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育人: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
2020-12-20汪丽红
汪丽红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思政教学部,海南 海口 570208)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应运而生,从理念提出,到上海先行试点,之后课程思政探索改革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蔚然成风。开放大学实施的开放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我国搭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所依托的重要平台。开放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实体性大学,不同于商业化运作的“空中网校”之类培训机构。虽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学生来源、学习方式等有异于传统普通高校,但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性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等是一致的。因此,在开放大学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有重要意义。
一、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开放大学育人的时代使命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项有益探索,是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人才全面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托。开放大学作为继续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主要依托,必须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遵循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要求,自觉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使命。
(二)开放大学育人的责任
2012年7月,在原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基础上,建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和云南开放大学等6所开放性大学。其他还未具备转型条件的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大部分也挂牌为国家开放大学地方分部,贯彻由国家开放大学统一提供的开放教育专业培养实施方案,承担国家开放大学在全国省级城乡地区开放教育实施和支持服务。开放大学旨在为全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有教无类”。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40年来,学校累计招收各类学生二千零五十余万,培养毕业生一千五百一十二余万。目前,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431 万人,70%的学生来自基层,55%的学生分部在中西部地区。(2)国家开放大学:新型大学,参见:http:∥www.ouchn.edu.cn/.”从国家开放大学学生来源和规模看,开放大学的育人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不仅体量大,而且教育对象复杂。要真正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放大学要一方面传播知识、培训技能、学分认证和颁发证书;另一方面还应加快自身发展和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探索,担起育德育人重任。
(三)开放大学育人的主要载体
开放大学学生是一个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一、年龄和心理特征差异较大、入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多元、身居社会环境多样的群体,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实属不易。由于教育对象差异化程度高,需要在把握一般教育对象共性基础上,开展开放大学特殊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开放大学教学基础是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建设,旨在为各类学员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学生与学校发生的所有联系中,课程资源与学生的关联性是最密切、最直接的,因此,开放大学育人功能的最主要载体就是课程。网络课堂和网络课程平台是开放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通过将蕴藏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影响学习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着教育理想向教育现实的转化。”(3)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年。只有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素材,将思政这一“钙”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和课程资源肌体中,才能让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自由自主的课程学习中“立德”。因此,开放大学一定要探索课程思政,让学生接触的所有网络课程资源都发挥育人作用。
二、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须规避四个认识误区
笔者近年来在对国内部分开放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分部的走访调研以及在国家开放大学海南分部多年工作实践基础上,发现开放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钙”现象,主要是对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认识误区。
(一)认为成人学生思想成熟、“三观”已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针对大中小学全日制在校学生
实际上,国家开放大学学生年龄在18-35岁的比例不低于50%,有一小部分在15-18岁之间,认为开放大学学生思想成熟、“三观”已定是以偏概全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开放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是隐性的,效果无法评价,有无都问题不大,并没那么重要而紧迫。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将主要精力放在普通高等院校的监督考核上,对成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研究和指导不多。
(二)认为开放大学学生是属于社会的,育人责任应由社会承担
因开放大学学生大部分都是社会在职从业人员,分属多个社会组织管理。他们不仅是开放大学的学生,还是企业组织、政府机关、行会组织和农民自治组织等多元社会组织成员,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因此,部分开放大学就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踢给了社会,由此造成与社会的育人“扯皮”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精神上“营养不良”和缺“钙”问题,即使他们四肢健硕、技艺精湛,但不一定能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开放大学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必须落到实处。
(三)认为开放教育是一种趋向市场化的教育
在开放大学办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和教学点存在这种认识误区,即学生是顾客,课程是商品,开放大学就是生产“课程商品”的企业。开放大学向社会宣传招生,学生如顾客一样自主自愿选择开放教育的课程商品,获得其使用价值,支付的学费就是课程商品的价值体现。企业只负责为顾客提供商品与服务,不负责改造顾客的内心世界和培育理想信念。
(四)认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目前,开放大学学生课程学习主要是在网络学习平台自学,并由课程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加以导学。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教学安排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面授课堂教学课时数较少,其他专业课程有相当一部分都已取消面授课堂教学,而是采取线上直播的讲授方式。传统面授课程教学显然已不是开放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此外,除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学生能住校一段时间集中参加学习,其他开放教育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参加面授课学习,且到课率不高。所以,课堂教学很难成为开放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网络课程资源及网络平台则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握四个维度
