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识到智识

2020-12-21吴宗建黄倩

高教学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环境设计

吴宗建 黄倩

摘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力量是高校教育。文章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专业课程中模块化教学与课程融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系统建构,帮助学习者达到具备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目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大多数学习者在此教学方式下,完成从“知识”到“智识”的转变,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在设计中。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设计;课程模块化;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5-0013-06

Abstract: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key for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odular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teaching is practiced to help learners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concept.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practice show that most of the learners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knowledge" to "wisdom" under this teaching mode, and apply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design.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environmental design; course modula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一、可持续发展观在环境设计教育中的培育

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社会时代背景,将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升级。环境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具有范畴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环境设计教育领域,许多教师及学者通过对国情的理论分析,对教学理论的总结后,提出了针对可持续发展观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培育的实践策略;王烨(2009年)提出“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模式[1]。涂强(2009年)提出“增設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观课程”“理论与专业课程结合设置”的教学实践方式[2]。曲含怡(2014年)提出“修订教学大纲”、“跨学科交流”、“课程整合”、“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的教学对策[3]。

在学者提出上述改革思想和实践指导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更多的课程教学实践进行验证则显得十分重要。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环境设计系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系统建构”,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修订,逐步设立了《绿色设计》《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4],面向环境设计2015级——2018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实践(表1)。

二、从知识到智识的环境设计课程设置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5]。而在《论语》中“一以贯之”[6]的“一”被译为“智识”,指用以统领知识的智慧。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简单的知识内容,还需以提高学生的“智识”为主,提升到价值塑造、专业能力提升和设计思维训练的层级。在《可持续发展设计》《生态建筑》两门课的设置中遵循从知识到智识的循序渐进规律,体现系统的递进性特征。《可持续发展设计》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理念、设计原则及方法有所了解,属于“知识”了解的层面:1. 授课者从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环境热点问题进行启蒙意识的改变,引申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2. 要求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理论知识;3. 思考可持续发展设计的社会学研究及意义,区分可持续发展设计、绿色设计、生态建筑三者的共性与异性;4. 结合实践考察、案例分析总结可持续设计方法与评价工具(如图1)。《生态建筑》注重培养学生感知问题、判断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法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属于“智识”的层面:1. 授课者从城市化发展、生态危机生态学基础的讨论开始;2. 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操设计中从生态选址开始考虑,通过气候适应性设计、可持续场地设计、节能节水节地设计、能源有效利用技术、材料循环利用、社会性策略等设计手法进行教学;3. 要求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法与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三、模块化与课程融合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的模块化

将《可持续发展设计》与《生态建筑》教学内容分别规划为12个模块,每模块为4课时,分别由讲授内容和当场测试两个环节组成;在授课前罗列出参考书籍,要求学生在课前详细阅读,预习课程内容;每次授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分组合作等方式深入解决课程问题,提炼出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规律,让学生通过测试完成探究学习并检验学习成果;当天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再将测试内容进行补充整理,最后汇总为课程作业进行提交。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控着教学内容、节奏与学生状态,教学形式也较灵活多样。《可持续发展设计》课程模块内容之间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主动对可持续设计观念的认识构建。为此,课程作业围绕这一目标来布置,测试多为案例的查找分析及调研等内容;最后课程作业将每次课程测试内容进行整理并将其装订在一起,制作一套可持续发展设计课程初探图册,图册应包含个人的观点与看法。《生态建筑》课程模块内容是互相并列的关系,每个模块解决一个策略,最后整理为详细的策略库并运用;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主动对所遇到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运用构建。为此,课程作业围绕这一目标来布置,测试多为实操训练及现场调研的内容,需将所选项目按照每次上课所学知识点进行深化设计;最后课程作业制作一套项目的生态设计图册,成果应针对项目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优化。《可持续发展设计》与《生态建筑》之间的模块内容关系紧密,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后者是前者的具体深入(如图3)。

(二)课程融合教学

课程融合教学是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核心课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互相融汇,解决课程脱节、学生观念缺失、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实施要点是将上一门专业课程的作业在《可持续发展设计》《生态建筑》中进行深度研究。在《可持续发展设计》课程教学前,学生通过《室内设计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空间尺寸、空间美学及照明等的基本知识。在可持续发展设计课程中,将《室内设计原理》等课程作业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及核心思想等知识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将作业与考察的案例进行比较,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与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关联度,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论知识,为接下来的专业实践设计课程的理论输出奠定基础。在《生态建筑》教学前,学生通过《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庭院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已基本掌握专业实践设计手段及能力。《生态建筑》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上述实践性较强课程的作业,结合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对作业进行进一步深化。课程融合教学以大量实践课程为基础,通过课程的作业成果进行回顾与优化,培养学生具备客观判断、系统推理和依据证据进行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力。

通过可持续发展观从宏观到微观、理念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深化,进一步在第四学年《专卖店空间设计》《小型建筑》《会展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中应用,培养学生能自觉地将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和方法运用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中应用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观从“知识”到“智识”的转变(如图2)。

