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探析
——以抗疫斗争为视角
2020-12-20张荣华李洪宇
张荣华,李洪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019年12月8日,湖北省武汉市首次报告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续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20年1月30日,新冠肺炎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感染人数众多、感染范围广,截至2020年7月25日,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超3 200万例,是21世纪20年代以来第一场全球范围的重大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经济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1]。在坚决打赢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过程中,面对重大疫情下的经济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出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展现了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
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的、紧急的、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一般而言,公共危机泛指对生命和财产具有严重威胁的状态性事件,且超过了常态管理水平,需要政府、社会运用公共权力、政策加以紧急地应对和处理[2]。目前,面对国际新冠肺炎疫情总体上仍处于上升态势的基本现况,以及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与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术界可充分汲取21世纪以来我国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探索与实践的宝贵经验,从而系统地分析本次疫情引发的经济影响。
21世纪以来国内外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通常呈现出现实紧迫性、持久艰巨性、紧密连锁性等特征。对我国来说,无论是2003年非典(SARS)疫情,还是2014年禽流感(H7N9)疫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发初期,需要我们党及社会各界及时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即现实紧迫性;在事件的救治与援助过程中,均遇到自然界及部分西方意识形态的层层阻力,即持久艰巨性;事件不仅影响了公共卫生领域,而且也对政府公信力、各产业发展、国际形象产生巨大影响,即紧密连锁性。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明确始于党的十五大,历经党的十六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坚持与完善,形成了符合我国社会性质、基本国情、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指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总体看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地稳步发展,是由其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领导,能够迅速地团结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迅速地凝聚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救援财物,确保以正确的应对方式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立场,也是抗击疫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与时俱进,是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路径,既要认清每次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又要明确在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救助力度、经济帮扶也是不尽相同的。具体来看,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特征,既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出了及时有效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为事件的紧急应对与后续处理等阶段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供应能力与制度保障能力两方面。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性决定了其对救助物资的需求也必将是紧迫性与持久性并存,且会随事件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多样化需求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不仅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而且具备了世界最稳定最完备的产业供应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下各产业相对充足的生产能力,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供应层面带来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续的疫苗研发、复工复产及援助、重建等工作,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运行机制,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体现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展现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与创造力,在后续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层面带来了积极影响。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经济态势
为有效阻止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疫情初期,湖北、浙江、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城市,实施了停运公共交通的“封城”管理举措;其他省市地区也纷纷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措施,避免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聚集。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必然会带来连锁影响,其引发的公共问题可能会由卫生领域迅速扩散至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外交等方面。与2003年非典(SARS)疫情相比,新冠肺炎疫情既在时间、疫情诱因等方面具有着高度相似之处,又在感染人数、防控阻击难度等方面远超以往。目前看来,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先后触发了美国、法国、泰国股市的多次熔断机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猛烈的冲击,同时也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需求和供给总体大幅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了冲击,其中对总需求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方面。消费方面,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减少出行和聚会等密集型活动,在降低疫情传播概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大幅降低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投资层面,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生产、人员流动造成负面影响,大幅降低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需求。进出口方面,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不同程度的进出口管制措施,随着世界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与扩散,或将对全球进出口商品提高准入门槛或直接禁止进入,从而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出口量。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我国经济总供给下降,主要由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受影响造成的。疫情初期,武汉、黄冈等城市宣布交通封城,随后河北、内蒙古、浙江多地实施出行管控措施,与此同时,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通严重受阻,带来了经济供给的下降。生产活动方面,由于季节原因,第一产业受疫情冲击或不明显;第二产业存在加工、销售、物流等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延迟的现况,企业停工减产的现象较为普遍;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最为明显,特别是旅游、交通、娱乐等人口聚集性的服务类产业,预计将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供给大幅下降。
此外,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大幅下降,一方面,将会导致生活物资、医疗用品的生产和供给不足,同时受疫情期间恐慌性抢购需求的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将会短期上涨。另一方面,生产价格指数(PPI)将会由于供需的双重回落而通缩加重,增加了新冠肺炎疫情下企业的盈利压力,也为疫情防控期间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中观经济:线上、线下服务业面临不同处境
重大疫情对我国中观经济的冲击几乎覆盖于全部行业、领域之中,受不同行业特性的影响,往往出现第三产业比第一、第二产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的现况。以当时非典(SARS)疫情对三类产业的影响为参考来看,2003年的第二季度较第一季度相比,GDP增速回落约2%,其中第一产业回落1.1%,第二产业回落2.4%,第三产业回落2.8%;时至今日,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为39%,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高达59.4%,可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第三产业冲击引发的强烈影响不容小觑[4]。目前来看,第三产业中实体的线下服务类行业已有了非常明显的滑落,而依托于我国“移动网络”“互联网+”等科技的迅猛发展,线上服务类行业则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电影、餐饮、交通、运输、旅游等线下服务类行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电影行业损失最为惨烈,《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等7部电影撤出2020春节档,导致2020年1月5日(大年初一)票房仅为181万,为去年同期的0.12%;餐饮行业方面,总销售额在春节一周内预计损失了5 000亿元左右,其中近8成企业损失超过100%;交通、运输、旅行等行业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有所下滑,2020年1月24日至1月30日,全国各公共交通运输渠道共累计发送旅客15 176.6万人次,同比下降63.9%,同时,全国所有旅行社、旅游景点将全部暂停运营,出境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也将全部暂时下架[5]。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房地产行业将暂停销售活动,建筑业、金融业等部分线下公共服务业及线下综合服务业,也将承受不同程度的波及。