课程思政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孤岛现象”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全课程的探索,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开放大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必要进行课程思政探索。笔者认为,开放大学推进课程思政需把握四个维度。
(一)在理念维度上坚持德育与才育并举
1.要增强开放大学德育理念
国家开放大学将其办学理念定位为“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致力于搭建公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形成。可见,其更多的是强调办学作用和特点,对具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则宽泛地概括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而其他大部分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技术人才”。更多的是强调“能力”“实用”,而对学生德育目标考虑不多,因此,开放大学要着力明确其教育理念中的德育理念。
2.要改进开放大学才育理念
开放大学学生大部分是为了提升学历,通过学习增强工作技能和本领,以提高就业层次和社会地位。开放大学也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提供工作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旨在培养为各类产业服务、为社会基层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趋于“同质化”。开放大学在育才过程中,过多关注“育何种才”,忽略了“育何种德”。因此,开放大学必须加强育才的“后半篇文章”探索。
3.要将德育与才育统一起来
开放大学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育才和育德相统一。不仅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水平,还要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培育和“引正”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实现“知、情、意、智、行”统一。充分发挥开放大学育德的社会功能,让开放大学成为社会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补给站”。
(二)在课程维度上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并举
1.提升课程内容价值引领作用
2019年4月8日,国家开放大学下发《关于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立德树人及相关内容的通知》(国开〔2019〕9号)一文,要求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阐述时要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国家开放大学已意识到原有开放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缺钙”问题,于是对其进行修改,添加思政“钙”元素,这恰是对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的修改,反映到了各专业各门课程上育人目标定位。开放大学所有专业课程教材及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知识性,还要注意增强课程内容的价值引领性。
2.在课程体系架构设计中注入“思政”元素
围绕“课程思政”要求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和改造,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6期。。探索符合开放大学特点的课程思政改革,除了树立开放教育为国育才和为社会育德相统一的办学理念,完善全课程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更重要的是逐步完善课程大纲、更新教材内容和课程资源,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3.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伴而行实现全课程育人
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开放大学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就是网络平台中的课程资源,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课和专业素质培养的专业课。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综合素养通识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要将这些课程资源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引领,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作用,实现全课程育人。
(三)在技术维度上坚持支持与服务并举
1.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开放大学在课程思政探索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新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平台、网络课堂交互平台和课程学习平台的优化升级,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线上”“线下”同心圆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提供支持与服务。
2.加强新媒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
国家开放大学在学习平台上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题用新媒体传播,每个专题配有多个“5分钟微课”,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生动且易于传播,学生进入手机学习平台终端,实现随时随处皆可学,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时代感。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思想性前提下,无论是线上线下课堂,都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内容以人本性、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表达,贴合时代、贴合生活、贴近学生,增强其亲和力和针对性。
3.构建各门课程融通交流平台机制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打通各门课程关隘,建设各门课程备课交流和课程资源共融的“跨界”平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专业课程教师在专业课备课中添加思政元素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让专业课程教师为思想理论课教师提供生动的多元案例。建设和完善师生导学答疑交流平台,实现时时、便捷、顺畅的对话交流,为学生学习上的答疑解惑、思想上的关心疏导和生活工作上的服务助力提供技术支持。
(四)在制度维度上坚持科学评价与完善机制并举
课程思政改革是一场“化学反应”不是“物理反应”,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先进的改革思路、有力的组织领导、积极的全员投入,形成协同保障效应。
1.要加强学校党委对课程思政改革的领导
课程思政改革应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改革。因为大部分普通课程教师没有意识和动力进行主动变革。高校党委要加强对课程思政改革的领导,学校各职能部门,尤其是教务处和课程资源开发部门要主动作为,以全局观、系统观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制度措施。
2.建立“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教师退出机制
课程思政改革关键是教师。笔者从身边正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的某普通高校获悉,该校某学院领导机械地将课程思政理解为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每堂课前5-15分钟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不仅扭曲了“课程思政”原貌,还容易让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加入到课程协同育人战线上来。因此,开放大学必须引以为鉴,加强有关课程思政研究的理论学习培训和调研实践,理出符合开放大学特点的课程思政改革思路。要破除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孤岛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筑台”和专业课程教师“拆台”现象,教书和育人“两张皮”现象,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排出“水课”,打造“金课”。把严教师准入的本领关师德关,顺畅无才失德教师退出关。
3.建立对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和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只有科学的符合课程思政本质的评价体系,才能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健康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放大学在探索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牢牢把握和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三问”基础上,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等原则,结合开放教育特点,构建开放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