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应用研究
2020-12-21郭丽洁
[摘要]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近年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产教融合的稳步推进,不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调节校企之间的关系,鼓励企业和学校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的浪潮中来,构建政府、教师、企业等多边合作关系,并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为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关键词]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现状
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产教融合的一些相关措施,意在深化产教融合,改革高等教育,发挥学校和企业等主体的重要作用,解决产业发展需求和教育供给不匹配的现状。2019年,习近平同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意见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这一教育思想的重大意义。产业发展与教育教学由结合、合作走向融合,是我国近年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国内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一方面从产教融合的内涵上进行分析,使我们对国家政策引导上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另一方面,从产教融合的实现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利推动产教融合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进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特点
河南省从1980年开始设置高职院校,经历了40年的发展变化,已经由最初的6所职业院校变为了今天的79所。2008年,河南省高职院校开始引入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理念,实现了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的重大飞跃。
随着国家在产教融合政策方面的引导,学校和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企业和学校相互结合才能促进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些新的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产生,主要由以下四种:
第一种模式,顶岗实习,这一模式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的,也是较多学校和企业广为使用的模式。
第二种模式,订单式学习,一般针对大型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先组建一定人数的班级,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后,从第二学年开始,由企业参与到课程设置中,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生产什么样的人才,由企业来制定学生学习的内容,等学生完成学业可以直接到此企业就业。
第三种模式,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比如共建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由学校安排学生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自由组合时间。
第四种模式,1+X证书,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要取得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还要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更好实现就业。
3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3.1企业没有发挥真实的作用
产教融合能够成功的实施,离不开政府、学生、教师和企业对其高度的认识。但是在实际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发现每个学校大力号召产教融合,政府也积极实施相应的政策指引,但是企业对其却并不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以此来激励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但是此类政策只是停留在政策指引,并未由实质性的落实,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考核,更谈不上采取激励制度,对于企业这样的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社会主体,并没有实质上的吸引力。目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形式非常单一,主要还是因为我国企业竞争比较激烈,多数企业将眼光聚集在如何增加公司利润等问题,对于人才的发展就落在了人事处的肩上,企业没有过多的重视自身在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地位。
3.2学校和企业存在着一定协调难度
学校和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这个体系中的位置,相互合作,相互制约,才能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在目前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主体与主体之间存在着难以协调一致的难度。虽然近年来各个学校要求一线教师深入企业来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存在着技术上的保密性,这就导致教师无法突破这一难题,阻碍了产教融合的发展,使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难以和谐发展。
3.3政府的政策引导不到位
从河南省开始实施产教融合,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一些地区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并不完善,由于受相关领域制度的影响,政策实施不够到位,导致产教融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能延续其持久性。因为每一种理论的出现,都应该有其一定的时代特色。但是由于政策实施的不到位,导致产教融合的时代性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4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要解决高职院校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问题,主要在于加深企业和学校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视,政府要全面深入的分析产教融合的特点,制定出完善的政策,出台相应的激励制度引导企业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个主体之间的作用,使得产教融合发展得到相关的保障。
河南××职业院校是一所培养物流人才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学校坚持打造四境三融的办学模式,努力寻找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产教融合模式,旨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等新型教育模型。学校依托周围优质地理和经济条件,将学校与周围的物流园融为一体,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通过产业来设置专业,根据产业链办好专业群,和企业一起承担课程的教授,教材的编写,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
4.1深度调节校企关系,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企業和学校其实是一种合作共赢交易,企业支持产教融合其实是增加自己未来产业的利益,而高职院校教出高质量的学生为企业更好的服务是推动企业进行产教融合的动力,若高职院校交出来的学生质量越差,越能削弱企业进行产教融合的动力,因此两者之间的利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企业要参与课程教学,实现校企一体化培养。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单靠学校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课程设置中,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院与华南城合作办学,让学生真正的走进企业实践环境中去深入的学习,将企业中适合拿到课堂上的例子去让学生们研究,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的真实环境,打破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企業与学校共同构建双师型团队。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重点,结合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校企合作共同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搭建平台。
4.2构建政府、教师、学生、企业等多边合作关系,为产教融合发力
从四元理论主体来看,产教融合的主体包括政府、教师、学生、企业,建立四者的合作关系,使产教融合形成凝聚力,才能更好的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周围企业为发展方向,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更好的实现学校自身价值最大化。
建立多边合作关系配比产业的发展,经济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需求,经济转型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新的要点,而教师和企业进入深度的交流和探索,能够敏锐的发现市场的变化,从而对人才的培养也能顺应企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和教师以及学生形成合力,共同努力,达到真正的专业对接产业,依托产业主办专业的效果。另一方面,协同政府、教师、学生、企业开展社会服务。经常派出一部分学生和教师深入小区进行物流方面知识的宣传,同时,坚持社会培训与职业同步,根据实际条件安排对口专业一部分学生参与行业培训和协助完成活动安排,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既能直接与企业一同培训,发挥协同育人效人,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
4.3健全各项激励制度,为产教融合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要从相关的政策机制保障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评价机制,监督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运行状况,并不断改善相关工作的协调模式,能够真正在实践中为产教融合的发展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形成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河南某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激励制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考核办法,在对外合作中,设置一定的考核指标。同时在对社会服务方面也设置了如本年度完成其企业培训、学校收入和企业评价等指标。通过对以上的指标进行考核,来确定各个学院项目的排名,并且根据排名的顺序发放绩效和评优评先标准,一方面,为学校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增加教师的工资水平待遇,充分调动了教师对于产教融合模式实施的积极性。
5结语
产教融合既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产教融合不但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也可以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于进一步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2]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 (7):7-11.
[3]陶红,杨阳.广东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9):44-47.
[4]王琦,邢运凯.高等职业教育文化逻辑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94-97.
[5]刘斌,邹吉权,刘晓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与应然之态[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106-109.
[6]杨宗岳.关于区域产业优势的动态评估——兼论陕西优势产业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1995(2):34-37.
[7]蔡敬民.地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20-07-05
[作者简介]郭丽洁(198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