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

2020-12-20唐旭梅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唐旭梅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报告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起着鲜明地指导作用。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事实证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及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保证国家稳定、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深化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等核心概念的把握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也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界定

“新时代”不是什么其他意义的时代,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所处的时代,它明确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区别于旧时代的鲜明特征,即“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1]”,这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赋予了时代新人新使命。同时,新时代是新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理论的产生源于对实践的需要和总结,人们在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实践中孕育出新的时代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作为新时代的理论结晶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秉承求真务实精神、实事求是态度,遵循客观历史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2]”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而形成的新的科学理论。它有效地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科学地回答了时代课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明确了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思想指导和理论标志。

新时代重塑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赋予中国发展新的历史转折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这一历史机遇,广泛汇聚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创新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顺应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1]”,中国的不断变化发展为整个社会历史的变革带来了强大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符合人类社会前进方向,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并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表现。

(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界定

“意识形态”作为复杂又重要的哲学范畴,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特拉西最早称意识形态为“观念的科学”,并对其作了肯定意义的认识,而到拿破仑时期,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处于发展萌芽期的意识形态被贴上复杂性的标签。继特拉西之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作了新认识,主要以中性——否定性认识为主,包含《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观念上层建筑”,以及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后在《资本论》一文中揭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内容。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坚持同机会主义和唯心主义作斗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明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并对“意识形态”范畴予以肯定意义的评价。毛泽东在汲取已有实践经验基础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在革命道路上摸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发展表明,意识形态经历的不同时期正是一部部民族史的积淀过程,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是实现话语权的表达,保证民族未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选择。

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论述“意识形态”的重要著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说到:“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550”,明确整个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统治地位,并具有一定精神指引作用。话语权就是探讨处于统治地位的可支配权利如何对话语资源进行分配的问题,事实证明,话语权的多寡与阶级所占有的权利成一定正相关关系。意识形态话语权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社会精神进行引导和控制的权利[4]”,而话语体系主要强调“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表达的形式[5]”,二者相互依托、密不可分,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确立的内在前提和基础,话语权则是组成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统治阶级为实现一定阶级利益,在取得统治地位前提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确立其为价值评价标准,充分占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所以,构建顺应新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选择。

(三)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价值

首先,有利于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产生。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有利于更好地“糅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内容的时代韵味,传播中国文化、发扬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秉承实事求是态度、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形成具有中国内涵的话语形式,构建展现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拓宽话语渠道,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

其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效力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树立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立场,是保持清醒头脑辨别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关键,是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入侵,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纯洁性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有效避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蓄意歪曲历史事实等错误思想产生,提高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实现意识形态理论引领社会制度新发展的重要抉择。另外,话语体系构建还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提升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效力,抵制国际社会环境中存在的“话语逆差”,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精神指引作用。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成为新的时代话题。及时了解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的重要策略。

(一)话语主导权缺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广泛传播,话语主导权缺失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首先是受各类社会思潮影响,诸如“普世价值、后现代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儒家思想[6]”等,各类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者利用西化、淡化中国本土意识形态手段,企图架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表达,致使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主体地位缺失。同时,西方国家在进行文化理念、主流价值观传播过程中,鼓吹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观念,以此宣扬资本主义道路的优越性,蓄意歪曲中国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误导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扰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其次,网络的广泛覆盖和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西方意识形态传播以网络低门槛为契机,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主要存在以下挑战:1.网民信息筛选能力较低。广大网民在信息选择过程中易受多元意识形态冲击和西方利己主义思想影响,形成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主,忽视精神培育,滋生享乐主义和精神懈怠等不良思想,导致网民在网络使用中不能正确认识自身主体地位,而成为网络附属物,缺失话语主导权。2.网络传播意识形态内容单一、手段僵化。这是话语主导权缺失的又一影响因素。有研究者就专门提出“意识形态应以现实为根本并保持与时俱进,而不是拘泥于历史[7]”,事实证明,理论本身只有保持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现实需要。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不断增强与时俱进的能力和解释力,才能更好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展现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主体优势地位,避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受到挑战。

(二)话语转换缺乏活力

当前我们正处于历史发展的交汇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尚待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的深入程度不足,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意识形态传播,如何实现话语的生动、形象转换和生成是意识形态构建者的重要使命。总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是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转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话语转换主体性缺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不能从人民主体地位出发,易脱离人民群众这一核心力量,无法有效发挥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实际效力,造成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二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易陷入僵化、教条或书斋。传播者在进行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难“破”框框式传播、文件式复制,“如何说”,“怎么说”成为传播者面临的难题,从而造成传播内容脱离实际的宣扬和浮夸,最终丧失意识形态话语权。最后,教育领域、学术领域、行政领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识的一知半解,从而滋生社会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形成,实际话语表达以“照搬照抄、断章取义、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8]”为本,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遭受怀疑、地位遭到歧视,在群众思想中形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虚假论、终结论[8]”等错误观念。