(三)模块化与课程融合相结合的教学

相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持续发展设计类的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和不易理解。例如在2018年进行《绿色设计》和《生态建筑》课程的教学中,先进行一个阶段的理论讲授,再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设计实践,结果出现了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情况,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以上问题,在2019年《可持续发展设计》《生态建筑》课程中采用内容模块化与课程融合相结合进行教学(如图3),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实践如下:1. 针对艺术设计本科生的学科背景下的知识学习能力的基础水平,对整个可持续发展设计体系内容进行简化,挑选出关键内容形成知识点,明确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点清晰明了,达到课程成果要求;2. 同时,将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专业课作业成果在课程中进行融汇贯通,将可持续发展类知识点与各专业课程之间形成连贯的认知;3. 在每4学时的模块中安排当场1-2课时的测试环节,训练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内容快速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和适度的紧张,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

四、教学实践效果评估与反馈

本次教学实践以环境设计2018级89名学生和2017级32名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作业对比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经过本轮教学实验,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了用于最终考核的结课作业與总结学习的课程报告,结课作业反映了大部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作业评价

《可持续发展设计》课程学生人数89人,提交作业数89份,课程作业是将每次课程测试的内容通过梳理和优化,最终每人整理为《可持续发展设计初探图册》提交。学生在测试中针对每次课程知识点进行的深入剖析汇总,要求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能够体现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归纳,同时要求其内容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需在尾页附上定量的参考文献及案例分析等资料内容。学生在设计图册中体现了较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策略、设计工具、设计案例、评价机制等知识要点。在整体结构上,图册按模块知识点顺序分布;在具体内容中,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点层层递进的理解。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进步明显,例如关于“环境资源下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知识点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对第二类硬资源(承载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进行深入剖析,对资源优势产生市场优势、诱发产业配置的观点用思维导图进行阐述(如图4)。在探讨“可持续发展设计中社会性”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对香港、广州、深圳三处的步行系统项目进行分析,对三者的背景、发展历程、实施策略与成果进行梳理与对比(如图5)。

《生态建筑》课程学生人数32人,提交作业数32份,课程作业是学生挑选已完成的《办公室空间设计》或《居住空间设计》的课程作业,在不用重新考虑空间类型、功能布局等内容的前提下,运用结合生态建筑课程知识点再探讨完成为《某空间生态设计图册》提交。学生在设计图册中不仅需要体现较为完整的生态设计内容,包括生态学基础内容、项目生态选址、可持续场地设计、节能设计、节地设计、节水设计、材料循环设计、景观设计、社会性设计、经济效益评价机制等知识要点,还需体现生态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整体结构上,图册按模块化知识点顺序分布,在具体内容中,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关联的个性化理解。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进步明显。学生的最终成果能够展现出整体方案空间设计的美学艺术性与生态建筑的环境整体性的统一,能够妥善处理基础设备设施的空间布局,遵循模块步骤完成适应于该建筑的生态策略设计。课程针对艺术设计学生在数字计算方面的不足,要求学生根据所选项目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真实性模拟计算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学生在效益计算上有很大的进步,具有实际的说服力(如图6)。有的学生在做建筑室内的节能照明设计中,对照明工具的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电费收费标准,依据照度公示计算出白炽灯与LED年度电费的实际数值,具有实际的说服力(如图7)。

教师在两个课程的作业要求上均适度提升了难度,两门课程作业成果质量较高,均具有学生解决其课程中所遇问题的真实性,是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点清晰理解后再转化为实操运用的结果。

(二)学生总结评价

授课教师在课程后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总结和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本课程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程度。总体来看,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设计》课程的正面评价较高,包括以下方面:1.课程目标明确,体系清晰;2.大量的案例及知识点分析测试,自主学习能力加强;3. 课程测试迫使自己上课精神高度集中,对课程内容印象深刻。从《生态建筑》来看,学生对课程的正面评价较高,包括以下方面:1.课程内容设置合理,内容分解清晰;2. 教学手法丰富,课程内容对个人后期设计影响较大;3. 项目再优化有助于刺激思考,重新进步。

(三)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运用效果

在对2016级114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统计中发现:有58份作品选题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有密切关系,其中47份作品明确体现了生态设计的方法策略;对比2014级127名毕业生的设计作品,仅有不足10%的作品提及可持续、绿色环保的概念。自2018年环境设计系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系统建构”并修订大纲教学后,学生经过课程学习,从可持续、绿色生态方向入手,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可持续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经过更深层次总结实践,形成完整、深刻的理念,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五、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接下来,仍需在以下方面改进:1. 需要加强与各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让专业教师融入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实践中。2. 需要融入更多的实战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项目现场进行考察,让学生和设计师或业主方在项目所在地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3. 需要进一步开展实验和持续的观察记录,特别是开展对学生毕业后的延续调研工作。

六、结束语

通过在《可持续发展设计》与《生态建筑》两门课程教学中运用课程模块化与课程融合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到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从“知识”到“智识”的转变,最终达到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目的。经实践证明:课程模块化与课程融合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探索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可行办法,同时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烨.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183-184.

[2]涂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143-144.

[3]曲含怡.可持續发展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31-35.

[4]吴宗建.可持续发展观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系统建构[J].美术观察,2017(8):129-130.

[5]丁怡.基于网络视角下的隐性知识传播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6]钱穆.论语新解[M].九州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环境设计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