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七十年来防范政治风险的历史经验

2020-12-20程福根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发展

程福根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政治风险是任何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必须要面临的重大问题。2019年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防范政治风险,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这明确了防范政治风险的价值意义和精神实质。新中国七十年来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诗篇,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归因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党和国家七十年来非常重视防范政治风险,为新中国创造奇迹提供了政治保障。深刻总结新中国七十年来防范政治风险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和维护国家安全。

一、加强党的领导,防范执政根基动摇风险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证明,一个政党获取政权不容易,失去执政地位却在顷刻之间。如果党的组织存在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并对人民群众反映的党内突出问题不去解决,那么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2]355。”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提升党的组织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有力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防范主流意识形态被瓦解的风险

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我国继续前进,日益走向繁荣昌盛,这主要归因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国无论面临高歌前进还是波折险阻的国内形势,还是面临风云变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碰到外来多大压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的最伟大成果。1954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进宪法,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中共八大开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上就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也是“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3]114-115。”中国共产党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时候,就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所以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与我国的国情“第二次结合”,“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4]109”。这就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走“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63”道路。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旗帜鲜明地捍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如果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就是从根本上否定我们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6]113”。中国共产党面对苏东剧变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情况下,依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顶住了外来压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强调虽然“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面对世界这种社会主义低潮时,邓小平满怀信心地指出:“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5]382”。邓小平南巡谈话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和反响,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据时任中共湖北省委负责同志回忆:“小平同志的亲切谈话,如强劲的东风,荡除了障眼的迷雾,使党和人民又一次视野大开,步履更加坚定,荆楚大地再度掀起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7]257。”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旗帜鲜明地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亮剑。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提升党的组织力,防范地动山摇风险

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已是一个有九千多万党员、461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8],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提升党的组织力,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这个堡垒坚强有力,党组织才能充满生机活力,真正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支部建在连上”是红军能够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揭示了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反对宗派主义;加强对党员的纪律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性;健全请示报告制度,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等。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9]436。”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通过整顿党的组织来纯洁党的队伍,达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行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基层党组织中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党中央还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等法规条例,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能力等指导方针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有助于健全党内生活,发展和巩固党的队伍,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党组织和党员经得起执政考验。由此看来,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我们必须下功夫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否则,正如江泽民所说:“如果党的基层组织统统都淡化了,我看总书记就一定会变成‘空头司令’[10]5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党内法规条例,这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各级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11]46”,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推向基层党组织,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九大还对党章进行重要修订,明确提出党支部要承担起直接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以及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的职责[12]47。这有助于党员干部把握政治方向,使每一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一个党支部都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从而筑牢党组织的基层基础[13]。

(三)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防范党的堡垒从内部被攻破风险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我党有力量的表现。如果执政党不注重自身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14]8”。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主要是从加强党内政治教育和严惩贪污腐败这两方面来防范党的堡垒从内部被攻破风险。

从加强党内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可通过加强党内政治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毛泽东历来重视党内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整风运动,开创了党内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个政治传统,更加注重发挥党内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提升党内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中央积极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党性教育活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通过党内政治教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从思想认识上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从严惩贪污腐败角度来看,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新中国七十年来,反对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薄一波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严惩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的决心还记忆犹新,毛主席痛心疾首地指出由于刘青山、张子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严惩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二十个,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犯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15]108。由此在全党开展的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运动,成效显著。由此观之,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党执政前就已经定下来的方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强调要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要为人民办几件实事。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尤其是在惩治腐败、带头廉洁奉公等方面先做几件实事,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共渡难关,争取民心,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外来压力,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党和国家还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等一系列法规,逐步完善反腐倡廉建设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防范党的堡垒从内部被攻破的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的胜利,得到百姓的赞扬,但是反腐败斗争尚未取得完全胜利,更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使各级党政干部成为廉洁奉公的好干部。由此观之,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内政治教育和严惩贪污腐败,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11]47”,始终保持不忘初心的战略定力,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防范出现颠覆性错误的风险

新中国七十年来,我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始终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能改旗易帜的邪路。否则,改革偏离正确方向,不仅南辕北辙,更会在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一)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统一,防止改革引发社会动荡风险

