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体系优化研究

2020-12-21赵引弟杨霞骆新楠王新奇

高教学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体系优化高校现状

赵引弟 杨霞 骆新楠 王新奇

摘  要:“健康中国”战略赋予了新的时代旋律和使命,健康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发展目标,高校作为重要的国家人力资源和人才智库的培养基地,大学生其健康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和活力,关系到一个国家兴盛和未来。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化的实施模式。文章拟根据国际权威机构提出的“健康基石”、健康促进、健康安全防护、行为改变等理论,梳理和构建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实施、效果评价新体系,力求通过打造“一定向”“三课堂”健康教育网状立体格局(即“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以达到“思政资源整合”、“多学科资源整合”、“设计特色课程整合”和“主旨活动实践驱动”为特征的四种动态课程实施、评价模式,从而构筑课程知识体系与个人健康素养体系同心圆和向心圆效应,以实践践行健康中国行动,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现状;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5-0066-05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endows a new era mission and heal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development goal.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and talent library training base, the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irectly reflects the prosperity and vitality of a country. At present, there is no systematic and systematic implementation mode of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health cornerstone" put forward by the international authoritative institutions, and the behavior change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idea,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new system, strives to build "three classrooms" health education network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pattern (i.e."online and off-line", "inside + outside class ", "theory + practice") to achieve "multiple resource 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theme activities practice driv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kinds of dynamic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mode. All these above is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personal health literacy system concentric circles and centripetal effect and improve the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by practicing healthy China.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the status quo; system optimization

前言

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WHO,《阿拉木宣言》1978年),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发展目标,而我国则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随着近年来一系列围绕健康所提出的国家战略、规劃纲要的推行与深化,“健康”一词已成为“新风尚”和“新风向”,在“健康”新内涵下,国家各领域、产业结构、布局、规划已形成大联动和新格局。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接受到的健康教育状态,即学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环境基础,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无疑成为健康教育生态建设的核心要素①。

一、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目标及必要性

(一)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大致可涵盖以下层面:(1)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2)培养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3)运用健康管理,改善和促进健康生活方式;(4)传递、影响和推行健康行为。

(二)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的意义

(1)正确、有效地获取、选择、判断与健康有关的各种知识和信息;(2)发展有助于促进健康的责任感和意

识;(3)掌握各种有助于健康的生活技能,确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能力;(4)学会更好、更有效地管理自己健康,形成良好的个人健康素养,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决策。

(三)目标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提高意识、建立健康行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具体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普及大学生健康知识,使其了解自身健康与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并能理论联系实际;(2)促进大学生掌握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其健康理念;(3)使大学生逐步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增进身心健康,为终生健康奠定基础;(4)为大学生构建终身、全人健康观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四)必要性

1. 落实关于健康工作的指导纲要的需要

从直接关于健康素养层面的文件来看,《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08,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08-2010)》——《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2009,促进我国公众健康素养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从这一系列文件的发布时间和内容可看出,随着整个时间周期的前移和内涵的深化,国家对公民健康的目标和路径都在进一步强化、细化、具体化。

从国家战略、国策文件层面来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等文件均围绕和强化、实施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水平、达到全民健康”的核心主旨,并进一步明确实施突破口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②。

2. 落实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第一次提出了学生健康素质提高的战略目标。强调学校一切工作要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明确了健康促进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③。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17〕5号)指出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高校为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并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④。学校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必需的知识,帮助年轻人提高交流和维护人际关系的技能,培养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懂得自尊,学会自我控制,这些都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形成,并树立诸如关爱、诚实、正义和责任感等道德观念,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

3. 现实发展的需要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访谈各个专业大学生其健康认知、行为等方面,其关于健康的层面和层次为以下方面:(1)多数大学生在其基础教育阶段未接受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其知识、信念、行为、技能等各方面均较为匮乏,即使部分学生对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但较为碎片化,也未转化为自觉的健康意识和行为;(2)相关研究已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身体活动量严重不足,许多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害健康生活方式等成瘾性行为和物质滥用等情况;(3)因大学生年龄、生理特征的变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其健康教育内容也应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4)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资源丰富,其教学与科研、学科间等资源易于整合和联合,利于不断提高我国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5)高等学校核心要义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其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学校人的培养质量更关系到社会的长足健康发展。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就必须开设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

二、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学生对健康概念和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相关研究中可看出,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或没有疾病等碎片化、单一化或不全面的层面,或只是停留在健康的维度、自我认知等层面,并不具备全局观、历史发展观,还未建立关于健康从理论到实践、实践练习上升到理论的整体健康观;部分大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认识,但自主关注和改变意识并未伴随产生,并未产生健康促进行为,只是将关注健康的缺乏归结为学习、习惯等方面,忽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的深远意义的倾向值得关注。

