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述评需树牢“三个意识”

2020-12-21陈维祝

新闻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闻策划

陈维祝

【摘    要】述评报道作为党报传统的主打产品之一,具有其他新闻体裁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当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更是党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实践启示我们,述评报道作为主流媒体发出主流而权威声音的重要手段,需要守正创新,树牢“三个意识”,才能充分展现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和话语力量。

【关键词】述评报道;三个意识;新闻策划

述评报道作为当前各级党报运用频率日趋走高的一种新闻体裁,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全媒体时代下,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各级党报怎样在竞争中巩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流、责任、公信、服务的作用?如何运用述评报道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呢?毫无疑问,述评报道作为党报传统的主打产品之一,具有其他新闻体裁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当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更是党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但是,尽管党报述评报道整体质量较高,也仍然有一些稿件不尽如人意,达不到其应有的新闻传播和宣传效果。有的党报刊发的述评报道,思维固化、主题偏轻、浮于表面、不痛不痒,有的大话连篇、老生常谈、逻辑不严、语言生硬,缺乏活泼生动的具体事例验证,还有的评论味过重、评与述往往顾此失彼;有的党报特别是省市级党报能写述评、写好述评的记者越来越少,个别新闻单位领导对述评这种报道形式认识不清、重视不足、策划不到位。正是由于有着这样那样问题的存在,导致述评报道精品佳作在时下的省市级党报中日渐偏少,满足不了读者挑剔的阅读口味,难以形成抓住读者眼球的亮点。

近年来,《蚌埠日报》围绕全市大战略大举措主动谋划、深度挖掘、周密部署、细致采访,推出了一系列述评报道,增强了报纸品牌的优势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了党报的责任与担当。实践启示我们,述评报道作为主流媒体发出主流而权威声音的重要手段,需要守正创新,树牢“三个意识”,才能充分展现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和话语力量。

树牢“大”意识

述评报道主要是围绕大主题、助力大战略、体现大担当而展开,这就要求“不发则已,一发则要惊人”。报道主题小众化、片面化,时机把握不准、词句缺乏魅力,信息量不大、不能引起读者深入思考达成共识,这样的述评报道就没有什么分量,难以服众。

围绕重大战略进行解读,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是党报开展述评报道的动力所在。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不少重大政策举措一经发布,就会引起广泛关注,网上网下舆论不一、意见多元,这个时候亟须党报这一主流媒体站出来,扛起引领舆论、凝心聚力的传播重任,及时阐释政策、深入解读,做到信息权威、导向正确,为改革汇聚合力,为发展增进共识。虽然目前党报受到各种新兴媒体的冲击导致影响力有所下降,但长期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形成的较高的威信仍然存在,越是党和政府需要的时候越是要把“中流砥柱”的责任扛在肩上,積极发挥出述评报道聚力鼓劲的强大作用,画好最大同心圆,唱响发展主旋律。

一是围绕大主题。述评报道通常要求议题重大,立论鲜明,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要站得高、望得远,放眼世界,立足时代,从全国、全省、全市的工作大局出发,抓准问题,抓住当前一个时期内受众普遍关心、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热点、聚焦点,并且是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从而主动策划并提供具有引导力、影响力的述评报道。如何发挥述评报道在引导人、激励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地方党报来说是一个唱响主旋律、引领积极健康主流舆论的永恒课题。

秉持这一思路,《蚌埠日报》做了一些尝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蚌埠日报》2018年4月推出“乡村振兴路,蚌埠该怎么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纵深报道”系列述评报道,分为《乡村内生动力,如何激发》《乡村文化,如何“活”起来》《城乡融合“源代码”,如何破解》《振兴乡村,如何用好改革“关键招”》,四篇文章结合蚌埠“三农”工作实际,分析和探讨蚌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短板、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方法步骤,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在蚌埠这块淮畔热土上落地生根,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这组述评报道因其主题宏大鲜明、反应及时、观点独到,引起了蚌埠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一些网民的关注和点赞,充分体现了该新闻策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述评报道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报道一个一个的事实,而是通过对事实前因后果的描述,通过作者的议论即“评”来对事物变化做出判断和评价。这样的体裁适合进行宏观政策和较大的战略部署的纵深报道,比如“乡村振兴路,蚌埠该怎么走”系列述评报道就是例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主题有两忌:一是不能追求大而无当,口号式的大主题并不是读者关注的焦点,只会引起反感;二是不能大而失当,一味追求大而忽视了细节的阐释,只会顾此失彼,头重脚轻。

二是围绕大节点。在最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感到随着经济社会变化的加快,对述评报道时宜性要求提高了。什么时候发表述评,什么样题材的报道可以选择新闻述评这种形式,成为述评报道能否取得预期社会效果的一个前提。这样的时间点通常有哪些呢?

