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肢肿胀验案
2020-12-20王小慧熊芳丽
王小慧,熊芳丽*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
近年来,由于交通意外、各种工伤事故的频发,全身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胫腓骨骨折为最常见的下肢骨折类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已成为骨科新技术,目前广泛运用于长骨骨折的治疗中,但术后患肢肿胀为常见并发症,肿胀轻者可出现肢体功能障碍,重者可突发缺血性肌痉挛或肢体坏死,甚则残疾[2]。熊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中医针灸理论基础,针对患肢肿胀的本质,临床上运用温针灸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疗效显著,笔者特举验案一则,以供临床学习。
1 典型医案
患者,男,49岁,于2019年10月15日首次确诊。主诉:左小腿骨折术后半月。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因跌伤在外院行手术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半月即出现左小腿肿胀不适,经抗感染及伤口换药等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具体治疗不详),但仍感左小腿局部反复肿胀不适,经多次治疗效果不佳,遂就诊于我院。刻下症:左小腿中段瘀紫肿胀、压痛明显,未触及骨摩擦感及异常活动,局部肤温稍高,左小腿中下段前内侧可见横弧形疤痕,肢端血循、活动及感觉可,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沉涩。我院DR示:左胫腓骨骨折术后,可见内固定物存留,骨折线仍清晰;胫骨中段骨皮质硬化、毛糙改变。熊教授认为此应属中医学“骨伤病”,综合舌脉症辨证为气滞血瘀证。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原则。
治疗过程:(1)取穴:悬钟、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丰隆、血海、阿是穴。(2)器具准备:安尔碘、消毒棉签、一次性华佗牌无菌针灸针(0.30×25 mm-50 mm)数根,约2 cm长的艾条数根。(3)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穴位处皮肤,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后进针,使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重等得气感,再将艾条放置于悬钟、阳陵泉、丰隆、血海针柄上,点燃艾条,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将硬纸片放置在小腿皮肤表面,防止艾灰掉落烫伤皮肤。),至艾条燃烬为止,除去灰烬,待针柄冷却后可取针(连续施灸2~3壮,共留针30分钟。)。(4)疗程: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1周为1个疗程,治疗20天,共4个疗程。第一个疗程后患者患肢肿胀较前缓解,连续4个疗程后患者患肢已无明显肿胀。
2 讨 论
骨折已成为骨科常见的临床疾病,胫腓骨骨折约占所有骨折发生率的15%[2]。中医学认为,胫腓骨骨折创伤后,肢体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脉,离经之血溢出,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为瘀血,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气行不畅,不通则痛,津液运化失常,积聚于肌肤腠理则发为肿胀。气血、津液、经络及脏腑可概括为骨伤的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伤肿,气伤痛,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气血俱损, 故为肿为痛。”。王清任提出:“损伤专从血论”,“瘀不去则骨不能接”,“瘀去新骨生”,阐述了骨折的病理机制,同时也促进了气血学说的发展及进一步完善。《正体类要》载:“肢体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均阐明气滞血瘀为骨折的病理核心,祛瘀生新为其治疗原则。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气血充盈、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才能完成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灵枢·本脏》描述了经络的作用:“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理关节者也”;《灵枢·经脉》所言:“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胫腓骨骨折后,经络受损,则表现为不同经络所循行部位疼痛、肿胀,所以在骨折的治疗中,应将经络循行的因素与对应脏腑的辨证论治相结合,着重调理相关脏腑功能,使经络通畅,损伤得以恢复。熊教授本着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认为气血运行不畅是术后患肢肿胀的主要成因,通过针刺患肢腧穴,使经络功能恢复正常,促进全身气血运行。针刺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疏通经络之功效,通过针刺可使瘀堵的经络通畅,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又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载:各种经脉病证的治疗均可以通过灸治其所属经脉;明代《医学入门·针灸》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之一,常以艾绒等易燃材料点燃后放置于患处,对相应腧穴熏烫治疗,通过其产生的温热刺激及药物的作用,促进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温经通脉、消瘀散结之目的。温针灸同时具备针刺及艾灸的双重作用,有温通经脉、化瘀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对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颇有疗效[3]。梁贵生[4]等研究表明通过温针灸治疗,能够明显消肿、止痛及消炎,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加速回收骨折局部代谢产物,同时也可提供成骨所需的营养物质,加快骨折愈合。齐艳英[5]等研究表明,温针灸疗法可降低相关因子,如基质金属蛋白酶、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清除自由基,具有清除炎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肿胀的作用。
熊芳丽教授选穴处方依据: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可健脾益胃、益气生血。足太阴脾经要穴血海,配伍肝原穴太冲,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止痛功效。筋会阳陵泉主治一切筋之疾病,胫腓骨骨折术后常伴有肌腱、韧带、神经等软组织的损伤,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能疏通表里两经之气血,两穴配伍具有接骨续筋、舒筋活络作用;为八会穴之髓会悬钟,又名绝骨,有促进骨折骨髓生长的功效,且邻近胫腓骨骨折断端,位于小腿外侧,有局部近治作用[6],又《针灸甲乙经》载:“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阿是穴位于患肢肿胀的附近,通过针刺加速局部血液的运行,起到消除局部肿胀的效果,从而促进骨折愈合。本研究采用温针灸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肢肿胀,通过针刺产生的刺激以及艾灸的温热作用,疏通经络,改善局部气血运行,可有效帮助患肢肿胀消除,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减轻痛苦;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等副作用,能达到治疗效应,可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