(三)话语体系构建不深入

全球化加速了中国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并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国际情怀。如何更好地维护我国国际话语权,保持中国国际地位,解决中国问题,固守我国核心利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成为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有的开放性帮助人们解放了思想,破除了旧的规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一带一路”倡议赢得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好评,不断推动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受到西方广泛关注,在国外研究者话语体系中通常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为“中国模式”,他们对“中国模式”进行“背景的研究、性质的考量、特征的论述[9]”,但基于对这些要素的片面分析,总体呈现出对“中国模式”持消极否定态度。同时,还将“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仅凭主观意志得出脱离客观实际的评论,铸成对“中国模式”的偏见性认识,也有西方学者以“中国模式”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意识形态竞争者为由,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变术”。另一层面上,国外学者蓄意歪曲“中国模式”,指认中国模式具有“缺乏公正性、生态恶化、行政成本高、政治压制[9]”等特征,宣扬“中国模式”是中国部分领导者的意志,是少数英雄人物的杰出成就等错误言论。以此看来,国外研究者是从根本上歪曲中国的政治史,并将西方社会发展无法规避的问题“嫁祸”于此,纠正这类对“中国模式”的偏差性认识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务之急,也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策略

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最大程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保障人民权利,提升话语效力的表现。文章针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的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性建设

首先,培育意识形态工作者的理论素养 面对话语主导权缺失现状,发挥人的效力是关键,一是需要话语体系构建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通过寻找理论源点,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保持话语体系构建与时俱进。另外,通过总结社会现状,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避免陷入教条化发展轨迹,使其顺应和符合国际社会话语表达,更好地保障我国的国际话语效力。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时刻加强理论知识的“充电”,开启学习“双流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

其次,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是面对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思想冲击,优化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发挥人民的主体立场,加强“本土化”话语体系构建是关键,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能有效展现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内涵,并不断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打破国际舆论及西化分化我国话语格局的企图,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原则。二是为克服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意识形态传播要避免形式僵化、内容教条,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指南,加强对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引导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和感染力,以此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三是为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断更新我国意识形态传播途径和拓宽意识形态传播范围,打造全方位、立体化视角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重要选择。

(二)更新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方法论原则

坚持话语体系的主体构建是前提,话语转换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促进话语转换是提升其话语影响力的重要举措。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转化缺乏活力的现状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秉承话语转换的人民性原则。为提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应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方法论,坚持为人民谋利的立场,从人民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促进广大社会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实现“在马说马、在马言马”的话语转换,从而更好地实现话语表达。其次,坚持话语转换的大众化原则。实现意识形态话语转换大众化不是庸俗化,而是要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以“精彩的、能听懂的、易理解的、可接受的[6]”方式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理念”。坚持多学科术语结合,以“大众话语”传播“核心意识”,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活化”转换,增强话语表达的亲和力。同时,促进“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坚持以“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主动消解西方意识形态的攻击,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最后,树立话语转换的开放性原则。树立开放性原则是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动态管理和包容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立足我国实际国情,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做出的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回应。构建开放的话语转换是有效避免意识形态话语“教条化、僵化、框框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立足改革开放和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永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强化“中国模式”研究

面对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其作全面、系统地科学解读,能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促进国外非马克思主义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认识。在此前提下,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抵制各种歪曲马克思主义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潮,实现“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表达。

首先,研究“中国模式”的内涵及本质。“中国模式”不是单个领导者的意志组合,更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杰出成就,而是中国在对过去和现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归纳和理论总结,囊括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国家制度等具体内涵。增强对“中国模式”的本质及内涵研究,是客观反映我国发展现状,及时发现社会问题,提出改革措施的关键举措,也是我们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有效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纠正西方对“中国模式”盲目认识的重要选择。其次,坚持“中国模式”的系统性研究。中国模式是包含多种要素的整体模式,研究应避免对核心要素的肢解,全面客观地解读“中国模式”必须坚持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生态等方面协调统一认识,同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形象代言人”在传播中国模式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另外,要警惕国外学者故意抬高中国形象,只言片语地夸大中国国际地位,故意忽视发展缺陷,模糊“中国模式”,颠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错误行径。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研究“中国模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和价值观念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有效地为其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保证中国发展道路,明确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抵制各类错误思潮传播,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历史发展转折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达面临国际国内的困境和挑战,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话语权的表达,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软实力,保持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选择。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