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价值与思路

2020-12-20

关键词:大众文化价值观优化

王 欣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众文化产生于20世纪后工业化时代,是伴随市场经济而产生的一种市民消费文化。其最早出现于奥尔特加·加赛特的著作《大众的反叛》中。奥尔特加·加赛特认为,社会区分为大众和少数精英并不是社会阶级的划分,而是两类人的划分[1],阐述了大众文化追求的是“不讲求理性的权利”即“无理性的理性”[1],并将其表述为“乌合之众的文化”(Mass Culture)。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西方学派,曾基于不同的价值标准和时代背景,从不同角度,对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标准性、强制性、欺骗性等,展开过激烈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西方大众文化迅速进入中国,历经40多年的发展,大众文化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 大众文化的基本属性

大众文化进入中国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市民生活需求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世俗,逐渐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但无论大众文化的形式如何变化,其基本文化属性依然未变。第一,大众文化在内容上体现出时代性。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内容取材于市民现实生活,是市民现实生活空间在文化上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在社会意识层面的反映,在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着大众的思想和价值形成。第二,大众文化在本质上隐藏着商业性。大众文化的传播模式不同于精英文化,其受众群体巨大,需要有效且庞大的技术支持和传播驱动,才能得以有效传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外衣和商业利益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两者的“双赢”,大众文化也自然而然地附着上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形式生产、传播和消费。第三,大众文化在价值上具有世俗性。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概念,其产生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的世俗文化,更容易与大众产生共鸣,得到大众的认同与接纳,迎合大众化的口味,成为大众文化重要的核心价值观。第四,大众文化在形式上凸显出娱乐性。娱乐性俨然成了当今时代文化传播最显著的特征,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充分满足了受众群体的视觉、听觉、思维等感官刺激,满足了受众强烈的好奇心理,以时尚的语言、通俗的表达、新颖的形式,成为具有极高接受度的文化类型。

2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大众文化以高效传播和精准推送为主要方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甚至是思想观念,培育出数量庞大的具有黏滞性的受众群体。尤其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化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较新,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成为与信息化网络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信息传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今天,大众文化的快速消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1 侵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空间

文化对于人类的影响具有必然性,两者相伴而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3]没有独立于人类存在的文化,也没有不创造文化的人类社会。大众文化发端于工业革命之后,兴起于商业革命时代,借助信息技术革命迅速发展,受众群体广,影响深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有两个维度的理解。一个是时间维度,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间长短。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就是每天24小时中除去必要休息时间之外的可接受教育时间。另一个是空间维度,即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也就是每天所能接触的信息载体、信息内容等。然而现实面临挑战的是,大众文化与生俱来的商业性利益驱动和娱乐化行为模式,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压倒性地充斥于人们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挤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独立的各类主题教育,有时也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参观娱乐、游玩观光甚至超越了对思想的教育,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扭曲。

2.2 弱化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伴随着批判与重构的过程,这是大众文化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其商业性、娱乐性决定了文化产品在生产之初,就十分重视产品未来的关注度和收益模式。大众文化追求利润和娱乐性,生产大批量可复制的大众文化产品,甚至以扭曲价值观的方式,博取大众的眼球和关注,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实现文化产品的迅速传播,并最终获得经济效益。在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价值观扭曲的文化产品充斥在文化产品市场,形成了一个与主流价值观分歧或对峙的文化环境,严重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道:“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认同主流价值观的积极有效的教育环境。面对迅猛发展的大众文化,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文化中歪曲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对人们思想观念具有消极的影响,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2.3 稀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来一直面临的困境,是教育中努力提高实效性与现实中实效性不断削弱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要把握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一是教育者自身对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教育者自身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决定了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力度,决定了其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知、情、意的传递效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传下达的中间环节。二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受程度。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改造和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程度,成为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标准。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程度。教育本身有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之分。显性教育具有时间、人员和场所等基本要素;隐形教育则不明显具有这些基本要素,时间、空间上都无规律可循,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并非有目标性地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或客体,而是通过大众文化环境的创设,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间接地影响主体和客体的思想观念,具有明显的隐形教育特征。在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方面,隐形教育行为因其隐蔽性,更容易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并改造其思想。因此,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潜移默化地稀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意义