述评报道推出的时间节点非常重要。群众关心什么,群众关注什么,是策划述评报道的关键。选择什么时候推出述评报道要讲究时机和分寸,决不能恣意而为。把握节点是门学问,要做好三个聚焦:一是围绕大事件,比如政治生活中一些重要事件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时候;二是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等;三是党委政府重大战略举措部署之后,这三个节点因为号准了社会舆论的脉搏,第一时间推出述评报道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

2016年10月,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支持蚌埠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赋予蚌埠今后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如何围绕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把蚌埠放在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坐标和定位,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提高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承担起区域中心的引领作用,进而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鼓舞和激励人们参与到这一宏伟壮丽的建设事业中,《蚌埠日报》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2017年春天策划推出了“努力把我市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系列述评,《蚌埠,如何担当大使命》《蚌埠,如何构建大枢纽》《蚌埠,如何集聚大产业》《蚌埠,如何发力大科研》《蚌埠,如何共建大民生》等五篇力作,从历史与现实、横向与纵向、优势与趋势、潜力与动力等多方面进行评述,让全市读者都意识到每一个蚌埠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从而引起广泛共鸣。

树牢“深”意识

述评不能与综述混同,也不能简单地视同于评论。一般来说,述评就是要有述有评,述评结合,夹叙夹议,有理有据,述中有评,评中有述。但无论怎么述、怎么评,都要围绕一个有一定深度的主题来展开,都要在深入采访上下功夫,突出新闻性和报道的深度。

这个“深”字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很多地市党报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如今,报纸的受众大多为党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或者年龄稍长的同志,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主题浅薄的一般性新闻报道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和关注,所以有人说深度报道和述评报道才是报纸保持生命力的优势所在。当前,从采写层面来说,提升述评报道的影响力,需要强化“深”的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做好前期功课,挖掘材料,主题要有深度。思想观点是骨头,新闻事实是血肉。新闻性,是述评报道的本质属性。有些述评报道只注重评,而忽视了述,是因为事前准备不足,手中掌握的新闻事实太少,缺乏新闻素材收集和新闻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一般来说,要围绕党委政府推出的战略性安排、战役性举措,从能反映最具城市竞争力的新角度,宏观看施政政策,微观看发展环境,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收集材料、掌握受众欲知未知的新闻事实和雄辩的数据,使报道因其有深度、有厚度、有预见性而引起读者思考与共鸣。

2016年9月,《蚌埠日报》为喜迎蚌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推出了系列述评报道,分为经济发展篇、党的建设篇、城市建设篇、农业发展篇、精神文明篇,采编部门专门成立了特别报道组,要求记者事前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针对选题广泛收集和甄选相关材料,做到心中有筹划、有方案、有思路,为挖掘主题深度、思想高度、如何顺利落笔打好基础。

二是一线蹲点,掌握细节,采访要深入。有了一线素材,才能水乳交融,有的放矢。有人说,述评重在评,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述评需要有采访的内容,有了一线素材才能为观点做印证。党报记者采写新闻述评时,要发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精神,坚持在深入基层、深入走访上努力努力再努力。这种深入表现在写作时常常以细节和情节的具体生动打动读者。

比如2018年4月《蚌埠日报》推出的“乡村振兴路,蚌埠该怎么走”系列述评,通过前期带着主题下基层深入采访,得到了第一手的真材实料,写起来有人有物有细节,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春风浩荡山水绿,十九大精神到江淮,美好蚌埠笑声起……4月20日,五河县头铺镇陈台村村民广场上,一台大篷车、一群演员,用自己的方式宣讲着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村民们送去一道文化大餐。”记者蹲点在头铺镇,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鲜活素材写进稿件,真实地反映了乡村振兴道路上农民敢于改革、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的创新精神。

