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居民角色研究
2020-12-21张筱靖王万竹蒋旻君姚山季
张筱靖 王万竹 蒋旻君 姚山季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创新发展的热点项目之一,在社会的投入与使用中仍存在着巨大提升空间。文章以江苏镇江作为实地例证,探讨了居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三个角色:城市水问题的发现者、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和质量的检测者。结论显示加强和民众高效沟通的反馈机制、完善海绵城市社会共建机制,以及加强社会普及工作,是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居民角色;镇江
在我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洪涝、城市缺水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为此要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市政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居民损失,加固生态建设,美化城市。保持生态性与生活性并重,为可持续创新产业和居民就业起强大的助力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海绵城市的研究领域从环境科学、生态学、水资源、工程学逐渐转向绿色可持续科学技术、环境研究、城市研究和建筑学,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已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方向。国外已经开始关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并广泛推进社会调查,以公众的意见与实际行动为参考,目标是提高公众参与率,使雨水利用更加社会化,使公众正确认识自己的义务。本文以江苏镇江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居民的视角解锁海绵城市的发展进程,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未来宏图助力。
一、海绵城市建设中居民的角色
海绵城市也称“水弹性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降雨时能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入渗和净化雨水,从而补充地下水,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从而让水在城市中更加“自然”地进行传输和循环。居民与城市息息相关,是城市的主导者、组织者,又是城市生态的破坏者、检验者和恢复者。马克思言社会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基础,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离开了“人”的因素去研究海绵城市问题犹如一纸空谈。居民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充当三个重要角色,即问题的发现者、项目的使用者和质量的检测者。
(一)居民是城市水问题的发现者
解决措施的提出往往起源于问题的发现,居民与城市息息相关,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对城市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出现特殊情況,他们是城市问题最早的发现者。如今,社区网格化治理内容包括对城市洪涝旱灾及水体污染的管理,同样也是居民最先察觉,感受深切。由此,居民作为问题的发现者,对城市水问题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有关社区管理的机构和市政部门应该关注居民的“问题发现者”角色,对其需求与意见足够重视。
(二)居民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参与者
城市中的居民与政府、企业、社区组织一样,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项目,这都需要居民的积极配合和适当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中某个项目如果取得了居民的理解支持,过程就相对顺畅。
(三)居民是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的检测者
海绵城市建设既关系到城市的“大家”,更涉及居民的“小家”。尤其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社区层面的工作可以激发起居民爱护、呵护乃至敬重水环境的心态,实现人类与自然水生态和谐相处的目标。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重要的使用者之一,居民对建设前后的变化感受最为直观,评价相对客观公正,具有代表性。
二、居民参与镇江海绵城市建设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包括居民对内涝灾害、内涝产生的原因、排水系统的感知程度,还包括居民对海绵城市项目了解程度和了解途径,以及居民对项目满意程度和未来期望等。问卷在镇江老旧小区和已进行改造的社区进行发放,通过人员访问和问卷星网络访问进行数据搜集,共收回有效问卷137份。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也进行了一部分居民的小组访谈。
(一)镇江居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发现者
有87.59%的居民反映,在社区改造前,由于镇江在夏季多发短暂性强降水,居民出行不便,造成室内淹水。有51.82%的居民认为是生活垃圾堵塞排水通道造成内涝,有48.90%的居民认为是排水管道布局不合理造成内涝。
但是,有66.42%的居民反映,海绵城市项目改造后存在屋顶漏水现象, 48.90%的人反映路面积水仍然较严重,20.44%人反映有污水外溢现象。
(二)镇江居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活动参与者
本调查数据显示,有95.62%的社区居民知晓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这与政府和企业的努力密不可分。比如,海绵城市建设企业在海绵公园的海绵概念展示中心,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向公众介绍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等。调查还显示,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知晓大多是来源于居民自身对周边环境变化的日常观察;其次是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了解。与我们原先判断不同的是,通过网络渠道了解该项目的居民比例并不高。因为本次调查基本集中在老城区,居民年龄偏高。另外,镇江少数NGO组织采取与镇江高校合作,召集志愿者学生赶赴各个小学中学开展环保公益讲座,促进了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
“海绵城市+老城区改造”是镇江的一大特色,由于高密度的老旧城区建设空间有限,改造主要是在地下建立调蓄空间,在地面上铺装可透水的宅前道路,并建设雨水公园提升小区绿化水平。与此同时,在管理方面“海绵城市+群众诉求”也成为镇江的一大特色,镇江市政府通过“互联网+海绵城市”的途径,了解居民的意见,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海绵城市的利益攸关者在各个方面进行再造,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
(三)镇江居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评价者
