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一体”理念下村庄规划编制研究
2020-12-21谭涵潇蒋小荣
谭涵潇 蒋小荣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快速开展。以襄阳市宜城小河镇坪堰村村庄规划编制为例,利用PRA参与式乡村评估方法,并结合地区灌溉历史遗迹,对村庄规划编制中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一体化模式进行研究探索。研究表明:①PRA方法体现了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机制,更加适用于村庄规划;②空间规划中将村内土地细化为基础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生态景观用地、产业发展用地、安全保障用地、创新项目用地六大类25个小类;③村庄尺度规划,注意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三者的融合与复合利用。
[关键词]村庄规划;三生一体;参与式乡村评估;坪堰村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乡村是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地方产业兴旺、区域生态环境宜室宜居、社会风貌文明,治理措施精准高效,当地居民生活日益富裕为总体目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走文明发展道路势在必行,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共同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等相关文件出台后,明确指出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统一。在“多规合一”的实现过程中,加强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这是国家层面做出的重大部署。
1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省发布《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推进规划(2019-2023)》等文件,强调要聚焦乡村振兴发展,严守耕地红线,科学规划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谋划国土空间规划,聚焦服务和改善民生,注重倾听民声,广纳民意,汇聚民力,力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民意愿。襄阳市与宜城在规划过程中结合地区特点,大力开展“12345+1+N工程”,即在政府引导下,对居住地内污染现象进行处理,加大各类污染源治理,引导改变不良习惯习俗,强化群众监督,推动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注重在现有地域现实情况下,以规划为手段进行干预处理。宜城市小河镇为平原丘岗地区,总体地貌组成大致为1山1水8分田。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合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衍。焦(作)柳(州)铁路、二广高速、麻安高速、207国道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汉江沿东境流过。作为产粮区之一,农业种植上,以传统粮食作物、棉花与油料作物为代表。企业引进发展上,涉及运输、化工、轻工业、建筑等行业。辖区内有著名历史文化遗迹战国白起渠,革命烈士“四六”烈士陵园等。
2研究方法与实践
2.1研究方法
参与式乡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简称PRA)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8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方法。该方法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问卷式调查方法,通过与当地农民的集体对话与讨论,发现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农户,特殊的生态与社会经济条件等限制因素,从而形成由下到上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PRA这一社会学研究方法融人村庄规划的编制中,可以克服“自上而下”动员型乡村规划建设存在的限制,减少因政府角度和部门利益影响下的农村村民主体地位利益难以保障的问题。自下而上的群众参与机制,使村民在类似村庄规划这类问题上,拥有话语权和一定的自主权。在研究方法与技术选择上,要主动保证PRA采集到的公众性意见能够反映群体性客观现实,即更接地气,能被村民理解接收,符合农村社会现实,激发更多相对而言较为沉默的利益发声体。
2.2以小河镇辖内坪堰村为例阐述村庄规划中PRA运用过程
结合当地“五清一改”相关规划政策的开展,并为了保证采集的公众意见能够客观反映现实。在坪堰村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研究团队于2019年7月-10月4个月内,对其进行了多次实地踏勘调研,主要调研内容见表1。
2.3实践成果
不同村庄因其具体情况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和规划重点。在现状调查中,课题组了解到坪堰村产业上仍以传统的稻麦种植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以中老年留守为主,襄荆、麻竹高速,306省道和焦柳铁路线呈“井”字布局,交通便利。同时,村内有世界灌溉遗迹与文化遗迹:百里长渠(白起渠)流经,水利条件较为优越,具有潜在的旅游生态资源。结合SWOT分析方法,可以看到,该村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质量差且不完善、村庄整体环境不佳、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较严重、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如何利用现有条件与规划发展统一结合,特别是生活、生产和生态三大方面的和谐统一,达到村域范围内循环健康发展是巨大挑战。同时,著名历史遗迹的存在,让村庄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在地方支持下,旅游意识与产业不断发展,居民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在整合PRA调研结果后,课题组与宜城市专业人员相互交流,最后归纳出坪堰村村庄规划的总体目标与方案:
(1)地类细化。按照现实情况,将村内用地在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个基本类型上细化为基础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生态景观用地、产业发展用地、安全保障用地、创新项目用地六大类25个具体代表性小项。
(2)利用百里长渠这一多价值景观,重构坪堰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的划定利用与保护。生态方面,在村庄生态管控范围线内,借鉴古人长“藤”结“瓜”的系统思想,将水渠与周边水土保持林、河塘、生态公益林一并划人生态空间,使生态空间分布于村域的中北部,湿地、林、渠、塘浑然一体,构成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村庄的建设创造先机,并在不改变生态用途的前提下衔接北部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在观光休闲旅游的基础上,使单一的生态用地变成休闲农业与旅游体验的复合用地。生活方面,结合居民聚集点分布情况,在规避村庄生态管控范围线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线的前提下,划定生活空间并提升改造村内基础服务设施。主要沿村级交通干线分布,以东部、东北部、南部三处聚集点为主,利用耕地缓冲区与生态空间保持适宜距离。生产方面,结合村内当前基本农田分布范围,根据村庄产业管控范围线(表2),以百里长渠为辅,产业融合发展复合利用。生产空间广泛分布于该村东部、南部平原中,土地广阔平坦,通过长渠吸引带动一二三产业相互协作,可将特色养殖、养生度假、农耕体验和历史教育类旅游观光等有机结合,构成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下多产业综合的村庄产业目标。总体而言,坪堰村三生空间毗邻度高,可以利用百里长渠进行功能互补,发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复合利用的独特优势。但在“三生一体”过程中,不仅存在着正面影响,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坪堰村的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确保不占用不破坏百里长渠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建设过程中保持自下而上的村民主体参与。在此前提下的三生一体模式创新,形成地区独特吸引力,建成生态循环健康发展型村庄。
3結论与建议
坪堰村百里长渠带动“三生一体”模式村庄规划编制的探索,是在村域微观尺度上对三生空间的划分优化,以个体村庄为研究单元,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开展中进行统筹协调,通过三区三线的划分,规划原则和方案的制订编制适合的村庄规划。这是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对乡村振兴道路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在“三生一体”理念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探索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村庄自身的发展需求,突破传统农村地区规划重物质空间规划模式而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不匹配的局限,对当地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及其对应的三生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兴农业促农村转型,重构人居空间。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三生关系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晓青,刘旺彤,谢亚文,等.多规合一背景下村域三生空间划定与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10):146-152.
[2]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08):16-20.
[3]甘勇.持之以恒推进健康湖北建设,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N]. 湖北日报,2019-07-22.
[4]陶国良.山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问题及对策[D].哈尔滨:山东农业大学,2011.
[5]吕斌,杜姗姗,黄小兵.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03):34-38+42.
[收稿日期]2020-08-13
[基金项目]襄阳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软科学,202719094):湖北文理学院科研培育项目(2060182)。
[作者简介]谭涵潇(1998-),男,湖北恩施人,本科生。
[通讯作者]蒋小荣(1984-),男,江西峡江人,博士,讲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规划、转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