。
二、问题引导重视思维拓展原则
“思维拓展原则”是教师在运用问题引导时有一个的重要的原则。“思维拓展”指的是,教师不能一直运用规定的数学题目,数学问题并不是固定统一的,思维拓展问题和答案开放式问题才能积极有效的提升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向和方法,教师必须掌握问题的根本,在此前提上找出和此类问题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教师在进行问题布置的时候,必须依靠问题的重点和根本出发,带领学生围绕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高效的对问题进行思维拓展,利用多个角度,使用多方面的方法找出并解决新的问题。
三、问题引导重视生活化原则
问题引导的重视“生活化原则”也是教师运用问题导时不能忽略的一个原则。教师不能把课堂的提问作为教学任务进行提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这样做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数学问题的提出需要有效表现知识的多元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原则,还需要把数学问题与其他科目相关联,养成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
例题2某名牌西装的进价是1000元,在日常的售货中西装的统一零售价是1500元,现在正是商场成立三周年纪念日,商场要求各个店铺举行优惠等活动,需要各个店铺以利润率不低于5%的价格销售,问销售人员可以打几折出售此商品?
(1)设销售人员可以打x折,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得出(1500X/10-1000)/1000=5%;
(2)设店铺一天的纯收入为y元,得出y与x的关系式;
(3)商家要打几折时,店铺的每件纯收入最低?最低是多少元?
三个小问题的一级一级设置不仅表现了问题设置的“梯度原则”,又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商家借助促销等方法让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学生明显会对这些问题充满探索的欲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问题引导法是强化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对问题引导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试验,按照“梯度原则”、“思维拓展原则”以及“生活化原则”这三个原则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马俊瑛.问题引导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时代教育,2016,(018):221.
[2]张远林.《问题引导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验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24):P.145-146.
[3]陈健.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201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