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2020-12-21季露燕
摘 要: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其中学生缺少相应的习作思维能力,是影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打开局面的关键,必须要尽快解决。基于此种状况,文章在语文核心素养基础上,探讨强化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小学生习作思维的重要性,并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思维能力
一、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逻辑地讲解叙述自己所要说的话,而阅读理解能力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晰、更容易理解他人的语言或者故事。这两种能力是整个语文教学中必备的基础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所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字数、格式、章节等方面的约束和限制较小,就是希望学生在更轻松的环境下,养成通过习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习惯。然而在现在的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教师、家庭甚至社会方面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索中,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逐渐认识到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强化小学生的习作思维能力,是突破现有的小学生习作教学困境的关键。
二、 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
將语文核心素养细化并贯彻落实到实际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不仅是对受教育者的提升与培养,同时有利于教育者,也就是语文教师在文化内涵、实际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与发展。在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对于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有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发展与进步是时代和社会的常态,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自然也出现了新的需求,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教育领域的改革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语文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在过快的发展变化的节奏中,也出现了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课本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导致传统语文教学下培养的学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而在学生习作能力和习作思维的培养中,部分教师夸大了所谓常用套路、高分模板的作用,在学生的习作联系中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情况,学生的习作已经脱离了情感、情绪和想法的表达的初衷,对学生习作思维的培养更是弊大于利,学生对语文习作课堂更是缺少热情和积极性。于是,应于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改善传统语文习作教学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语文教育领域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并发展完善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上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它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过于重视课本知识传授的误区,更加注重构建学生的思维体系和情感模式,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在基础能力和成长空间都具有较强可塑性的综合性人才。
将语文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到小学习作教学中,推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在课堂目标、内容、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构建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形式,一方面是将学生变成知识教学中的主体,增强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体验感和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想法,提高学生独自学习、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习作联系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更具有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思维。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使小学习作教学和学生习作成果更加多元化,为语文习作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的变革提供新思路,注入新鲜活力。
(二)提升语文教师素养
语文习作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融合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出具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必须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对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进行变革。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来提升自己,还会在和老师的相处中,下意识的模仿老师的行为和思考模式,因此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理清课堂思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管理,促进学生能力多方面的提升。
提升语文教师素养的目的,除了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这一目的,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改进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减少学生对习作这一语文教学内容的恐惧感和隔离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对自己提出新要求,并及时展开研讨会议,和同事分享交流教学经验,总结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新技巧,探索更具可行性的语文教学模式。
(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出现,是新时期下课程改革和学生成长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正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要求。语文核心素养的出现,更符合语文习作的本质功能,更加注重学生通过习作练习获得的能力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新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下,学校和教师必然会更注重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的培养以及长期习作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慢进度的教学中,不断对过去的习作进行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在日常的习作联系中更加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摆脱现在假大空的误区。同时,基于语文素养培养而出现的语文习作教学方案,更加注重读写方面基础能力的培养,而这部分能力的培养更是语文学习必备的基础能力,在这一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地发展。
三、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
在学生的实际习作练习中,经常出现基础语句成分上的错误,具体表现为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方案中,对学生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逐渐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方式,语文标点符号中的错误,会使作文在情感表达上出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情况。以及学生词汇量匮乏,由于学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学生在日常习作中常常因为词汇量匮乏而出现大篇幅的平铺直叙、反复使用同一词汇和句式等情况,使整篇文章读起来寡淡无味,缺少应有美感。
(二)写作思路不清晰
学生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技巧的使用上常常会出现含糊不清的情况,在文章结构、文章逻辑的搭建上出现一片混乱的情况。学生在内容的描写上,缺少明确的指向性,在写作的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缺乏逻辑,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在进行表达时不知道如何对内容进行取舍,不知道哪一部分需要详写,哪一部分需要略写,整篇作文虽然看起来内容丰富,但实际上内容之间缺少联系,让人在阅读时也把握不住重点。同时学生还存在写作方法迁移不到位的情况,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应的知识技巧已经有相应的基本掌握,但是在进行习作练习的过程中,却无法将相应的知识技巧应用到作文中去。除此之外,还有段落结构不清晰的问题,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是使用总分式,這种简单的结构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小,但是学生仍然存在中心句抓不住关键,统领句与段落的核心内容不匹配的状况。
(三)缺少真情实感
习作教学的初衷就是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把作文当作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把作文当作任务,同时对生活缺少详细的观察,缺少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在进行物体的描写时,缺少对基础细节的描写,对故事的叙述苍白无力,缺少感情色彩,在进行阅读时,读者也把握不到作者的情感,整篇文章的构成停留在简单的语句、词汇的堆砌上。
四、 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同时又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不能对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和联想,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以家乡为主题的习作练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家乡的文化古迹、标志性建筑等家乡元素的展示,引导学生在这些展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酝酿欣赏、自豪、与有荣焉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让学生在情感冲动的影响下写出更加真实的文章。
(二)利用细节进行教学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比成人的精力更加旺盛,他们可以同时保持对多个事物的好奇与热情,从而忽略了对细节的观察,只能保持对事物的直观感受,缺少相应的想象能力,那么在进行写作时,就不能将他们看到事物的好奇、欣喜的情绪表达出来。如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以“童年”为主题的习作练习中,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童年趣事时情绪很兴奋,但是在进行字面描写时,阅读者却不能对作者的情绪感同身受。
五、 结语
如何让小学生对习作产生更高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对习作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中,逐渐爱上写作,这是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习作教学部分的重要目标,需要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现有习作教学中的不足,探索出更具可行性的教学方案,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优化小学生的习作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实际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丁丽真.核心素养下的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3):103-104.
[2]陈惠珊.核心素养下的儿童习作教学[J].黑河教育,2020(1):54-55.
[3]阙朝乾.论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8(13):48-49.
[4]郑桂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写作教学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7(Z3):4-7,31.
作者简介:季露燕,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市理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