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在抑郁症防治中的运用

2020-12-20陈锦明江学敏王维斌李琛峰

福建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七情情志气机

陈锦明,江学敏,王维斌,李琛峰,俞 洁*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福建 福州350122)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等为常见症状的精神疾患,属中医“郁证”“百合病”等疾病范畴。 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攀高,在2002 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预测,在2020 年的时候抑郁症可能会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1]。 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症的化学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药物服用时间长,长期服用后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及药物依赖,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大,因此,温和、毒副作用少的中医药治疗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2]。 中医学理论认为:郁证的病因总属情志所伤,脏腑功能失调,病位主要在肝,常可涉及脾,气机郁滞是主要病机。 笔者试述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的思想在抑郁症防治中的运用,以期为临床医师防治抑郁症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的源流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首先提出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观点。《难经》中进一步提出的“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这便是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的直接来源。 这一思想是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黄帝内经》中言:“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说明人体脏腑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脏有病,则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肝病及脾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按照五行学说推演而来,因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使得肝病可致脾病。仲景以肝脾为例, 启示后世在辨治疾病时从整体观念出发,遵从疾病传变规律,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传,达到治未病的预防目标。

2 肝、脾与抑郁症的关系

根据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ICD-10 抑郁症诊断标准[3],抑郁症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 从中医诊断理论而言,其病机有虚实之分,主要有气虚、气郁、痰、湿等。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的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出现的频次最高,占全部病例的40.4%;而从证的基本要素分布情况来看,病位要素出现频次前两位的依次为肝和脾,分别占全部病例的85.8%和76.3%,病性要素出现频次前两位的依次为气虚和气郁,分别占全部病例的66.2%和62.8%[3]。可见肝、脾两脏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其病机多属气虚和气郁。

生理上,肝主疏泄、属木,脾主运化、属土,二者五行相克为用,疏泄与运化相辅相成。 《名医方论》言:“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散精于肝,则肝藏血、疏泄功能得彰。《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土得木而达”,《医碥》所载:“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 肝主疏泄,调畅脏腑气机,则脾之运化功能得显。 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如清代叶天士所言:“肝病必犯脾土,是侮其所胜也”。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患者,肝失疏泄,气机失畅,木旺乘土,脾失健运,可见气短懒言、腹胀便溏;土虚木郁,肝疏泄不利,故见喜太息、胁痛等症。 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防治抑郁症时,掌握肝、脾两脏的生理特性和五行生克规律,维持其阴阳五行平衡,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抑郁症的发生发展。

3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在抑郁症防治中的运用

《中医状态学》中指出:根据中医理论,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将人体状态分为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和病后状态,包括了临床前、临床中及临床后生命体的不同特征[4]。 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运用到不同的人体状态中,做到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5],可以全面地防治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

3.1 未病先防 未病状态是人体通过“阴阳自和”的自我调整机制使生命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即健康状态。 未病先防即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抑郁症作为精神疾患,其中医病因多由于忧思、郁怒、恐惧等七情所伤,《柳州医话》中言:“七情之病,必由肝引起。 ”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七情内伤与肝密切相关,情志之病多责之于肝;同时情志内伤易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两者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因此对于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应及早干预,可通过调节患者情绪、稳定患者心境实现未病先防。

如《素问·五脏生成》中言:“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中医理论认为五脏与五音相应,能够调节脏腑阴阳,稳定情绪,而达到“阴阳平和”的状态。五行音乐疗法是一种以“角、徵、宫、商、羽”为主调的音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选取对应主调音乐来调节五志,促使脏腑阴阳平和。 通过聆听音乐来调整情绪,平衡阴阳,在抑郁症的未病阶段起着重要作用。除此,还可配合功法锻炼疏通气血、调和气息、怡神健体,从而避免因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实现未病先防。

3.2 欲病救萌 欲病,即人体健康状态开始向疾病态发生偏颇,是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状态。 孙思邈言:“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这里所提及的“苦似不如平常”就是欲病之态的表现[6]。 欲病救萌, 就是要在疾病早期及时服药调理进行干预,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临床中常见有心情郁闷、遇事悲观等不良情绪,是介于健康和抑郁症之间的一种临床表现,称为阈下抑郁[7],是指有抑郁状态表现却又无法达到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此时可根据健康状态要素积分判断欲病状态,实现风险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通过辨识状态施以调摄,尤其是条畅情志。情志疗法首见于《黄帝内经》,其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心在志为喜、肝为怒、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张从正《儒门事亲》中进一步提出“情志相胜”的方法,通过运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治疗相应情志过极,以疏解郁滞,条畅气机[8]。 张靖等通过运用“扶阳抑阴”等情志相胜方法对阈下抑郁人群进行中医心理干预,结果显示情志疗法在干预阈下抑郁中疗效确切[9]。

3.3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生命体处于“阴阳失衡”的已病状态。 若未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即会传变到其他脏腑,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所言:“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日久,百病多端。”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而日久,则易侵犯他脏,因此,在抑郁症的防治过程中, 要掌握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以防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和传变,累及他脏。

抑郁症早期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遏为主;久则由气及血,变生多端,脏腑虚损[10]。 如《类政治裁》中言:“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其初期以气郁表现为主,可兼夹多种致病因素而成“六郁”,临床多实证;后期由于脏腑气血间的传变,损及他脏,郁而百病生,病情可由实转虚。 因此,对于抑郁症的治疗要做到早期诊治,依据以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推演出的疾病发展传变规律,以防止疾病进一步演变。 如脾土健旺,则肝不乘脾,宜治肝木之病;若土气不足,肝必犯之,治疗上须肝脾同治,以实脾脏;若肝气郁滞,则心火无所生,心失温煦,神失所养而心神不安,应疏肝理气,养心安神;若肝郁化火,日久伤及真阴,肝肾皆虚,脑神失养,治宜滋养肝肾。 既病防变,就是在疾病传变之前,把疾病控制在本脏阶段,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因此,早期诊治、防止传变是抑郁症既病防变的关键,使疾病在早期治愈,避免损及他脏,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3.4 瘥后防复 瘥后阶段是指机体处于疾病初愈阶段,脏腑功能尚未完全康复,此时若轻视瘥后的调理顾护,稍有不慎或可再患病且抑郁症患者具有较高复发率,因此尤要注意病后阶段的调护,以免病愈后复来。 由于抑郁症的主要诱因为情志因素,故在疾病初愈阶段中尤要注意情志调摄,对于抑郁症愈后防复具有积极作用。

沈慧等[1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中医特色疾病管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抑郁症的瘥后阶段引入中医健康管理思想,将更加利于抑郁症患者的疾病康复,可以通过情志调摄、饮食调摄、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经络调理、音乐疗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调理顾护。 抑郁症的主要诱因是情志因素,在调畅情志中可根据个人喜欢选择弹琴、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注意与患者的情感交流,以唤起患者积极的情绪和自信心。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配合药物干预条畅气机,调护正气,如《医方论》中言:“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顾护正气。 中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蕴含着肝脾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传变的内在联系,应用于抑郁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4 结 语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体现着中医学的脏腑理论、五行学说,表明肝脾两脏气机相调、营血互养,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根据肝脾二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防治抑郁症,发扬《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提高抑郁症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七情情志气机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第十二届北京舞蹈双周演出照
北海之殇
中医怒伤肝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