三是摒弃平铺直叙,述评结合,评论要深刻。述是前提,评则是落笔的关键点,评不能泛泛而言,而是要通过摆事实讲出一定的道理,围绕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和思想灵魂进行阐述。比如2017年春天《蚌埠日报》策划推出的“努力把我市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系列述評,这组报道要求记者吃透省市精神,了解相关背景,同时也要结合省情市情,有的放矢,所有的观点都必须经过多方思考和反复提炼,这对记者无疑是一次挑战和提高。对重大事件开展有一定深度的分析报道,是媒体水平和记者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报纸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正因为如此,述评报道要求的“深”有别于深度报道的“深”,评的内容要占据文章的主要部分,要通过对事实的描述,分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式方法,给读者以启迪,让其收获深思考。

树牢“美”意识

立时代之潮头,发舆论之先声,聚奋进之力量,这是述评报道的目的。围绕这一目的,述评报道组织写作时要求文字段落气势恢宏,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势如破竹。

一是语言美。述评的语言风格切忌绵软无力,要有磅礴的气势、一气呵成的流畅、宏大的叙事风格。强化“势”的意识,就是要摒弃软绵绵、疲沓沓的语气,用词过于呆板平乏、语句缺少波澜的述评差强人意、毫无力度和吸引力可言。

一般来说,述评报道要求格局要大,视野开阔,纵横捭阖。文字要求多次打磨,精益求精,努力追求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表达精准、大气磅礴的写作境界。并且要做到主题突出,论述精辟,气势恢宏,提气鼓劲,写出全市人民的心声。

述评报道的文字语句经常运用到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做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更有利于烘托强烈的感情和增强表达效果。

《蚌埠日报》2017年春天策划推出的“努力把我市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系列述评中的第一篇《蚌埠,如何担当大使命》第一句“人勤春来早,地暖物争发”与“潮涌帆更劲,山高愈前行”形成对仗,语境和谐,句式相似,语言有力,修辞手法一致。这种风格改变过去述评报道平面化、脸谱化、单一化的弊端,通过记者的体验式采访、细节化写作,让文章有了一处处既体现时代特色又个性鲜明的阅读高潮。

二是逻辑美。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述评报道的思维过程一般要求文笔流畅,逻辑严密。逻辑论证,步步深入,一般的形式有:按照人们思维的程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围绕一个中心议题,从与之密切关联的几个侧面逐一加以阐述;以叙述事实为基础,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表达意见和观点。

比如《蚌埠日报》2018年4月推出“乡村振兴路,蚌埠该怎么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纵深报道”系列述评报道,第一篇《乡村内生动力,如何激发》中三个小标题“聚集人焕发新生机”“聚焦治凸显新气象”“聚力业激活新动能”呈并列加递进关系,逻辑紧密,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三是版面美。述评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在版面表现形式上也需要创新,通过新颖的采写和版面编排形式,形成视觉冲击力,强化报道效果。就是说,在版面编排上,我们常常以资料、图表、相关链接、编辑提示等手段,把述评的基本资料和背景突出呈现,这样既方便了读者阅读,也美化了版面,而且丰富和强化了述评报道主题。2016年9月为迎接蚌埠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蚌埠日报》策划了一组回眸过去五年的报道。这组报道采用的是述评方式,但在版面的安排上,每篇报道都配发了背景资料和相关链接。如第一篇《蚌埠跑出加速度》,以述评为主体,同时安排了图表,介绍蚌埠市当年经济发展的背景资料,其中刊登了上半年全市经济总体好于全国快于全省的要点,使读者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宏观而总体的认识。而述评本身则省去了对这些情况的描述,这样既使报道篇幅有所收缩,又使版面丰富多彩。在近年的实践中,《蚌埠日报》的述评报道在版面编辑手段上,还运用图表和图片来介绍述评中涉及的数据和新闻事实,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士,魏永刚.提高报道时效创新报道形式——《经济日报》改进新闻述评报道[J].新闻战线,2004(06).

[2]屈艳枝.论创新党报的办报思路[J].新闻爱好者,2011(23).

(作者:蚌埠日报编委、新闻编辑部主任)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策划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争取年轻读者的策略研究
企业新闻策划与企业新闻宣传人员的素质提升
县级台如何做好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让新闻报道深一度
报纸新闻策划影响力提升策略研究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浅论新闻策划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广播新闻策划探究
创特色、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