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两微平台报道疫情典型人物的新与变

2020-12-21严智芬

新闻传播 2020年19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人民日报疫情

【摘要】媒体融合的传播环境给传统典型人物报道带来新的挑战,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主流媒体报道典型人物引导舆论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人民日报》两微平台为例,从其报道典型人物钟南山院士的数量、形式、内容、策略、互动反馈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其他媒体报道典型人物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民日报》;两微平台;疫情;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传统类别,之所以成为新闻报道的传统并经久不衰,在于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既满足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同时在教育人、鼓舞人、弘扬主流价值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助推的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渠道多元化、阅读方式碎片化、传播场景视频化成为发展的趋势,如何保持和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是全媒体时代发出的挑战。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这起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新闻媒体是传播主体,也是责任主体,担负着信息沟通、抚慰民众、引导舆论等重要使命。人民日报作为官方主流媒体,直面严峻疫情和新媒体融合的双重挑战,站在了抗疫防疫报道的一线。

微博微信账号作为《人民日报》新媒体传播报道的主渠道、主阵地,围绕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采写和报道了一批引发全民关注的典型人物,尤其是钟南山院士,从非典到新冠肺炎,一直站在抗疫一线,他“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舆论危机急需化解疏导,人民日报两微平台积极探索、推陈出新,为报道典型人物提供新尝试、新经验。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个案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回溯,统计以钟南山为对象的报道。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7月7日,其中微博账号139篇(包括评论文章和直播预告),微信公众号44篇,回溯样本从7个方面统计:发布时间、报道主题、报道形式、阅读量、转发量、留言量、点赞量。

二、基于数据的报道分析

(一)动态跟踪疫情变化,延长典型报道链条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明确表示新冠肺炎肯定存在人传人的现象,之后新冠肺炎开始走进全国人民的视线,随即湖北省政府启动重大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武汉封城,一时间舆情发酵,社会恐慌情绪蔓延。历经2003年抗击非典战场的钟南山凭借精湛医术和坚强斗志,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也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从疫情暴发到扩散乃至最后逐渐消退,《人民日报》两微平台对钟南山保持了持续不断的关注度,使其及时为抗疫发声。通过图1可以看出,平台报道频率为前半段短时间快速增加,后半段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较之微信平台的均衡报道,微博平台前半段(1月28日,2月27日,3月18日,4月12日)每个月均形成了发布量的峰值。

基于疫情初期信息需求的激增,钟南山作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频繁出镜。1月28《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疫情期间单日最高数量值127条,其中有关钟南山的报道10条。微信账号则在1月20日到2月4日短短16天时间,共推送钟南山的信息12条;在疫情逐渐稳定的后期,依然延续了人物的报道长度,话题由初期的抗疫防护转向对相关领域的寄语与呼吁。可见,《人民日报》两微平台根据疫情的需要,动态跟踪钟南山进行报道,短时间都增加了钟南山的报道频率,以此传递权威信息,起到安抚公众情绪、稳定人心的作用;随着疫情的稳定,辐射报道其他领域,通过延长报道链条保持公众对典型人物的阅读兴趣,丰富人物形象的多元化。

(二)覆盖内容多元化,构建情理兼具的形象

根据疫情相关论文报道内容的分类,结合《人民日报》的媒体特点,对两微平台有关钟南山的报道进行整理,涉及11个类目,以此分析报道内容上的覆盖情况。

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际,微博微信作为《人民日报》新媒体政务平台,既要体现权威性又要体现专业性,鐘南山作为呼吸病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急需放大其抗疫防护等重要信息的声量。从图2可以看出,两微平台的对钟南山的报道内容构成主要为:疫情解读、声援呼吁寄语、趋势研判、防护意见、对钟南山院士的致敬和感谢,另外4条人民微评和1篇人民锐评专门点评钟南山的赤胆忠诚和爱国情怀。不同于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突出个体的事迹和思想,《人民日报》两微平台着眼于钟南山专业知识的理性指导功能,如介绍疫情的情况、发布对病毒的认识、研判疫情的趋势、个人防护的建议,包括亲自示范摘口罩,以此用科学和理性精神稳定社会人心,增强民众的抗疫信心。

与此同时,为摆脱典型人物形象概念化、超人化的倾向,两微平台报道回归普通人的情感真实,还原典型人物人性的原点。84岁钟南山再战防疫前线,在动车餐车小憩的一刻;称“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哽咽的瞬间;建议医护人员轮休的仁心;远程会诊结束后收到鲜花和歌声的笑容;冒雨拥抱返院的援鄂医疗队同事的深情;甚至在纪录片中“我想来想去,只不过还是个医生”的自白。报道中突显钟南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情实感,丰富的情感表达与工作场景下理性的钟南山结合起来,构建出一个情理兼具的典型形象,可感可亲,从而引发共鸣的力量,发挥感召的作用。

