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策略研究

2020-12-21陈晓强

考试周刊 2020年96期
关键词:消解压力人际关系

摘 要:农村中学教师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关乎农村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影响着乡村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文章从学校、家长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探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策略,帮助教师正确面对和处理倦怠现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基层教育。

关键词:倦怠;压力;消解;人际关系

一、 引言

教师肩负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教育重任,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崇高和奉献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关注,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更高。这无形之中带给教师更大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加之农村中学相对特殊的工作环境,乡村教师更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当倦怠情绪出现时,容易引发教师丧失工作热情,刻意回避有难度的任务,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冷漠对待和轻易惩罚的情况。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方面会导致教学成绩下降,教师感受到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越来越低,甚至诱发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受到教师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使其学习和心理发展严重受损。因而,职业倦怠不只是教师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急需关注和重视的社会现象。

二、 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教师自身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从客观的外界环境、家庭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客观环境因素

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匮乏的物质条件、单调的生活方式都使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落差。农村的交通较为闭塞,有些老师则只能忍受长期的独居生活,与家人分居两地,难免出现孤独和压抑。虽然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逐渐得到了很大地改善,但在师资力量、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等方面依然与城市的学校存在着难以缩小的差距。而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重复性较大,如果不能及时地做出调整和改变,教师易在单调的重复中失去工作的热情。再者,很多农村学校的师资较为紧张,很多教师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会使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容易诱发职业倦怠。

(二)家庭环境因素

农村的家长对于教师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期待,然而由于缺乏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们往往会将孩子的教育责任大部分的推向教师。加上很多学生居住的地方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远,或者有些家长常年不在家,家长与教师对于学生的情况沟通的较少,而无法有效地形成合力以帮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此外,社会中经常也会出现一些家长因为不了解情况或者小事情就去责怪和埋怨老师,甚至是出现激烈的冲突,这让老师在工作中感到被束缚了手脚,对于学生的问题有时则得过且过。所以,家长的不理解和不配合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在迷茫与困惑中消耗了过多的精力和热情。

(三)教师自身因素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教师往往承担着多种角色。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品德的示范者,更是生活老师、心理咨询师等。农村地域广阔,学生上中学一般要走很远的距离,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住在学校里。老师除了指导学习外,也要对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管理和关心。而教师要根据实际状况频繁的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转换,容易导致出现角色的冲突,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另外,大多数农村教师较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学习,如若自己喜欢安于现状,不能经常地进行知识的补充和学习,则只依靠以前的知识储备,很难满足不断成长中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导致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进而影响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和投入。此外,很多农村教师时常有着较大的心理落差,可能他们所期望的生活和工作与现实环境有着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农村教师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他们通过努力上了大学,以为可以走出去了,但最终又回去了,这无疑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无法有效地调节和适应,则很容易导致倦怠情绪的出现。

三、 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策略

针对引发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只有通过学校、家长和教师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建构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体系,从而真正幫助教师成功的应对职业倦怠所带来的困扰。

(一)学校方面

1. 积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却经常被忽视。教师也是非常普通的个体,他们大多数人不一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各种情绪困扰或者心理问题时,则很难全身心的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之中,因此,农村学校要特别关注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虽然农村学校专业心理资质的教师可能较少,但可以定期地邀请外面的专业人员开展教师心理方面的讲座或者活动,或者可以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网络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还有研究者建议,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专门为教师建立情绪宣泄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宣泄设备来发泄不良的情绪。

2. 提高教师对于工作的满意度

一方面,可以通过为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来提高工作胜任力,良好的工作胜任感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工作中的倦怠情绪。学校尽量多为教师创造和提供专业上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方面多钻研、多交流。另外,很多学校所实行的“青蓝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即有经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通过指导和帮扶来使年轻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任务,尽量使教师所任教的课程与其专业相符,避免教师被过多的杂事干扰而影响其教学过程的进行,让教师感受到被重视,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还有,多为教师创造一些公平和合理的职称晋升机会,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人职业上的发展。

3. 组织丰富的教师活动

为了丰富农村中学教师的业余生活,减轻教师出现的一些孤独、压抑等负面的情绪,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锻炼的平台,学校可定期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如开展教师趣味运动会、成立教师兴趣俱乐部或者远足活动等。趣味运动会的开展可使教师在竞争和运动的过程中,放松身心的压力,体验到合作和交流的快乐。还可根据教师感兴趣或者擅长的方面成立多个兴趣俱乐部,如手工制作、阅读、舞蹈、摄影、书法等方面,并邀请专业方面的教师给予指导,从而帮助提高教师在自身能力的同时拉近与他人的关系,营造更加温馨的生活和工作氛围。又或者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户外远足活动,让教师真正地深入农村生活,发现周围环境的诱人和美丽,体验农村生活的惬意。

(二)家长方面

一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建立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只有家长与教师密切地配合,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往往耗费很大精力给学生培养的学习习惯,却可能因为家长的一意孤行而前功尽弃。农村的家长不能因为与学校的距离较远或者自己不在孩子身边为理由,无视或者拒绝配合教师的要求。如今钉钉、微信、家校通等各种网络平台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实时发布一些通知或者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教师可以与家长面对面地交流,这样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解决问题。家长首先要消除一些消极的观念,教师请家长并不是去责备或者追究责任,而是需要家长配合解决孩子的问题。因此,家长尽可能地克服各种困难配合教师的安排,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和克服成长中出现的困难。

另一方面,家长要换位思考,给予老师必要的信任。近些年教师的师德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个别教师的不检点行为导致人们以更高的要求审视教师的个人品德,这让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背负着较大的压力,生怕一时的不注意引来家长的不满意。其实,农村的家长普遍是非常的尊重教师的,当然也要更加地理解教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也可能某些想法或者做法与家长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这时家长不能一味地排斥,而要多交流和讨论,以最终确定更加有利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能使教师感觉到被支持、被信赖,有利于教师消除工作中出现的职业倦怠感,更有信心坚持职业理想。

(三)教师自身

1.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农村中学教师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肩负着农村孩子的希望和未来。作为农村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只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沉甸甸的责任。职业无好坏之分,既然选择了任教于农村,就要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摒弃一味与人攀比的心理,不因环境的艰苦而轻视自己的职业,将这份职业的崇高与责任内化于工作的奉献之中。做到这一点,农村教师会更心无旁骛地专心投入工作,减少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2. 尝试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

重复性的工作容易限制教师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就一定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圈。教师不仅要尝试着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且要积极参与以往从未或者较少涉足的专业方向。如学习和掌握一些专業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开展专业方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如何制作微课,参加电子白板公开课大赛等。通过不断地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改变自身的潜在力量,并经常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以更加焕发的精神投入工作,使专业上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3.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同时也能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排解。农村中学教师可在空闲的时间试着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与爱好,通过长期的坚持与努力,或可在此方面有大的进步,突破自己的能力局限,亦或只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来缓解工作中的各种压力。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职业倦怠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寻找有效的策略进行消解。我们相信,通过学校、社会和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帮助教师更加自信的应对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匡玉梅.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消解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15):23-24.

[2]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3]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10-13.

作者简介:陈晓强,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消解压力人际关系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