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时代的大国胸襟与气概
2020-12-21贾立政王慧王妍卓
贾立政 王慧 王妍卓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社会心态 国民素养 文明形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不仅需要世界一流的大学、企业、军队,更需要涵养世界一流的大国气象、国民素养、社会心态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大国复兴背后无不包含着人们对梦想的诠释、对价值的追求。农业大国、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文化大国、科技大国、军事大国……我们似乎很难用某个具体的词汇来概括“大国”的特点。
大国之“大”,所谓何来?《说文解字》云:“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大国之“大”,往往不在于空间之大,人口之多,政治之强,经济之盛,而在于国家意志之坚定,社会环境之包容,国民心态之开阔,发展目光之远大。
大国之大,终究在于人心。
心态决定的不仅是个体之命运,还有民族和国家之命运。由小及大,个体心态是国民心态的基本构成,健康的个体心态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拼图,决定着社会心态的表达与社会氛围的呈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而外,国民心态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实践取向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左右着国际社会对一国形象的认知与评判。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如是说。纵观历史,大国复兴无不伴随着整个民族共同的期待与奋斗,由此塑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在波澜壮阔的寻梦追梦征程中,“复兴”始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最为广泛、最为普遍、最为深沉的价值共识。
穿过时代洪流,我们已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至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涵养与新时代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气度胸襟和公民素质,成为大国公民的必修课,这也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迈过的一道重要关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截然不同的历史境遇,我们当以何种姿态诠释好复兴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当以何种方式标注我们在全球坐标体系中的民魂高度?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在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和物质条件的优越,还在于其能够以高水平国民素质和健康国民心态诠释国家的价值底色,更关乎其能否为人类社会提出更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价值命题
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大变局、大发展、大转型时代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和“始料未及”,这一切都是对公民素养和国民心态的全方位淬炼和检视。良好的国民心态建立在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之上,它既不会因外部冲击而骤然减弱,也不会因杂音干扰而随意转向。成熟的大国心态,必然与狭隘、极端、盲目、消极截然不同。
思想的竞争始终是最激烈的竞争:多元主体与多元利益、多元矛盾共生,人类文明进步与价值失衡、精神失落共存。但最终,我们总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价值归属和最佳定位。
自豪自强方能坚定不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促使我们将个人价值与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相连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锻造了我们面对磨难挑战时的抗压韧劲,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大国复兴,都不致使我们在困顿中失去信仰和定力。
自尊自信方能不卑不亢。自尊而不自负,自信而不自大,是一种尺度,更是一种境界,其赋予我们做人的骨气、做事的底气,是我们在实现伟大梦想道路中保持清醒、赢得主动的精神驱动,无论是面对叫好、惊叹,还是质疑、诘难,都不致使我们丧失实事求是、务实进取的姿态,缺乏“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视野和胸襟。
自爱自律方能令人起敬。国民普遍性的自爱自律,不仅是一个国家公民素养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缺乏自爱自律的民族,难免被人轻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庶,我们的社会心态也在相应地完成从“弱者”到“强者”的转型。从倡导自爱自重,到形成群体自律;从注重个体素质,到完善国家治理;从“被守护”到“守望相助”再到“得道多助”,其背后无不展现出一个国家对自强的认识,对规则的尊重,对民族尊严的维护。
开放包容方能理性平和。不自我封闭,不唯我独尊,是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获得他人认同的重要条件。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的阶段,价值观念的差异、历史文化的不同、行为意见的分歧乃至隔阂、误解、诋毁,无不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开放度和国民心态的包容度,检视着一个民族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的创造力。未来充满挑战与变革,我们更需涵养世界胸怀和国际眼光,才能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处变不惊、处逆不乱。
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层面扩散传导,如放大镜般呈现着人心对决、人性善恶、政治较量,毫无疑问已成为一场对公民素养和国家心态的考验和洗礼
2020 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然而,一只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对中国经济社会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全球经济衰退在所难免。
重大危机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品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在湖北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积极参与配合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中国人民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行动力。
