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言”“文”合一的细读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

2020-12-21郑景

考试周刊 2020年96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文言文阅读教学对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对文言文进行“言”“文”合一的细读教学,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为此,文章通过因言带文、披文入情、以文带言、因文悟情、言文合一等文言细读方法来谈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言文合一;文言文教学;文本细读

一、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而文言文的语言运用、思维结构、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传承对当代中学生都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所以,如何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 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诵读感悟——字词梳理——串讲翻译——鉴赏品味——背诵记忆”教学模式很容易出现“重言轻文”或者“重文轻言”两种错误倾向。其实,文言文是“一体四面”的,包含着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是学习文言,实质是体认古人所言的“志”和“道”,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对文言文进行“言”“文”合一的细读教学,透过字词句的细读分析,来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品味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内蕴,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古文背后的精神内涵,进行精神陶冶,提升语文素养。

三、 何谓“言”“文”合一

在文言文中,“言”,指文言,其中包括字词的含义和句式等,是形成文言文的基本,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文”,指文章中蕴含的文学、文化等知识,反映的是历代文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所谓“言”“文”合一,就是将字词教学和内容鉴赏两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将表面字词的翻译与文章内在思想内容的理解充分结合起来,以深刻体会作者如何借助精妙的布局谋篇进行言志载道,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避免出现重“文章”轻“文学”,或者重“文学”轻“文章”的教学误区,实现“文章”与“文学”在教学中的有效统一。

“言”“文”合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知中学习文言文,积累言语经验,以提升语言建构运用、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创造、文化传承理解等核心素养。

四、 “言”“文”合一细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學就必须引导学生在“言”的习得实践中,提升语言思维能力,建构与运用基本的文言表达范式,来鉴赏品味“文”的深刻意蕴与内涵,实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理解,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为此,结合高中文言文细读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文言名篇《项脊轩志》为例,谈谈如何对文言文进行“言”“文”合一的细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因言带文,关注文言关键字词的常用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就是对古代的语言比较生疏,缺乏对古代汉语的言语经验,特别是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常用意义了解得很少,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古文内容的正确把握。

比如《项脊轩志》开篇描写小屋的破败有这么一句“雨泽下注”。在课堂上我就特意问学生:“在这里,作者为什么用‘注而不用‘漏或者‘滴呢?”起初学生很茫然,也觉得这个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通过细细比较,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个常用字是别有深意的:“注”字是“灌”的意思,用以强调流量的大,这就写出了屋子残破的严重程度,雨水漏得如倾泻一般,而“漏”只能呈现出项脊轩下雨时的状态,而显示不出渗漏的程度;“滴”字描写的则是雨势小;而且“注”跟“柱”音近,会给人呈现出一种画面感,雨水接连不断地漏下来跟水柱一般,有形状感,有力度。因言以带文,引导学生透过一个关键的常用字,了解到作者正是想通过形象描写小屋环境的糟糕来衬托后文的读书之喜,同时又以读书之“喜”来反衬家道中落,亲人亡故之悲。

这种“因言带文”,关注关键词语的常用意义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地学习中深刻地积累起文言字词的丰富内涵,习得言语经验,以此来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披文入情,以文带言,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章称“项脊轩”名称的时候,作者为什么有时候称“轩”,有时候又称“室”?这二者是随意用的吗?还是有一定的讲究和意图在里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这种称呼的转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在里面。“轩”字饱含了作者对那个阁子浓浓的爱意。

作者把阁子称为“室”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建筑所在,就如文中描述的“室仅方丈”“室始洞然”“室西连于中闺”;而称为“轩”的时候,其实就对它充满了特殊的情感。据文中所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称“室”为“轩”,因为这是他要成就功名的启航之所。而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关于“项脊轩”的描写无不吻合“轩”狭小、拥挤的特点:“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轩”还有“直立、高耸”等引申义,如“轩昂”“轩然大波”等。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归有光在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轩”时,很可能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居于陋室中的自己“胸中有丘壑”,是一个器宇轩昂的人,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这就暗示了作者自己信心满满、有责任有能力重振家风。而这样的用意是普通的字眼“室”所无法传递的,所以,这个时候称这个阁子为“轩”。同时,这个阁子还饱含了作者与妻子的美好回忆在里面。“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小两口温馨宁静的画面跃然纸上。这个时候的阁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意味。然而,好景不长,“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作者因妻子去世,冷落了这个地方,它又恢复为一个普通的建筑物存在,所以又称之为“室”。

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却不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情感的把握也不应简单盲目地从情入手,而是从包含特殊情感的建筑名称“轩”称“室”之不同言语切入,披文而入情,为学生打开巨大的解读空间,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因文悟情,言文合一,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文章在跋尾处,作者以一句貌似无关大体、淡而无味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来收束全篇,究竟有何深意?

首先,从遣词用语的来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是妻子去世的那年亲手种下的。可是,妻子当时为何种下的是一棵琵琶果树呢?取枇杷寓含的多子多福之意?其实,枇杷还有“黄金丸”的美誉,是财富和家庭殷实富足的象征。归有光青少年时期,家道中落,叔伯异爨,一个大家族四分五裂,其妻子种植枇杷树,很可能是寄希望于自己的丈夫,通过刻苦攻读走科举仕途之路,重塑归家往昔的富贵荣耀与辉煌。

其次,我们还可以按照孙绍振老师对文本阅读进行“还原”的主张,引发学生采用想象的方法去还原当时的情景:妻子精心挑选了一棵上佳的枇杷果苗,然后挖坑,培土,浇水,除草,施肥……百般呵护,可是,如今,当“我”在面对这棵树的时候,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怎不让人触景伤怀?更要紧的是,妻子种下这树的时候,是有深厚的寄托在里面的,希望它早日开花结果。可如今呢,这棵树已经“亭亭如盖矣”,不仅长势良好,而且到了要结果收获的时候了。可是,看看“我”自己呢?在仕进的路途上,还在原地徘徊,这是一种怎样的“相形见绌”?面对这棵茁壮的枇杷树,“我”感到了一种愧对逝者的负罪感……想象到此,我们不能不佩服归有光巧妙的布局谋篇技术,更为文言文“文以载道”的文化精髓所折服。

由此可见,这种因文悟情,言文合一的文本细读教学方法,让学生经由文本字句而进入作者营造的生活情境,获得对作者蕴藏于字里行间的微妙心理脉搏的体察,同时也获得了阅读欣赏文学的路径,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五、 结语

总之,文言之美,美在它是“言”和“文”高度融合的结晶体,美在他是作者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的集合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言文该如何教?实践告诉我们,言文合一能突破文言文字词教学功利性的局限,赋予乏味的文言文字词记忆以更多深厚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是它能溝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联系,避开文言文教学的枯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中来,而不会给学生造成文言文离自己很遥远的疏离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童志斌.室小乾坤大,方寸显真情:《项脊轩志》教学实录[J].语文学习,2005(9).

[5]童志斌.把握“含义”,探究“含意”:《项脊轩志》语言疏通课课堂实录[J].语文学习,2007(6).

[6]康旭泰.千古悲情一“爨”字:从文字学角度探究《项脊轩志》文意[J].语文教学之友,2015(5).

[7]王云.从语文核心素养看《项脊轩志》[J].课外语文,2018(19).

[8]童志国.《项脊轩志》中几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1).

[9]朱冠蓉.以文带言 因言悟文:《项脊轩志》教学中“家文化”传承[J].学语文,2018(4).

作者简介:郑景,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