毛泽东同志曾在西北局高级干部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5]掌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就掌握了青年大学生,就掌握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归属,在于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境因素,贯穿于受众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可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能动作用的科学体现,也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依据。物质环境决定人的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环境。然而意识并非消极地、被动地反映物质环境,而是积极地、能动地反映物质环境,可以对物质环境发挥能动性的改造。犹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7]可见,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归根到底都是所处时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和产物,根源于所处的社会环境。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属于意识范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属于物质范畴,可以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养成产生能动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就是以此为哲学依据,有目的性地发挥能动性,进一步强化环境的积极影响,弱化和淡化环境的消极影响。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等学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过“有为青年”的样子,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爱国青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奋发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实干青年;“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青年;“积极进取、勇敢改革”的创新青年,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优秀青年的重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培养这类优秀青年,可谓是重任在肩。努力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领,对于培养有信仰、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时代新人,可以起到有力的环境保障作用。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以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和引导人们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内核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崇尚社会文明、维护和谐有序,具有内在要求上的一致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具有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为重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教育内容上的一致性。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更加有效地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3.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从教育环境的角度营造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员育人”,就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要求营造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门”任务,而是所有高校教育者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程育人”就是从教育时间的角度,要求在教育环境上营造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时段教育环境。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时间环境,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作用的有效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育人”就是从教育空间的角度,要求在教育环境上营造贯穿大学生生活、学习、社交等所有涉及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环境。宿舍环境、教室环境、校园环境、校园网络环境、师生关系环境,等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对象。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具体思路

大众文化的兴起,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色彩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这更让我们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需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主动构建,坚持协同联动,努力探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思路。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既要坚持“一根主线”,也要坚持“兼顾多面”

这里的“一根主线”,就是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根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具有科学的真理性和现实的指导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要在环境的优化中贯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0]的重要理念。

“兼顾多面”是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兼收并蓄、去伪存真,是指科学的选择和借鉴。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不可抗拒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无法回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要侧重于对大众文化的合理引导和有选择的接受。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以通俗易懂、休闲娱乐的方式广泛传播,涉及面广、传播效率高,是价值观传递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不能屏蔽这一载体,而应融入其中,在坚持“一根主线”的原则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融入大众文化产品。只要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利于传播科学价值观的大众文化产品,我们都可以兼容并包,为我所用,努力营造轻松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走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保持持久动力、持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这为我们分析开展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大众文化产品承载着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以“微小化”“碎片化”“高频化”和“重复化”为主要传播特征迅速传递。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手机作为移动信息终端,可以24小时保持信息的时刻更新和传播。高校大学生是手机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最高的群体之一。这些移动信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充斥着不同类型、不同来源、不同价值观的快速消费文化产品,极易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方面,要在坚持系统性的同时,积极探索传播方式的创新,探索碎片化的“微传播”模式,适应新的传播途径和教育形式,用碎片化的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寓教于乐地培育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接受频次和接受程度,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4.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要主动创设红色思想阵地,抢占思想高地

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之间有必然的关联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预设的思想引导、价值养成的目标,造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给其他各种思潮以可乘之机。在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下,针对高校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间,如何去填补和充实,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和重点化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占领。”[12]因此,要积极占领网络空间,既要敢于在网络中跟不良信息针锋相对,又要善于在网络中发出正确的声音,要牢牢把握住网络空间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争之地。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方法,构建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空间,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体系融入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将红色资源与时代相结合,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创造具有时代感的红色思想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载体上,要积极向大学生靠拢,多采用大学生会用、爱用、常用的信息媒体平台,使主流价值观顺势而入、润物无声。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环境方面,要努力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提升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要坚持从思想上走进学生、贴近学生,才能得到学生认可,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形成信任、崇拜、信仰的思想高地,才能最终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4.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能成为环境孤岛,必须要和社会环境相协调,构建协同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大环境

高校大学生是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可能成为与世隔绝的独立空间。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需要与校园环境之外的其他环境发生关系,产生信息与资源的交流。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着校园环境内加强、校园环境外削弱的现实困境,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共同创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是要建立统筹全局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协同机制。需要明确牵头和协调此事的职能部门及其职责,杜绝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和少数部门“兼职”管理的弊端。二是要建立联动反馈机制。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和潜在的危害要及时反馈给高校,尽可能隔绝不良信息向高校内传播,构建“无形”的隔离保护制度屏障。同时,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有效的补充与强化,需要在社会环境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育、完善人格品质。只有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校外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形成联动效应,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价值观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我的价值观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浅析“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