(三)强化可视化传播,激发情感共鸣

新媒体碎片化、场景化、视频化的传播环境,为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新的可能。较之传统典型人物报道图文并茂全面展示人物,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视听符号等感官元素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预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人民日报》新媒体与时俱进,运用多种视听文字符号,综合使用具有新媒体特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报道方式。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固定的博文形式基本为:【#话题#+正文】,有关钟南山的话题标签基本为:“钟南山说(称、介绍、强调、判断、推断、建议、回应、呼吁、寄语等)+内容”,标题以钟南山为叙述主体的报道方式即是一种语录体的及时表达,简单明了,在传播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其言论观点深入人心:《人民日报》微信账号大多使“钟南山:+观点”,两微平台标题拟写方式高度一致。

除文字标题外,《人民日报》两微平台报道重视图像的运用。其中视频为最主要的报道方式,占比50.3%,人物专访、发布会现场、直播连线、远程声援寄语等大多以此形式呈现。短视频传播快、可视化、接地气、信息直观,符合当前大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改变了对典型人物报道的刻板印象,给公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可视化的在场感往往伴随情感的传递,引发情感的共鸣。

为呈现报道典型人物的创新,图3将图片形式细分为:单图、多图、长图、九宫图、动图、漫画海报的形式,丰富的图片表达形式将会议现场、防护要点、个人论断等以清晰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微博平台报道钟南山逆行武汉的无座车票,在开往武汉列车睡着的图片,84岁的院士一路奔波的身影让国人肃然起敬;50天战“疫”的长图,日程表记录了院士的勤勉与赤诚;再如微信平台《送你一组表情包,就按钟老说的办!》动图的钟南山漫画表情包又可爱又能圈粉转发,生动活泼的形式使传播效果更佳。

(四)延展报道跨界助力,辐射人物影响力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钟南山一战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医生。2004年获评“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2009年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称号,其他殊荣表彰众多。2020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战防疫最前线,用医术和仁心迎击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人民日报两微平台除了发布钟南山作为抗疫专家的相关内容外,还拓宽人物的活动场域,延展报道了钟南山院士参与的社会活动。从数量上看,微博平台(图4)的延伸报道共16条,占微博报道总量的11.5%,微信平台3条,占比6.8%:从关涉领域看,涉及教育、体育、航天、公益、健康等,进一步扩大了钟南山作為典型人物的辐射范围;从效果上看,丰富多元的报道还原了钟南山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追求。

疫情是场考验,也是最好的课堂。疫情期间,《人民日报》两微平台多次发布钟南山对教育的关切,如给青少年亲笔回信“希望你们不惧艰辛、勇敢前行”;寄语中小学生“心中要有‘大我”:寄语复课学子“有国才有家”;寄语高三学子“心中有小我也有大我”;在广州医科大学2020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在生命面前医生的良心最重要”;在北京大学云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要有志气、还要争气,要有热情、还要有激情”。对钟南山的延展报道说明,报道的大格局和高立意将提升典型人物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让典型人物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典型人物引导教育的功能。

(五)融合两微平台特色,推动深度化传播

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报道典型人物具有突出的优势:内容上,在自上而下的议题设置之外,可以根据用户互动反馈和社会舆论反响及时调整报道议题的侧重点:形式上,可以灵活使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直播的报道方式;传播渠道上,可以利用平台的特点和优势整合信息发布,实现传播的差异化和深度化。《人民日报》利用党媒的品牌优势,融合两微平台的媒介特色,优化典型人物报道模式,强化信息深度传播,主要表现在:

第一,微博篇幅短小便捷,发布总量远多于微信账号,及时将钟南山抗疫轨迹、防护知识传递给公众,增强大众抗疫信心:微信公众号因不受篇幅、图片数量的限制,综合使用视频+图片的形式(见图3),呈现报道形式的多样化,给公众提供多方位认识钟南山事迹的角度。如微博3月7日话题标签#钟南山院士50天行程表#,以时间轴长图的方式梳理钟南山抗疫的轨迹,一经发布阅读量超2亿,参与讨论2.2万人次,随后专门发表人民微评:日程表上的赤诚,盛赞钟老身上的国士之风;微信账号在3月25日推送文章《钟南山战役60天全记录》,以日为时间单位细节化地呈现钟南山的活动轨迹,图文并茂,甚至还涉及“1月21日很开心,夫人在楼下等”“2月23日连轴转地工作他有点累了”“3月11日好不容易可以去看牙齿”的琐事,可见钟南山院士超负荷的工作量,还原日常生活的普通和真实。

第二,微博互动主要以点赞的方式表达对疫情的关注和对钟南山院士的感激,微信互动主要以点亮“在看”(指用户在点击在看后,文章会被推荐到看一看功能中,并且会让其他的好友看到)转发分享,作为报道内容分布较为均衡的微信平台,留言点赞1w+的数量较多,说明其整合信息、深度报道效果更胜一筹。“在与用户的充分互动中形成的典型人物报道,往往更符合人们接受信息并采取行动的一般条件,从而使报道对象在可亲、可敬之外,更具有可爱、可学的特质”[3],据《人民日报》5月11日微信推文《一张钟南山的照片,让他瞒着母亲奔赴湖北》,报道18岁的朱如归大年初一从陕西赴湖北孝昌,在当地医院的隔离病区做志愿者,朱如归说:“一个老年人都能冲到一线去,所以当时就有这么一个决定,去湖北从事志愿工作。”“钱出不了,技术出不了,我可以出力”。可见《人民日报》新媒体通过平台互动把握人物与时代的共鸣点,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扩散和舆论引导的社会效应。

