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1张敬伟

教师·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探索实践

张敬伟

摘 要:2019年秋季,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全面铺开,凸显“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文章作者就生活化教学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源于生活,优化课前学习,从数据调查、记录瞬间、回忆经历等角度展开研究。其次,切入生活,落实课中明理,具体从开展游戏、情景模拟、发现问题等方面使课程落地。再次,聚焦落实课外实践、创新、习惯养成等,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情境模拟;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062-02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紧密地围绕小学生的生活,凸显“向生活学习,利用已有生活经验,丰满当下生活,展望未来生活”的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小学生思想单纯,他们对道德的认知都是在真正的生活环境中形成。所以,教育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让德育真正走入学生心中,撒下种子。

一、源于生活,优化课前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学生不可能每天都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影响了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生活化的预习作业,为学生高效的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一)数据调查,提供学习依据

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为例,教师可提早几天让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一些数据。比如,有的小组做塑料垃圾的调查,了解自己家每天会产生多少塑料垃圾,一年又会产生多少,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又会产生多少垃圾;有的小组调查当地的工厂所造成的污染等。在调查中,学生对环保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天使,不是他们不愿意保护环境,而是他们不知道环境破坏的危害有多大。但是当触目惊心的数据呈现在面前时,学生一定是乐意接受环保并付诸行动的。例如,学习“家乡物产养育我”,学生课前可以调查家乡的物产;学习“国家机构有哪些”,学生课前可以调查主要的国家机构名称……这样的课前调查,为课中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课堂的高效开展也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电子产品,记录特写瞬间

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催化剂。生活化教学正是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和回忆来使其理解新知识,锻炼新能力,形成好品质。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时,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用视频或照片记录下父母辛劳的瞬间。又如,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的前一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分别观察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自己能感受到的一些浪费,并及时拍摄记录下来。这些特写镜头记录下来以后,教师又建立一个临时的《xxx课》资料汇总微信群,学生把拍摄的资料,发到群里,与大家共享,这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为备好课、上好课打好基础。

(三)回忆经历,提早融入课堂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课前,教师让学生回忆曾经的经历,是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的好方法。

二、切入生活,落实课中明理

(一)开展游戏 ,寓知识于活动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游戏与学科结合,能擦出快乐并智慧的火花。比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玩玩秩序小实验,找几个系着线的小球,放入瓶颈较小的瓶子中,瓶口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让几个学生一起实验,看看怎样能快速取出全部小球。通过游戏,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了“有秩序”带给我们的美好与幸福。

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生活需要规则”的理解。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我们应该一起守秩序”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刻。

(二)情境模拟,生成个性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1.角色扮演, 加深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学生只有在亲历和参与中才能获得真切体验,提升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比如,在教授“我们小点儿声”一课时,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扮演医院的病人,一部分学生扮演吵闹的其他人,然后采访一下“病人”,再问问“吵闹的人”,应该怎么做?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感受到了在公共场所吵闹带来的坏处……他们的生理体验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是真实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还便于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场景模拟,助力能力形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获得参与社会的能力,特点是生活化与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辅,在教学中融入生活案例,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比如,在教授“四通八达的交通”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红绿灯的变化,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应该以怎么样的方式看红绿灯、过斑马线,怎样去遵守交通规则。

以上场景模拟,就是再现生活情景,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及体验生活,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生活,并发掘面向生活的潜在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3.事件再现,给力过程明理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第三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时,教师可以进行事件再现:当孩子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怎么做;當爸爸妈妈生病时,孩子又该怎么做……这样的事件再现,等于让学生回到了现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影响,对家的理解会更进一步,也会对父母多一份感恩、多一份孝顺。

(三)发现问题,解决生活困惑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健康看电视”为例,通过课前的家长问卷小调查,教师已经了解到学生在看电视方面存在的问题。上课时,教师先从了解电视是神奇的“宝盒”进行导入,接着话锋一转,抛出了一系列问卷调查数据:每天看电视不少于一小时的人数占50%,喜欢刷剧的女生人数是10人,因为看电视和父母经常闹矛盾的学生有4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再引导学生阅读《沙发里的土豆》,讲述《娱乐至死》里的故事。在讨论中,学生基本达成了共识——合理看电视,才能把电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最后,教师引出问题:我们该怎样健康地看电视呢?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拿出一份事先在微信群和家长谈好的“看电视的约定”,让学生写下来。

有了这份约定,学生看电视不当的问题改善很多。这样在课前发现问题,在课中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又回归生活中落实,真正做到了课中明理、课后导行,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是非常有效的生活化教学实践。

三、回归生活,促进知行合一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学习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学习过程也是從课前衔接课堂,又延伸到课后。课堂上明白的知识如果能通过课堂延伸进一步深化,学生一定会加深印象。

(一)延伸实践,深化认识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知识的价值,也能在实践中形成新的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

比如,教授“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教师就可以把家务劳动延伸到课外,还可以制订一份家务劳动登记表,让学生及时记录,然后检查。又如,教授“变废为宝有妙招”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找寻废品来尝试制作。

(二)头脑风暴,聚焦创新

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我们的公共生活”。在学习“大家的‘朋友”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创意活动——“新型公共设施设计大赛”,可以是对现有公共设施的改进和完善,也可以是对一种新型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甚至可以把它制作出来。

通过这种创新活动,学生对公共设施会多一份了解,多一份爱护。而且又为下一课“善待我们的‘朋友”的学习吹响了前奏,一举多得。

(三)由内而外,关注养成

涂尔干曾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 所以,在课堂中,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后,更应该由内而外,把知识继续强化下去,直至养成习惯。

比如,教授“低碳生活每一天”后,教师可以制作一张“低碳生活履行建议单”,要求学生动员家长一起践行,教师及时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又如,教授“合理消费”后,建议学生准备一本消费记录本,在扉页写上消费注意点。以后每次买东西时,先看看扉页的注意点,然后思考该不该消费,再看看消费账本。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生活认知积累实际开展教学,整合生活化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布设生活化教学活动、拓展课外生活化教学实践,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9(44):123.

[2]林仁玉.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刊),2019(4):72.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探索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