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对中国城乡经济的影响
2020-12-21陈若
陈若
摘要: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分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旨在通过分析其作用以明确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策略,进而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全民经济的同步增长。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收入差距
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不断突显,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引起了全国人民和政府的关注。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且农村地区占地面积大,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大大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改革开放后,历届政府对中国目前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的问题都非常重视,不断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经济短板的状况,以缩小农村和城市间的差距。
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推动社会前进步伐,经济增长进入高速阶段。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分析,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至城市发展,从而在企业单位中提升劳动报酬,以此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而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实际作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诸多乡镇配合国家发展优化道路和方针,开始了全面实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根据调查,在我国1990~2018年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化率从25.56%增加为56.87%,而同一时期GDP也由9566.09亿元增长到856576.9亿元。从城乡收入比进行分析,自2010年起持续扩大,2010年一度拉大到3.5倍以上,达到1990年的1.576倍。即便2010~2018年之间这一数值略有缩减,但扩大趋势依然存在。这也反映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提升农村收入的数据支持。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城乡收人差距的影響
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经济集聚效应的体现。就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其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具体客观因素分析的实际依据。
(一)劳动力转移过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一般是就地转移,也存在部分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情况。在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方向的转移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非农产业的劳动主体变化现象。也就是劳动力转移到当地企业或者其他地区企业,运用优质劳动资源的输出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也为缩小当地城乡收入差距作出了贡献。
(二)产业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地区性的产业结构变化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当地产业结构变化,能够让大量农村人进行身份转换,从事具有非农生产的活动。但是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也有一定要求,在生产要求的作用下,通过提高自身生产能力可得到更多报酬。而多数农村劳动力需要部分时间进行培训和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生产能力,才能够增加相应收入。从客观角度分析,学习能力强的劳动力,能通过自身生产能力水平的提升增加收入。所以,只有部分能力较高的劳动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收入。因此,产业结构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应当明确为存在影响,但也并非全面影响。
(三)经济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直接影响
经济集聚现象是市场化的必然现象,也是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经济集聚的形式,最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工资性收入的形式完成的。经济集聚同时带来了企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现象,那么当地农民也就具备了较多的就业机会,通过产业规模效应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劳动报酬。例如,很多乡镇政府通过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源到当地进行投资,有旅游业方向,也有农业生产方向和绿色产业发展方向。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生产水平,同时增加了当地人均收入,不仅为当地农业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在生产规模上提供了更高的发展机会。推动我国经济一体化的有效进程,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应当从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开始,加大交通条件改善力度。同时促进劳动力转移,促进经济集聚,利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有效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纵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国主流学界认为我国经济已基本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下一阶段便是向成熟经济的逐渐过渡。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正面临着诸如城乡差别、城乡失衡发展等突出问题。本文基于我国新常态经济大背景,着重分析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并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提出改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可行性建议。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
在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存在着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而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第一,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第二,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普遍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第三,城乡分割式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抑制了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第四,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二)城乡二元结构出现的原因
当前中国主流学界对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将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原因分为四个方面:即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统购统销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第二个观点则是白永秀先生在讨论其成因时将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按照时间先后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1840~1949),白永秀先生认为,西方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五个方面造成了中国城乡关系方面的变化:农村自然经济被破坏、城市与农村功能区分、农业和农村手工业被纳入城市体系中、城乡间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城乡差距加速拉大。第二阶段(1949~1978),此阶段中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政策(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业生产集中制度、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阻碍了中国“三农”的发展,导致城乡分离和分割的局面日益加深。第三阶段(1978~2003),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市内部“二元社会”开始形成等原因进一步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第四阶段(2003至今),一方面由于改革累积效应和城市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城市偏向的政策还很难改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使农村资源向城市集中再次助推城乡分离;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发展再次受限。
(三)城乡分割的危害
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由来已久,有其发展的历史根源,曾经在社会与经济建设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作用。然而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这种城乡分割、对立明显的二元结构日渐露出各种弊端,也给现实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1. 城市化滞后(被动城市化)
乡村经济结构转换和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方面,在二元结构背景下,在我国加速发展城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效流动受到阻碍,由此导致城市化进程受到抑制;另一方面,这也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结果引起国民经济在结构比例上失调,出现工农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错位。
2. 限制资源的合理流动,影响区域经济起飞和发展,加剧了国有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程度,造成资源浪费现象和经济效益下降
由于城乡分割的出现,城乡联系断裂,互动性不强,城市对乡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样的现象极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增速和质量,导致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与城市相比存在滞后效应,使得新的城乡关系迟迟不能建立。
3. 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人口的流动
传统的城乡户籍制无法对城乡居民造成微观主体的经济激励。城乡户籍制度虽然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政府对居民的控制管理提供了便利,然而其代价却是抑制了人们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及其产生的活力。
4. 造成农村贫困化,引发社会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的社会隔离状态,增加了经济社会的整合难度。进而激化了劳动力过剩和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同时造成的工农业收入分配不均和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5. 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实行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使大量农村人口长期滞留在农村本已严重超载的土地上,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得不到流动机会,当地的自然资源便成为他们维持生计、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对象。由此直接导致他们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开采使用,最终使得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四、城乡二元结构的消解改善
确立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克服城乡矛盾,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的基本对策。具体来说即有以下五点: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
现代农业发展的滞后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顺利转移,从而制约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同时也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为消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应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乡镇企业技术更新、转型升级。此外,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应尽快形成农村工业产业化和服务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以期实现产业集群(集聚)效应。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城镇化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可以充分发挥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从而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
通过新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农业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管理制度完善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城乡体制的深化改革,从而创造有利于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
(五)重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
借鉴日本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经验,通过提高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与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使其进入城市后,能较快适应非农就业,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张会盼.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J].經济研究导刊,2017(18):17-18.
[2]黄静.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智富时代,2017(07):98+100.
[3]李思萦.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7):37-37.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