越是在特殊时刻,越能彰显出中华民族投桃报李的精神品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我们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會发展,加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不断巩固防控战果的同时,也及时主动与世界分享有关病毒科研成果,慷慨无私地与世界分享防控和诊疗方案,并向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捐助医疗物资,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这一切,理应得到赞许和认可。然而,我们的付出与努力、牺牲与奉献、责任与担当,却遭到了一些国家的猜忌谩骂和无理勒索。审视全球疫情抗击,在各类国际媒体上,污名化、标签化的谎言、谣传和阴谋论甚嚣尘上,而中国受到的污蔑抹黑尤甚。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优势地位肆意抹黑中国、诋毁中国,使我们承受了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一些西方政客出于转移国内矛盾、掩盖自身决策失误的政治目的,不惜向外推卸责任,毫无依据地打压中国。但无论是恶意抹黑还是政治操弄,都是对国民心态和国民素质的考验。特别是在当前的重要历史节点,这样的考验尤显意义重大。
大变革时代的关键词必然不会是“现世安稳”,面对无礼打压和无端排挤,我们当如何在维护尊严的同时进行心态调适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世界上永远都不乏纷争分歧与刺耳之声,亦不缺乏来自外部的惡意挑衅和打压。忿忿不平、抱怨叫屈,无益于扭转困局,反而会陷入怨天尤人、六神无主的困境。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惟有以强大定力应对。
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新旧力量此长彼消。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很多领域逐步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瞩目成就带来的不仅是国民心态的自我认同,还有他者的想象与焦虑。越来越多难以预期的因素或已暗中滋生,越来越多难以洞察的变化或已开始发生,大变革时代的关键词必然不会是“现世安稳”。究其根本,这需要我们在价值理念和心态上作出积极调适和主动应变。
应当看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主要战略力量正在纷纷厘清自身定位,在多极格局中抢占有利地位,大国博弈态势加剧;
应当看到,新兴国家在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受到守成国家的打压,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这些都是“爬坡过坎”的题中之义,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一种淬炼;
应当看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任何破坏这一公约数的别有用心的行为,不但最终不会得逞,反而会使中国社会内部更具凝聚力,增强我们谋求发展的内生动力。
面对一些国家的无端打压和针对特定领域的封锁围堵,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乃至不惜一战显然并非唯一的反制之道,我们需要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审视世界发展和中国自身定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然而,经历了疫情这样的重大考验后,我国的多重优势不断彰显,国民信心资本显著增加,这一形势为我们在全球经济与政治新格局的形成中找到有利地位奠定了基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未来的一大重要方向就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从而建立起更广泛更稳定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新的全球产业链。这是我们需要抓住的重大时代机遇,也是大势所趋。而那些自负于自身现有优势,妄图通过霸凌行径强行开道者,必然会自动与世界“脱钩”,自食苦果。
时代的发展变迁不断对国民心态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建设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今天的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面临着日益增强的内外压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我们取得了耀眼成就,也遭受着负面思潮的冲击。风谲云诡,唯有良好的国民心态才能给予我们足够的定力;深厚的涵养才能使我们真正得到世界的尊重;博大的胸襟才能使我们勇敢自信地拥抱世界。
进一步涵养自尊自信、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和定力,站在更高视野认清发展大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认清当前所处阶段、做好发展定位,把握时代主流以及发展大势,不仅是一国战略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涵养大国心态的必要环节。下好大国棋局,最为关键的就是认清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发展状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当前必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本国情。因此,面对任何溢美之词,我们都不应盲目乐观、自满自大;面对任何污蔑诋毁,我们都不应动辄扬眉裂眦、偏激浮躁。
复兴之路从无坦途,保持战略定力才能行稳致远。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不仅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也造成了社会心态的跌宕起伏。但越是如此,就越要以扎实行动应对风险挑战,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的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的深厚实力、巨大潜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等等,从而强信心、聚民心、强定力,将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心引向更长远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目标上来。
进一步涵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大国心态,不仅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更应善于从重大危机考验中提炼升华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引导国民形成正确理性的认知。国民心态的涵养虽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但也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频率,对人们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体力量,特别是主流媒体,在大国心态培育方面一旦缺位错位,在亟待发声定调之时一旦失语失声,便极有可能助长错误思潮,导致负面心态产生。