居民对社区变化的感受是最为直观的,95%以上的居民表示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日常生活。早期社区存在的问题在改良后基本得到解决,相关问题也有所缓解。此外,居民认为在社区绿化及多功能透水净水设施方面取得的效果最为显著,既提升了多雨季节的排水速度,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社区的面貌。
综上可见,镇江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两端参与度较高——知晓和评价。但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镇江居民总体上还处以“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这与“互联网+”时代民生和社会治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镇江海绵城市建设居民参与的不足之处
(一)对居民意见的重视程度尚不理想
镇江持续推进的城市易涝点整治已经逐步改善了老旧城区的排水条件,但是路面积水、污水外溢现象等仍有发生。此外,老城区改造还产生了新的问题,如楼房外延铺设的雨水管道和排水系统在冬天存在结冰堵塞的风险、屋顶漏水导致新内涝等。
为此,我们做了小组访谈式的定性调研。“路面积水、污水外溢现象是短时降水强度超过往年平均水平?还是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还是居民生活垃圾堵塞了排水通道?屋顶漏水是工程技术不过关?还是工程质量问题?还是管理不善造成年久失修造成的?”小组访谈中,还有居民反映海绵工程的延续性一般,很多设备和装置在建成之后就无人问津。但也有居民认为社区绿化及多功能透水净水设施增设有专门人员来定期修护,工程的后期治理有保障。
由此可见,政府、企业对居民反映的问题缺乏考证和内因分析,处理的针对性不强,影响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后期推广。
(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亟待加强
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整个社会,促进民众对海绵城市项目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推进海绵城市工程项目的实地建设。为此,镇江市政府通过“互联网+海绵城市”的途径解决“海绵+群众诉求”取得了一定效果,满足了部分中青年群体的诉求,却忽视了中老年居民获取信息的途径仍然依靠传统媒介。而且,对于一些已经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老社区来说,海绵城市项目的不合理建设对原有的审美特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对居民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影响。因而居民认同项目效果的同时依旧存在质疑,认为海绵工程兴许“名不副实”、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效果产出并非等值存在浪费。同时工程的建设期也会短暂影响社区居民的起居日常,使得部分居民不悦程度加剧。
可见,居民生活质量仍有可提升空间,项目建设不应忽视居民的参与,能不能在开工前更多听取民意,能不能把细节做得更加完美,能不能在建造后管理得更加完善,都在考验着管理的智慧。
(三)实施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镇江政府对项目设置了以绩效评价为结果的付费机制,并且每3~5年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中期评估。评估的时间间隔过长,必然会有大量的、丰富的海绵城市建设细节需要进行事中控制,却无法及时得到处理。因此,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民意并建立由居民参加的评估机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四、镇江海绵城市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建议
(一)加强和民众高效沟通的反馈机制
在如何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上,应该完善居民意见及时上达的途径,结合居民反映的重点问题进行后期调研,统筹民众的核心诉求建议等,急群众之所急,找到原因之所在,并在实地调研中及时解答居民的疑惑。
(二)完善海绵城市社会共建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大多涉及居民区,因此,在规划和设计阶段要对居民公开,广泛征求民意,将他们的选择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
在项目施工和监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积极吸纳社区贫困居民参与建设,使其获得报酬;另一方面可以邀请热心市民参与到施工监察过程中来,满足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
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项目建成后,可以通过成立“海绵+社区工作室”,加强后期维护并配合社区组织居民发起民众监督。同时,吸纳社区贫困居民参与管理和维护,既使其获得报酬,又可对老化、故障的硬件设施及时处以修缮、更新等操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另外,将评估生活化,既将居民评价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系统评价的重要环节,增大其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三)加强社会普及工作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除了常规的宣传途径和方式,政府、企业等可以通过多种社交网络平台,以海绵城市网络视频、游戏等加强对中青年群体的影响。学校、社区组织和NGO组织可以从海绵城市建设的优点、具体案例等角度制作宣传动画、课件,通过面对面的形式组织老年群体和少年群体进行多种体验活动等方式加大影响。
五、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要普及到城市的每一个社区,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以人为本,重视民意。把握居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的三个角色,从三个角色的定位中开展项目延伸,立根居民,政府把控,企业实施,多手齐下为海绵城市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武静,陈子逸.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海绵城市相关研究进展与述评[J].园林,2019(10):7-13.
[2]Lienert J,Monstadt J,Truffer B.Future scenarios for a sustainable water sector: a case study from Switzerland.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6,40(02):436-442.
[3]趙银兵,蔡婷婷,孙然好,倪忠云,张婷婷.海绵城市研究进展综述:从水文过程到生态恢复[J].生态学报,2019,39(13):4638-4646.
[4]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51(03):1-7.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社区改造的后期维护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DC0636)。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