与线下服务类行业相比,视频通信、电子商务等线上服务类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部分行业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如喜马拉雅、得到、抖音等热门音频、视频平台用户同比提升近300%,负荷量增加10倍有余,实现了播放数据和活跃用户的同步大幅增长[6]。同时,2020年春节过后的办公和学习需求,也促生了视频通信行业中远程办公、线上教育等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行业方面同样迎来了发展机遇,据估算,2020年第一季度增速行业可突破10%,主流游戏的当月流水环比增量或可达到20%40%[7]。电子商务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盒马生鲜、每日优鲜、京东到家等主流生鲜电商在春节期间的交易额平均增幅超过300%。此前,业内预计我国2019年生鲜市场规模可达2万亿元,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可以加速早已开始的生鲜电商洗牌流程,更可为生鲜电商等电子商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8]。
(三)微观经济:小微企业及重点地区亟需帮扶
受地理环境、行业特性等因素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微观个体的冲击程度轻重不一。总体来看,小微企业面临的经济压力远高于大型国有企业、重点地区人民群众面临的经济问题远多于其他省市。对比2003年非典(SARS)疫情分析可以发现,突发重大疫情对经济的直观影响首先体现于微观层面,小微企业的运营压力及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会逐渐扩大至行业和地区的规模,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各省市复工时间不断推迟,企业的经营、生产安排被迫打乱,不仅造成了收入和现金流的中断,而且在供应链、担保链等方面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中,部分小微企业由于体量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特性,使其在面对房租、工资等刚性费用照常支出的同时,身陷难以经营、濒临破产的困境之中。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步入下行趋势,小微企业本就面临着经营效益下滑、盈利压力增大的困境,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故而亟需重点关注和扶持。此外,武汉、黄冈等地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城镇居民同样面临严峻的经济问题,各类物资受疫情影响存在严重的紧缺,无论是医务人员口罩、防护服、救治设备等医疗物资,还是食品、日常生活用品、急需药品等基本户生活必需物资,在短期内都将存在严重的供应不足、价格大幅上涨等微观经济问题。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最适宜我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长期迅猛发展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在坚持原有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上,把分配制度、运行机制等一并纳入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由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体系或结构,其中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立论之基;分配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思想的诠释,也是重视劳动报酬、致力改善民生的实践方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实现前两者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人民在经济发展方向探索出的重大制度创新。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运行机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不良影响,充分地体现了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优越性。
(一)所有制结构平衡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同步增长
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或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认为,看待所有制的相关问题,要总体把握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不可片面孤立的局限在生产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此,马克思曾指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0]。我国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表明,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飞跃、社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其具有着强劲而又独特的内在优势,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强而有力地平衡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同步增长。
首先,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对经济活力的激发,使中国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呈“量大态稳”的发展态势,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一方面坚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求国有企业在维护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体量;另一方面也在鼓励非公经济拓宽覆盖领域,充分发挥其积极能动性创造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走向繁荣富强,使我国社会经济拥有着非常庞大的需求和供给总量,即“量大”。以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类经济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激发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力,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疫情在消费、投资、出口方面带来的需求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要素多元化、生产活动多样化,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具备了极强的韧性,总需求和总供给维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即“态稳”。
其次,我国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量大态稳”,保障了在面对突发重大疫情时,有足够的缓冲区间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及平衡发展。如前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将对我国一、二、三产业发展造成短期影响,但党和人民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及中国特色所有制结构的优越性,使得我国经济总量、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已成庞大规模,故而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着韧性十足的缓冲区间。针对本次疫情,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共计开展1.7万亿元公开投放资金,并与财政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应金融措施,以维护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目前来看,经济政策形成的强力缓冲区间,不仅可以有效地稳定增长和通胀预期、防止现金流过度收紧,同时也将全面带动疫情期间的消费、投资、生产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大幅上涨,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完备的经济保障。
(二)分配制度助力解决线下服务业的生存困境
新时代我国不断完善的分配制度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发展,而且是我们党和国家关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直接体现,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首次以党的文件的方式明确了我国分配制度的三层次划分,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初次分配;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次分配;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三次分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既通过初次分配保障了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的应得利益,也通过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将贫困地区、突发状况等因素囊括其中,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就新冠肺炎疫情而言,优越的三层次分配制度将有助于线下服务业走出困境。