作为舆论引导的中坚力量,主流媒体不仅要善于把握培育国民心态的时机,更要注重创新宣传方式。一方面应当适时对中国精神新样态给予提炼宣传,更好地提振民众信心,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也应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及时回应民众关切的社会问题,展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公开、公正、权威的评论和分析,着眼于培养公众客观理性的心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资讯传播、舆论宣传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涵养尊重差异、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应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包容度。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要“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全球化时代,多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如何更好地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和纷繁复杂的思想价值观念领域确立主导地位,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决定了国民能否健康理性地看待自身和世界的发展,能否更好地求同存异。
尊重差异、开放包容涉及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思想层面的分与合。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因此,处理好“一元”同“多元”的关系,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尤为重要。要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占据道德高地,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注重对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的宣传报道;应高度关注、及时研判思想领域的新动态和新趋势,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要提升引领思潮的能力,增强对自身文化体系的理论构建能力,彰显自身独特优势,从文化层面为大国心态的涵养提供更优越的环境。
“十四五”时期,“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将成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一大重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凝炼更具广泛性的价值共识,涵养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塑造更加可持续的互动交往格局。
更加积极地推动全球化向更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为更高文明形态的形塑提供有效资源
深厚的文明是最好的引领,价值观念的超越是最根本的超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必然伴随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厚重根基的价值体系的塑造,这些宝贵资源无疑是我们涵养健康大国心态、形塑更高文明形态的思想源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从人类共同利益角度出发,超越意识形态藩篱和社会制度差异的重要理念。深耕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我们会发现,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的思想中,早已蕴含着中国先哲对这种文明形态的朴素认知,这些思想为大国心态的涵养和更高水准文明形态的构建提供了厚重基礎以及诸多可能维度。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之言中不仅蕴含着平等公正的人际交往原则,还展现出客观理性的价值判断。“以直报怨”,即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是一种是非分明的真实情感和态度,同时也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的礼与法;“以德报德”,即用恩惠来回报恩惠,是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和原则。除了体现正义、理性之外,“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还体现了对等、平等的价值理念。交往一方不会因另一方势单力薄、实力弱小而放弃施德,亦不会因另一方实力雄厚、高高在上而一味迎合奉承。同时,交往一方不会因自身力量弱小而自卑,亦不会因自身强大而自亢。“以德报怨”则彰显了一种更加崇高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追求,其中既包含平等公正、不卑不亢的自尊自信,也体现出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宽阔胸襟,是一种颇为难得的境界和心态。
由古至今,由内而外,由己及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同时,全球一体化也强化了人类文明的差别化与异质性,由此导致一些人、一些国家在面对矛盾或发展困境时往往认为“强权即真理”,使得片面、狭隘、极端、激进等心态在世界范围内扩散,零和思维、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等肆虐国际舞台,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粉墨登场。在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世界,这样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导向无疑会带来“以怨报怨”的恶性循环,甚至会出现“以怨报德”的价值混乱和心态失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号召,蕴含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关切和价值共识;2020 年11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的“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推进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皆印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和积极作为,展现了一个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信心、勇气、担当。
“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不论人们身处何地、信仰如何、是否愿意,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经过一次次重大风险和考验不断印证的既定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展现了我们对更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全球观、价值观、文明观的发掘和延展,展现出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阶的发展需求,牢牢占据了人类道义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是我们增强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共识、推动人类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