三、启示与建议

与传统媒体相比,“全媒体构建了开放互动、协同叙事的话语空间”[4]。媒介形态的多样化、移动端的普及化,传播模式的开放性,为典型人物报道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综合使用视听文字符号要素

疫情期间,《人民日报》两微平台报道典型人物钟南山的主要方式为“文字+图片+视频”,多元视听符号要素的组合成为新媒体时代构建典型人物报道深度与灵魂高度的创新之处。同时也需要注意,微博“原创短视频大多为记者采编视频消息的平移,没有对原视频进行二次的加工创作”[5],3月18日钟南山参加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微博账号单日发布钟南山相关话题10条;4月12日《人民日报》专访钟南山,微博平台单日发布关于钟南山的话题11条,直播视频或图片的直接密集推送容易造成信息超载,反而使公众关注信息的热度下降。在特殊时期,新媒体应秉承适度的原则,合理安排内容发布,创新报道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视听符号的传播。

(二)延展报道其他关涉领域,塑造有理性有温度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报道当“以人为本”,注重宣传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同时也关注入的本性,模式化和过度神化的报道难以抵达公众的内心。《人民日报》两微平台通过延长人物报道链条,延展人物报道领域,用人物的专业知识提供教益引导,通过寻常点滴还原人物情感和价值追求,拓宽人物的活动场域弘扬时代精神,塑造有理性有温度有影响力的人物形象。同时,报道内容本身更应关注人物行为传递的正能量,而非人物身上的光环。如《人民日报》原创话题标签“钟南山全英文与19名外国人交流”,内容为钟南山院士全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防控疫情举措,并分享自己对全球疫情防控的观点。作为主流媒体,话题标签集中于疫情关注和人物观点上更能体现个人情怀和格局。

(三)引导公众参与互动反馈,利用平台特性传递主流价值观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凭借技术赋权拥有点赞评论和转发传播的权利,通常评论、转发次数越多,信息传播的速度越快,范围越广。微博作为媒体工具,同时拥有社交功能,建立在兴趣上的社交关系注重信息传播的及时和内容的公开;微信本质是社交工具,同时具有一些媒体的功能,建立在社会关系之上的社交关系使用户消化信息的比率较高,即微信平台转发、评论、回复更频繁。按目前公众号运行规則,用户留言须经后台筛选方能展示在精选留言区,留言按获赞数量依次排列,置顶留言往往获赞最多。以《人民日报》微信推文《钟南山,战役60天全记录》为例,此文精选留言38条,置顶留言“看得热泪盈眶,心中太多感激感动了。钟老,你保重身体,中国有您,山河无恙!”点赞数1.9万,最后一条留言获赞2516次。可见,后台“把关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公众互动来联动两个舆论场,要积极遴选并回复留言,拉近主流媒体和公众的距离。

较之微信平台的社交属性,微博重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以4篇人民微评为例,话题分别为:《日程表上的忠诚》《敢医敢言钟南山》《感受钟南山院士身上的爱国情怀》《钟南山院士》,其中转发量最多的一条为3746次,评论数最多的一条为1186条,点赞数最多的一条为14974个,对于拥有1.2亿多粉丝的《人民日报》微博来说,公众和主流价值间的良性互动还有待提升。

结语

典型人物是时代风尚和社会主流价值的引领者,回溯(人民日报》两微平台对钟南山院士的报道,可见主流媒体只有不断适应媒介生态、优化报道方式、创新报道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时代提供价值引导,为社会提供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653914/12fb2_sw-Cp5UVbTOOU H3px1 k5xTRAFu_IFpxNvS3gw-UPjletnpIMml-GrooMU3QDLafXJuf59p03KQWnyflk6s6202293mvnk1tV 抗击“非典”,中国大学生在线(来源:人民网),2011-09-27

[2][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3]庞书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基于5W模式的分析[J].传媒观察,2020(02):64-68.

[4]季为民,曾雷霄,在全媒体环境下创新典型宣传报道——以黄文秀人物报道为例[J].新闻在线,2020 (01):105-108.

[5]邵慧,李怡菲.社交平台中主流媒体的公共突发事件报道创新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新冠肺炎报道为例[J].现代视听,2020(02):16-19.

[6]路畅.塑造新时代的奋斗者群像——融合传播环境下《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分析[J].传媒评论,2020(01):9-12.

[7]章洁.把典型人物放在共情传播视角下[J]传媒评论,2020(01):31-33.

[8]陆窈,宁海林,《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实证研究[J].当代电视,2020(04):20-2.

【作者简介】严智芬,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文写作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课题“人民日报移动端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K19)。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人民日报疫情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采编札记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