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策略分析
2020-12-21茆骥
摘 要:近几年,教师通过将微视频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当中,逐渐完善了日常教学的内容,其创新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文章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优势加以介绍,同时分析其应用要求,进而从多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微视频;信息时代;素质教育
一、 引言
在如今的小学教学系统当中,信息技术学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开展该学科的教学时,需要明确小学生成长的主要规律,并且凭借丰富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创新的教学模式应该能够使学生逻辑思维愈发活跃。只有如此,方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自身能力和素养,同时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微视频的应用能够有效补充教学内容,教师需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二、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优势
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学科的关键目的,便是全面提升其动手实操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素养,其属于引导学生接触互联网的启蒙课程。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此时社会各个领域已经愈发注重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加之如今办公室办公基本都需要操作电脑,所以,信息技术学科的开设对于小学生日后成长、学习、生活乃至步入社会都意义深远。
当前,大部分教师为了能够使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将一段或者若干段微视频提供给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微视频一般都是30s-20min的短视频,尽管时间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如今大部分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微视频基本都只有5-10min的时长,这主要是由于这段时长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能够对其注意力进行有效吸引。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来传授知识,在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提升其学习效率。另外,许多教师使用的微视频一般还具有一定娱乐性,这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与此同时,因为所播放微视频有较少内容以及较短时间,所以并没有较大容量,占据空间较小,与课堂当中对资料进行共享、传输不会消耗较多时间,从而让教师能够腾出更多时间讲解知识。需要明确的是,如果并没有充足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拷贝微视频,以便回家观看。此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此学科整体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要求
(一)确保微视频以教学认知为基础
当今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众多,互联网当中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而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教学以及认知水平将对此学科教学深度、广度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课堂需求的不同,积极探寻出合理的教学资源,确保充分落实课堂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基于此,教师应具备充足的教学知识、方法,并且用语创新、大胆尝试,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并优化组合信息技术,确保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可以与新课标的实际要求相符合。当开展此学科的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需要对采集、编辑微视频的相应技术加以熟练把握,并且能够借助先进的视频编辑软件对微视频进行剪辑,充分融合教学所用课件以及微视频,从而确保其能够与新课改以及课堂实际教学目标等相符合。与此同时,网络当中虽让有丰富的微视频资源,然而其质量有高有低,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制作微视频以及认知微视频的水平,并且明确微视频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点,确保制作的教学微视频课件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二)与小学教学特点相符合
现在的世界对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其能够使民众日常生活工作的习惯以及思维逻辑发生重大改变,这也为进一步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夯实了基础。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普及与熟悉成为现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点,学生应该掌握如何借助键盘输入文字需,借助绘图软件展开基础绘图等,并且对互联网展开简单操作,进而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夯实基础。教师将微视频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借助摄像机等设备将互联网操作、文字输入、文本处理以及设计图片等基础操作的步骤录制成微视频,实现将课程难点、重点问题充分展示出来。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将思维提高与网络应用结合到一起,通过微视频将当前互联网的逻辑模式展现出来,在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当中,使学生网络思想修养得以提升。
(三)围绕微视频重构教学系统
小学时期的信息技术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表现方式及其工作环境加以掌握,并且借助相应学习内容使学生感性认知水平提高,教师应当将自身掌握的相关知识,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实践水平,继而借助信息知识系统以及技术等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发展,以便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及培养运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开展课堂教学时,常用微视频有10min左右的时长,在此短短时间内便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视频中,确保课堂教学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且合理衔接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系统等。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视频进行设计以及制作时,应该按照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制作针对性强的微视频,以便使视频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提升其主观能动性。
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策略
(一)充分激发小学生兴趣
1. 合理设计学习问题
以往教学时,教师才是课堂教学主体,大部分学生都只能被动听讲,这样很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学效率极低。但是将微视频引入课堂教学之后,可以对此问题加以改善。与此同时,小学生对微视频兴趣较高,在观看时注意力较为集中。因此,教师在观看时应在合适的时机将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同时展开思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快速吸收,使课堂效率全面提升。
2. 确保练习具有趣味性
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时,教师应当明确,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也应对学生的情感渲染以及能力培养予以高度关注。而若想确保学生逐渐强化以上能力,教师应引导其展开持续练习。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展开定期考察,同时调动其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复制、粘贴的相关知识时,便可播放孙悟空吹猴毛变化出众多自己的微视频,当学生兴趣较高时,教师便可告诉学生借助所学复制和粘贴方法同样可以变化出很多相同的东西,随后让学生进行练习,此时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发散思維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对课堂氛围进行调整
1. 确保视频内容精炼
教师在将微视频引入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课堂多样性、趣味性得到强化。教师要确保微视频的内容精炼、简短,并且能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点。因此,教师进行微视频录制的时候,必须对视频的内容加以筛选,严禁在微视频当中融入所有当堂知识内容。这是由于小学生年龄不大,极易分散自身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同时小学生没有较强理解能力,因此教师不可采用在微视频中融入全部知识的教学方式。
2. 概括与总结
将微视频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中,关键在于确保提升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较强理论性,单纯的知识讲解极易导致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同时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点,因此教师借助微视频展开教学的时候,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并概括知识点,以便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更为系统、清晰的梳理和吸收,保证使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的同时提升自身总结以及概括水平。例如,教师在讲解文字的修饰相关知识时,应该事先将相关的微视频播放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回答微视频当中文字有什么改变。而学生由于观看了微视频,头脑中会有初步印象,因此能够较有信心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且经由演示视频明确文字颜色、大小以及字体等的相应改变。随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总结与概括顺序落实教学。
(三)对知识重难点加以克服
1. 明确知识重难点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在信息技术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视频的教学模式都很喜爱,这也是此学生学习效率得以提升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实际运用阶段,依然存在部分问题。一些教师在向学生展示微视频的时候,没有详细讲解视频内容,只是让学生观看视频,而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极易出现理解偏差甚至难以理解的状况。因此,教师将微视频应用于教学时,若想使教学效果提升,则应在播放的同时进行讲解,避免流于表面形式,确保学生能充分理解。同时,教师应借助微视频向学生强调当堂知识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具有针对性,以便使其学习效率提升。
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微视频,能够使学生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然而此项学习的终极目标便是应用,因此教师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需要将微视频、理论知识以及实操加以结合。教师在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应安排学生继续学习微视频的知识点,对实操关键加以掌握。例如,教师在讲解对几何图形进行绘画的相關知识时,应该让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图形进行仔细观察,诸如三角尺、黑板、粉笔盒以及眼镜等都是什么形状,让学生思考能否借助计算机将以上图形绘画出来。此时学生会充分激发好奇心以及探索欲。当教师向学生讲解完绘图工具后应及时将绘图微视频展示给学生。如果学生尝试绘图时不能有效运用一些工具,应先在组内展开探讨,若依然不能解决难题,则应重新观看教师的微视频,实现学生实操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 结论
总之,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将微视频应用于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当中,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经过实践证明,其能够帮助教师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对微视频应用特征、方式与优势等加以明确,全面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龚余余.合理使用微视频,催生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魅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125.
[2]李雷.微视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9(21):72.
[3]王艳霞.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7):35-36.
[4]刘志军.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2):109.
作者简介:茆骥,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