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的意义、内容与路径

2020-12-21李秀丽

新闻传播 2020年19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传播

【摘要】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来华留学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一个新思路,为中外文化比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向留学生择取传统经济思想教育内容时,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现实中国的紧密联系,将是所遵循的两个原则。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要注意做到讲授故事与授课相结合、经济思想与经典阅读相结合、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结合,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方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传统经济思想;汉语国际教育;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就是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汉语本体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培养符合国际社会需求、了解中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各民族的同一历史时期,发展水平是较高的,而且在两千年前即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不但有自己的独特传统,而且绵延两三千年从未间断,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不过由于该领域学术性强,多年来宣传、普及不够,使传播范围受到限制,更缺乏跨界传播。所以尽管经济思想遗产内容异常丰富,但没有引起汉语国际教育界的足够重视;而随着“汉语热”在全球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學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引入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有利于它传播得更广、更远,同时也会丰富汉语国际教育的内容,使来华留学生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的意义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业界已达成共识,汉语国际教育除了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例如,刘殉先生认为文化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2000),赵金铭先生也做过相关论述(2004)。李泉老师则认为,任何民族的语言都凝聚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语言教学的过程,也是该民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化的过程(2011),所以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但是,目前对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却不是那么清晰,尤其是外延缺乏论证。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一提到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人们的认知还容易停留在京剧、武术、太极拳、剪纸、汉服、大熊猫等程式化的表面层次,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内涵精髓缺乏挖掘。我们认为,把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纳入到汉语国际教育中来,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坚持文化自信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源远流长,与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一致,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留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受众,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了解和学习有需求和热情。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经历了从表面向本质发展的需求转化,中国的经济成就也让他们愿意探本溯源,从历史中寻找动力和经验。而围绕留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以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历史源头上寻求重要思想家对这些问题的见解主张,描述这些问题的发展轨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文选,建构适合留学生教育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传播内容框架,恰好能满足留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

第二,创新来华留学培养模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内涵式发展,让留学生感受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规律性

在跨文化视域下,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传统经济思想教授的内容和形式体现汉语国际教育的特色,寻求思想、文化、经济、历史、语言的“五位一体”,使留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

第三,为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提供一个新思路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是一种“古老而崭新”的课程载体,它承载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丰富的经济内容和古汉语的语言形式,在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同时,有利于拓展留学生的文化视野,夯实文化底蕴,培养留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同时,能够优化汉语国际教育课程结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课程设置,实际上涉及了留学生课程体系中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概况、中国经济、古代汉语等众多课程的内容。作为一个支撑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课程会关联和衔接上述课程。

第四,为中外文化比较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在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所知晓的前提下,还要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萃取其精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兼容途径。以前,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西方思想的比较多局限于经济学领域,探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思想家对商品、货币、土地等经济概念和规律的不同见解;而着眼于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置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视域,从语言、历史、思想、文化、经济等多维视角,对中外文化加以比较,将是一个新的尝试。

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的内容

中国大陆很早就存在经济活动,与之相应的各种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也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得到反映,并且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保存。早在公元前八世纪,中国大陆已经出现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经济观点;从公元前六世纪到三世纪,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许多学者对各种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议论,构成了思想界“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并已初步形成了学说体系,内容涉及财富、分工、交换、货币、财税等各个方面。秦统一中国后,各学派围绕如何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和加强封建主义经济基础问题继续阐述见解,经济思想保持发展态势。即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各种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要求实现中国独立富强的经济思想也顽强地在与保守派、顽固派的斗争中生长着。待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对一系列基本经济问题的认识的深刻性和科学性则都超过了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成就。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积累与沉淀,我们在引以为自豪的同时,应该充分予以重视和利用,使其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留学生文化教学大纲的缺失,文化课教什么并不强求一律;那么,在面向留学生进行传统经济思想内容的传播时,在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当中,到底应该择取哪些内容?究竟应该依据怎样的选取原则?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根据多年的汉语国际教育经验,我们认为,在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转化为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如下两个原则:第一,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中国的紧密联系。