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从改革要有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来看,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个地区、不同层次、各大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良性互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刚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毛泽东提出要妥善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党与非党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等十大关系,从而有条不紊地开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这是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成果,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这个思想。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新问题,江泽民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其中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摆在首要的位置。这十二个关系是在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要统筹兼顾这些重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江泽民曾把改革、发展、稳定比喻成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联系的战略性棋子,“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16]211”。这就表明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统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改革中,要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党中央以亘古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来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注重各项改革措施之间协同配合,确保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否则,如果各项改革措施之间彼此牵制,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很难推进,即使改革措施艰难推进,改革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从改革的方法要稳步推进层面来看,发展是我国第一要务,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因此,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稳妥且适合实际的改革步骤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为了适合于新的经济情况和人民的需要,这种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17]251。”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公有制已经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一个初步设想,并进行了早期探索,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先河。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全面改革。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把握性还不大的改革,可以通过试点探索、投石问路方法进行,等看得很准了再推开。我国在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先进行改革局部试点工作,再逐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逐步冲破了陈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始终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统一,注重采取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法来推进改革,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要稳扎稳打,做到蹄疾而步稳。因为搞改革不可能都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都需要经过充分详细论证和评估。只要经过科学论证、符合实际的且必须要做的改革,就要大胆地干。大胆地干不是蛮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识得水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18]42”。

(二)坚持改革成果人民共享,防止改革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风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战胜一切风险的根本保证。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红利。

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统筹地区发展思想,通过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邓小平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构想。他在南巡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如何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问题[5]374。党和国家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先后实施了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有助于促进我国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在统筹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四大板块”基础上,着力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支撑带”战略[19]387。这是党中央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消除区域差别,实现社会公平。

从居民个人收入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方针。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公布的《税政实施要则》中列举了“薪给报酬所得税”,虽然党中央规定要征收个人所得税,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和人均收入水平低,实行低工资制,却一直没有征收。随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发展迅速、财富增加,邓小平开始注意到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问题。他强调我国的改革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改革造成“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5]96”,两极分化就会产生,那么改革就是失败了,这就显现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弟弟邓垦谈话中就指出: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防止两极分化。否则,分配不公会导致少数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20]1364。我国的改革不是让少数人获得利益,不能出现既得利益者集团,而是要让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真正做到改革是为了解决老百姓关心和期盼的问题,并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江泽民、胡锦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做到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能够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实行征收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党中央还把扶贫攻坚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显著位置,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对贫困人口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税收、扩大就业、扶贫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力求个人收入分配合理,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真正做到改革措施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21]108”,使改革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能够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红利,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防范国家分裂风险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必不可少一部分。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带领我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1]28”,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一)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防范民族分裂风险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思想同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历史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确立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一方面,通过法律形式防止各种颠覆破坏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确定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且把它写进《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和解决相关事务的指导方针,用根本大法形式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权利,这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党中央也为民族地区积极培养干部,发展教育、交通,屯垦戍边,打击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等采取相关措施。改革开放后,由于西方敌对势力进一步渗透,出现了民族分裂势力,党和国家通过法律形式来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强调“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22]266”,这就用法律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下来,为反对民族分裂斗争提供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新中国七十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派遣孔繁森等优秀援藏干部、制定少数民族事业专项规划以及坚决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等战略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亲眼目睹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民族地区累计减贫二千五百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23]”。此外,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制定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妥善处理党同宗教界人士以及信教群众关系,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严加防范邪教,依法打击邪教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安定团结的活动。这些政策措施有效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白皮书》《〈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宗教事务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助于推进民族工作法制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地区人民和睦相处,维护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

(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防范国家领土主权分离风险

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必然要求。没有祖国统一的完全实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来保障祖国统一大业,防范国家领土主权分离风险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在祖国统一大业上一贯的方针,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处理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分别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实现了统一。“一国两制”先后在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实践,表明“一国两制”制度总体上是成功的,有强大的生命力,是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党中央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用法律形式来保障国家主权完整,也为同各种分裂活动做斗争提供了法律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指出的:“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11]40”。2019年9月11日,习近平会见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贺一诚时,指出要“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维护宪法和基本法权威,传承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观[24]”。这就表明党中央会带领和团结港澳各界人士,为维护港澳繁荣发展稳定局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不懈奋斗,会积极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打击分裂祖国统一的势力,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更好地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行稳致远。

2.密切港澳台地区同中国大陆经济、文化联系,从经济、文化上防范国家领土主权分离风险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地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大陆作为港澳台经济发展腹地和广阔市场, 对维护港澳台地区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港澳台同胞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意识。新中国七十年来,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强经济文化联系,不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合作,使祖国大陆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通过巩固和扩大闽南文化、孙中山文化的保护、传承、宣传,让广大台胞感受闽南文化、孙中山文化风采,寻找到文化认同感,实现同胞心灵契合,成为联结海峡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增进和平统一认同。此外,香港澳门回归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把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全力支持香港澳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积极推动香港澳门与内地开展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提供坚强后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也会继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为港澳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让港澳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就业发展机会。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也要坚决拥护习近平主席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砥砺奋进,续写“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深刻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防范政治风险的历史经验,对于党员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现实价值,有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防范政治风险能力和维护国家安全。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改革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