首先,初次分配为疫情期间线下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公有经济占据主流的发展现况,决定了初次分配中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况,决定了初次分配中要并存多种分配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电影、旅游等线下服务业均遭受了猛烈的冲击,但得益于初次分配中按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制度保障,相关企业纷纷开启了疫情期间的创新自救,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影院行业方面,部分电影院在春节之后转行销售库存食品,如苏宁影城上架了多种价位的观影食品套餐,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家观看影视节目时的口腹之需,也降低了疫情期间影院的资金压力;更有部分影院创新性地利用渠道及顾客资源,销售热门电影的周边产品,如哪吒封印乾坤圈戒指、手镯及冰雪奇缘服装等,为影院行业摆脱生存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实例。旅游行业方面,部分线下旅游企业迅速与电商企业、线上旅游企业对接,力争降低损失、共渡难关,如同程集团旗下同程国旅与咪店展开合作,将同程国旅数千名具有丰富销售经验和客户人脉的旅游顾问“升级”为电商达人,在原有旅游产品销售的基础之上增添更多品类,满足用户旅游+吃喝玩乐的需求,最终实现以跨界的方式弥补疫情为旅游行业带来的损失。因此,符合实际国情和发展现况的初次分配,不仅保障了广大非公经济的合法收益,也保障了疫情期间线下服务业的创新转型,有利于改善行业短期低迷的发展态势,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向面临生存困境的线下服务业伸出援手。按照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再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宗旨是为了弥补初次分配的空档和不足,使初次分配覆盖不周的弱势群体、突发事故波及群体等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和人文关怀的物化体现。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再次分配是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而三次分配则是以慈善、公益为支撑的志愿性的捐助分配[1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帮扶线下服务类行业走出困境,各部委纷纷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拿出了专项救助资金,力争在对抗疫情的同时减轻企业负担。如中国人民银行将部署3 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杜绝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在最新规定中指出,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2020年度亏损最长转接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同时财政部还表示将按照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确保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低于1.6%[12]。同时也有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小的行业企业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利用各自的优势帮助线下服务业走出困境。如2020年2月11日,淘宝天猫宣布设立200亿元、为期12个月的特别帮助贷款,其中有一半的资金定向扶持湖北地区的行业企业,且免除部分贷款利息;万达集团宣布全部免除各地所有万达广场的商户的租金及物业费,预计免租金额可达40亿元。总体来看,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将为疫情期间步履维艰的线下服务业减缓生存压力、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彰显了中国特色分配制度的社会公平性、人文关怀性和科学优越性。
(三)运行机制维护小微企业平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的体制创新,其不仅保障了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落实,而且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健康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桎梏,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现况高度融合后的大胆创新,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扬弃与超越。实践证明,自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产业持续保持着迅猛增长的发展态势,并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我国当前城乡之间的发展情况、区域格局的发展潜力,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至少可以保持到2035年[1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出了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医疗、生活物资需求。面对来势汹涌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4]。疫情防控实则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健康的战争,在这场无硝烟战场上的一切行动,首要考虑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必须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就医问题和生活物资问题。在党中央的科学领导和大力号召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了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配合的意义和效率,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纷纷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目前来看,无论是建造神速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还是各地医院的5G远程会诊平台以及大量且迅速支援湖北的医疗用品和生活物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疫情防控的积极影响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难以望其项背,这是对其他一切经济体制的降维打击。此外,国家医保局、各省市财政部门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报销政策和补助方案,对比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高达6 00020 000余元人民币的核酸检测费用,我国公立医院及第三方机构的检测费用均不超过200元,并对医保患者施行免费检测政策,基本实现了新冠肺炎患者的零负担就医[15]。中国邮政速递、顺丰快递等物流企业始终致力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物资供应,不仅缓解了实体超市、店铺的运营压力,而且丰富和保障了人民群众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医疗用品的充足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通力合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及生活水平,成为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一抹亮色,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保障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了疫情期间小微企业的平稳过渡。按照我国现行标准,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 00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均为小微企业,由于小微企业存在体量小、韧性差、供应链和现金流比较薄弱等特性,其与中大型企业相比更需要经济扶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运行机制,在疫情期间通过信贷支持、资本市场支持、定向扶持等方式,重点保障医用物资企业、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骨干企业等共计五类小微企业的平稳运行,使其减轻负担、尽快复工复产。同时,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各级财政部门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并在金融扶持、稳定员工、减轻税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此外,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我国“巨头”互联网公司,由于自身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也积极通过数字运营、金融减负、商机匹配等方面开展了各行业的中小企业护航保障计划。总体而言,在突发重大疫情的考验面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避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严重分化、交换原则泛滥等弊端,成功地实现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调运行、体现了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既充分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长处,又彰显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为小微企业的平稳过渡保驾护航。
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疫情都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中国为全球抗疫提供“窗口期”的逐渐消退,大多数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国家,纷纷显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截至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大部分西方国家并未完全遏制本国疫情蔓延的发展态势,也并未在保障本国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情况下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对比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现况,我国已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16]。新冠肺炎疫情既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与动力。其在总体层面不仅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且有可能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部分行业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步入常态化,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也开始了精准科学分级有序的安排部署。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全力实现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