(二)健康教育模式老化导致效果欠佳

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仍沿用“体卫模式”。此模式在内容结构上缺乏对健康教育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前瞻性认识,仅局限在体育活动或体育锻炼的理解,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因此从教育效果来看,许多学生既没树立现代全人健康和多维健康观念,精神性和心理性疾病发生率有所上升。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模式整体还呈现的是理论式讲授,或者部分学校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或线上线下等混合教学模式,但并未形成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和过程监控体系,内容层次不齐,教学范围、深度把控力度不够,并未真正将健康教育学科体系拉通,并建立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论——实践体系,并未将授课对象大学生根据年级、性别、个性特征、需求进行分层,直至个性化指导,并未切实解决个体学生或一类学生等群体的健康问题,对其健康促进效用还暂时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有开展真正的健康促进指导。

(三)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存在以下的不足:(1)课程设置单一未明确进阶方向,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专业、素选两大层面,并未在二者之间建立缓冲地带和二者向上升和向下沉的课程;(2)课程大纲专业类学生

(3)深层地挖掘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⑥。健康教育课程有着深厚的思政教育结合点,通过大力挖掘和整合思政力求形成齐同育人效应,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基本要求、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试点,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

(4)多阶课程评价。构建以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多重评价共育体系,且强调过程评价和进阶评价,淡化结果评价,建立学生个体自我学习档案,动态调整和监控学习过程与效果。

学科层面 注重多学科、多专业、多理论的融合与贯通,打破专业间、学科间壁垒,倡导知识体系的闭合链模式。

(二)打造“一定向”、“三课堂”健康教育网状立体格局的构建

充分发挥互动式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以课堂平台、网络平台、实践平台三大载体实现健康教育课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线上线下结合,最大限度扩展学生学习空间,逐步构建以“思政资源整合”“交叉学科资源整合”、“设计特色课程整合”和“主旨活动实践驱动”为特征的四种动态课程实施、评价模式,以此拓展课程理论视角,丰富实践体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1. 打造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新融入、新典范

坚持学校育人教育,以立德树人的根本,充分挖掘新时期健康教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进行梳理和提炼,在教学全过程进行体现和反馈,力求打造“课程思政视域下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新常态和新典范。

2. 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共促健康教育课程

健康教育课程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学银在线、哈佛健康课程等等)和案例资源,开展“以案例为先导, 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CBL(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通过多平台、多媒介、浸入式的灵活教学方式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整合、综合并优化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健康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3. 加强“课内+课外”以健康为核心的校园活动建设

首先,从顶层上以学校传统且具有品牌效应的讲座等平台进行嫁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开展讲座、论坛、沙龙,力求从理论和专业性上提升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其次,整合各部门如体育学院、校医院、校团委、民生办、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部门,在保留品牌活动如以“阳光、活力、健康”为主旨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同时各部分联动,以运动促进健康中心为基地,定期开展关注、引领和促进师生健康的活动,提升其健康水平;再次加强健身、健康管理等社团活动的开展,定期组织沙龙、学术讲座、读书报告等在社团活动融入和引领健康意识和行为,强化隐性教育的效应和影响力。

4. 加强健康教育课程理论支撑的全过程实践教学

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落脚点还在于行为改变和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在对其开展健康教育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一个模块的理论知识,必须设计与之匹配的实践内容,以此才能从实际出发,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反思理论教学效果,从个体能力、诉求出发,从个体实践反馈做针对性指导,以此形成课程体系的闭合链和个人知识体系的闭合链,以此形成同心圆和向心圆效应。

注释:

①王建平,郭亚新.构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意义及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3(04):48-51.

②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DB/OL].http://www.gov.cn/.2019-07-1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2010-07-29.

④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 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7-7-25].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DB/OL].https://baike.so.com/.2016-10-25.

⑥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R].http://www.mod.gov.cn/.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试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方案(2008-2010年)[EB/OL].https://baike.so.com/.2010-09-31.

[4]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http://www.gov.cn/.2007-01-11.

[5]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EB/OL].http://www.gov.cn/.2009-12-18.

[6]王健,马军,王翔.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規划教材:健康教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姚鸿恩.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张劲松,谢仁桃.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体系构建[J].科技信息,2009(31):21-22.

[9]刘晨曦.中国人群健康素养概念模型及其测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10]贾绪计,王庆瑾,李雅倩,等.健康素养的内涵与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9(2):66-72.

[11]曾锐.国内学生健康素养研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

[12]王健,马军,王翔.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体系优化高校现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杨梅iPBS—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绿水集团公司融资战略体系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