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

2020-12-21刘燕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成就感氛围技巧

刘燕

【摘要】朗读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文本,感受文章内容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课程标准指出:一年级要重视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小学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习惯;氛围;技巧;成就感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已初步形成,他们在生活中乐于表达,对于书面语言也乐于学习。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会喜欢上语言表达,进而乐于朗读书面语。课标指出: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筆者认为,培养一年级学生朗读兴趣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始:

一、重视朗读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培养,就要从小抓起。一年级开始,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从这时起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习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培养朗读习惯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书本,“手到”就是手要指着读的字,“心到”就是用心读,心里要想着课本。读的时候还要保持正确的坐姿:身子坐正、肩要平、小腿弯曲与身体呈90度角。正确的坐姿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骨骼发育和身体健康,还能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发声准确、流畅。

其次,平时注意教给学生普通话发音要点,指导学生发音方法。读书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标准和感情投入,要求读书时,声音要铿锵有力。朗读前,要调整坐姿;朗读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朗读后,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讲解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自信和喜欢上朗读。虽然说花的时间较多,需要老师的耐心教导;但是效果却是不言而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牢牢把握住朗读的要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学习语言需要氛围和情境,激发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是重老师要掌握的课堂策略。如何营造朗读氛围,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朗读?可以从以下几点设计:

1.示范朗读。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高,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范读的作用,遇到长句子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因此,老师或录音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朗读学习特别重要。另外,一年级教材以诗歌、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还能激起学生的想象力和朗读兴趣。老师要灵活教学,可以先选择一些简单字数少的诗歌入手,让学生先容易掌握方法从而找到自信;再教韵文和童话故事,丰富的内容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2.配乐朗读。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改变,现在的教室都属于多媒体教室,可以使用互联网投影工具。在朗读的时候配上抒情的背景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情感和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课文《树和喜鹊》时,刚开始多媒体出现的一棵树和一只喜鹊的叫声,立刻把学生带入课文,开始一只喜鹊的叫声,到后来许多喜鹊的叫声,给学生的朗读和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3.创建教学情境。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单调的朗读会使学生在坚持几分钟后就会开始昏昏欲睡。所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设计巧妙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兴趣。比如:开展一些分角色读、朗读比赛、上台画画、讲故事等活动。分角色读:根据课文中的一些角色,进行角色分配,旁白由老师读,角色由分配到的学生读,在《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一课中,就有小公鸡和小鸭子两个角色,让学生投入角色,增加印象,也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还可以经常开一些朗读比赛:选择诗句,让学生报名参与。或选择一些简单的课文,由学生自由选择读。比赛结束,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加以表扬,如读得好的,给她们物质奖励,这样,使学生更加有激情,喜欢上朗读。上台画画:对于童话故事类课文,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来,对课文里面读到的喜欢的动植物进行画画,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就喜欢海洋生物,在讲到这一类故事时,他总是积极要求上台画画,不仅如此,那画也是画得栩栩如生,对故事的理解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孩子们看了羡慕不已。这时教师适当的表扬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起到更好的作用,同时还能使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好。可以适当开一些讲故事比赛,学生掌握了一些文字后,喜欢阅读,特别是一些故事情节,他们急于表达,教师给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他们一定会乐于表达。我们班上一个孩子,她最喜欢讲故事,不仅把内容讲得精彩纷呈,还喜欢配上一些动作,看她讲故事,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引得其他孩子连连称赞,纷纷效仿。以此类推,对课堂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还能使学生活跃思维、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4.激励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一年级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老师的一句鼓励,一句表扬,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倾听并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点燃学生对朗读的激情。

三、重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确定朗读时的重音和停顿。如“我想回家”这样一个简单的句子,在读的时候,要想体现我想做一件事,那重音就在“想”这个字上,停顿在想之后,如果要表达的是回家,那重音就在“回家”两个字上,虽然是相同的文字,但是不同的重音和停顿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可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通过练习,品味、理解这样的表达效果,用得多,练得多,学生自己会灵活掌握这种方法,读起来,使文章更加生动。

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文本的理解,把握好朗读的语调和语速。对于一年级学生,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句子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如“这朵花真美啊!”和“这朵花真美。”表达的感情不一样,第一句是感叹句,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读的时候语调要高昂,语速要慢一点。第二句是陈述句,读的时候,语气平淡一些,语速不需太慢,正常语速就行。教学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多次的这种句式练习,达到熟练自如。

四、让学生获得朗读的成就感

人们做一件事总是希望有所收获,孩子们也不例外。他们希望自己掌握一种朗读的本领,更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肯定。因此,教师要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就要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成就感。

1.物质奖励。在班上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朗读比赛,当学生评出优胜者时,教师可以给予物质奖励,如一本本子,一支笔,虽然奖品不贵,对于孩子,却是有很大的满足,他们对于朗读的兴趣更浓了。

2.拍照奖励。笔者的学生就很喜欢这样。比如,笔者请班上朗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每个人做一个最美的姿势,然后拍下来,有的发到家长群,让家长分享孩子的喜悦。孩子们一听都开心得不得了;有的则制作成精美的相册发给家长,孩子们都非常开心,参与积极性很高。

3.精神奖励。每次,当学生朗读表现很好时,全班学生都会给以鼓掌奖励,听着热烈的掌声,看着别人羡慕的眼神,孩子们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他们因此也更想读好。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才刚开始,可塑性很强,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很多,教师需要多思考,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把我们的经典诵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红霞.谈小学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9(25).

猜你喜欢

成就感氛围技巧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新课改中英语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让数学学习焕发活力和光彩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