首先,从留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这是确定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内容的重要依据。很多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是从孔子和《论语》开始的,而孔子和《论语》开启了至为有名也是影响深远的“义利之辩”,此后中国经济学家一直围绕此话题展开讨论,传统义利观在今天肯定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理顺“义利”关系也是理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以及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和钥匙,更何况像我们中国人今天经常用到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等常用语均与《论语》中有关“义利之辩”的内容相关,对帮助留学生了解儒家思想、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背景、知晓中国人的“三观”和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汉语言的生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中国的紧密联系,意味着要选择传统经济思想中最有活力、与现实关联度大的内容。如战国时期,苟子吸收各学派的思想之长,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义利观,他认为人都好利、好逸、好色、好财,把礼义看作限制人们利欲之心的工具,從而提出礼法并治,主张依靠礼义教化,依靠法治。这些内容对于帮助留学生理解今天中国的“法治”思想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无价值,因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也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再如,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中国人较长时期里总是挂在嘴上的“小康社会”,留学生很感兴趣,但又并不是很明白,因此,在教学当中为留学生梳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当中有关“小康社会”的论述就很有必要了。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引进《礼记·礼运》这篇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论文,介绍其中的主要观点“以礼兴邦”,这当中就有中国人对于小康社会模式的最早设想:“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已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在教学当中,跟留学生道明传统经济思想当中的小康社会是要用“礼”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靠“礼”来维系,才能变得忠诚与和谐;历史上的贤明君主诸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们都依靠“礼”治理天下,“谨于礼”,用“礼”来布告天下,建立诚信,指出错误,给百姓示范仁爱与谦让,建立日常规范。在梳理了这些内容之后,再跟留学生介绍今天汉语中的“小康社会”之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留学生就不难理解“小康”在今天中国社会的实际含义:已经成为中等生活水平的代名词,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消费层面,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如是,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国情、文化就有了一扇别致的窗口了。

三、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的路径

在明晰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转换为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内容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这个事实之后,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面向留学生传播这一切内容,亦即怎样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传播路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路径应该是通用的。

首先,讲说故事与传授课程结合

例如,讲述《论语》之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就可以从相关历史人物故事入手,比如介绍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做皇帝、后来长期担当宰相要职、但其平生所读只有《论语》这个故事,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帮助留学生理解《论语》之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牵引到中国文化学奠基人、现代儒学大师柳诒徵对孔子的评价:“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孔子》)如是,就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叩开理解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大门。

其次,经济思想与经典阅读结合

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文献典籍,我们会发现,《诗经》《尚书》《国语》《周礼》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经济观点和理论,贾谊、司马迁、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辑、黄宗羲等人的名字不仅仅与文学成就、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在经济思想领域他们也颇有建树,对封建社会各种基本的经济问题如土地制度、地租、赋税、徭役、高利贷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因此,从这当中选取难易程度适中的文章,白话“经典”,对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和经济问题思考能力都大有裨益。

第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结合

我们强调留学生阅读中国传统经典文献的重要和意义,并不因此否认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面向留学生讲授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终极目的还是为汉语国际教育服务,而且可以说是另辟蹊径。要知道,留学生通过阅读传统经济文献可以掌握大量成语和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典型词语和句式,对于其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颇有助益。

第四,“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结合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这样的“专业”文化课程与“古代汉语”、“文史通论”、“中国人文地理”、“中国概况”等文化通识课程在各自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开设课程时一定注意横向结合,内容和教学相互照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帮助留学生建立起关于中国文化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

汉语国际教育进行文化教学的前提,在于人类具有某些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即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决定了中外文化具有某些共性。同时,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行为方式等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容,表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因而文化又具有了多样性与特殊性的特点。留学生已经具备了母国的文化基础,这意味着我们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进行中外文化的比较是必要的、可行的。首先,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横向比较包括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经济学视域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比较。其次,可以进行纵向比较,亦即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比较。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秉承孔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理念,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第三,积极鼓励和引导留学生将本国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研究与中国本土的传统经济思想研究加以比较,从而理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的经济学”的特殊地位。

结语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播内容和路径一定是多种多样的,不一而足。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这样几个原则:其一,因“的”制宜,这是就教学目标(“的”)而言,教师要在传授教学内容时注意根据教学目标而调整把握。其二,因人而异,这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其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兴趣点会因为国家、种族、文化之差别而迥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随时因应学生需求而注意灵活调整。其三,因材施教,这是就教学对象而言,留学生文化层次有差异,知识水平有高下,教师要根据留学生实际情况掌握好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总之一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18.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8.

[3]李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J],世界汉语教学,2011(3):388-399.

[4]趙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9-88.

【作者简介】李秀丽,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科研经费项目(项目编号:LN2019J15)。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传播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日语音差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