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背景下海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020-12-20霍永洲雷石标高小亮
霍永洲,雷石标,高小亮
(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体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一、引 言
2017年1月,《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培育体育旅游产业和市场。海南省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旨在打造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2018年,国家发改委又制定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力争培育海南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把海南打造成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区[1]。由此可见,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在发展中不断交集和融合,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已在国家层面达成高度共识。“体育+旅游”产业在海南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产业融合内涵
产业融合最早始于数字技术领域,作为一种在动态中发展的经济现象,它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还能够催生出一批新型业态,使得参与融合的产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持久发展新动能,促进相关融合产业的共同发展[2]。学术界对产业融合高度关注,美国学者卢森伯格(1963)认为:技术融合是有相同生产关系的产业会通过技术上发生作用而紧密联系,彼此产生相互关联[3]。国内学者聂子龙(2003)提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行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再融为一体,最终形成新产业的动态融合过程[4]。根据学界研究,笔者将产业融合概念可定义如下:不同产业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交叉、渗透和重组等方式,打破原有产业界限,以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为支撑,以本土文化和资源优势为媒介,以各自发展状况和特色亮点为依托,通过产业间高新技术、管理机制、整合营销等方面融合,从而实现销售利润最大化。
数据显示,相关权威专家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进行测算,关联数值为0.21[5]。从中我们得知2个产业的粘合性是很强的。“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海南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对加快推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三、海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一)以“体育赛事”为特色的体旅产品开发
海南依附优质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品牌体育赛事,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和海岛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海南旅游产业中发展大型体育赛事是典型案例。如海南“四大赛事”:环岛帆船赛、环岛自行车赛、国际马拉松赛、高尔夫明星公开赛。在赛事线路设计时,把海南自然景色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有效的传播媒介和有力的营销方法,极力提升了赛事的国际辐射力和影响力。据统计,2018年海南省旅游总收入达九百五十多亿,其中体育产业贡献突破100亿大关。2019年海南推出了近一百余项体育赛事活动,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区正在努力建设之中。可见,大型体育赛事对海南旅游业有巨大推动作用,能够加快提升海南旅游国际化水平。
(二)以“水上运动”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
海南是发展休闲产业的绝佳场所,正在着力打造“水上运动的天堂”。譬如万宁开发中华龙舟比赛和国际冲浪节,通过举办龙舟美食节和冲浪文化节等活动,大力发展海上俱乐部、主题民宿客栈,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往,使得当地旅游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三亚蜈支洲岛已经成为海上运动体验式消费的典型代表,建成了海岛度假观光和海上体育运动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有效促进三亚旅游业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发展需要,海南已经连续举行了3届亲水运动季活动,活动基本涉及全省各个市县,让广大游客亲身感受到滨海旅游的独特魅力,打造了海南旅游的新热点、新业态,为海南建设世界旅游中心注入了新动能,让海南成为全球游客向往的亲水运动最佳目的地。
(三)以“训练基地”为特色的体旅产品开发
体育产业是海南重点培育的12大产业之一,据统计,2017年全省27个省级文体项目总投资额达780亿元,在国家层面的有力支持下,海南落户了众多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的体育训练基地有:文昌的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基地、海口的国家帆船帆板训练基地与海口经济学院的国家沙滩排球训练基地、五指山的国家举重训练基地、陵水的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还有白沙的中国拳击协会和登山攀岩协会以及中国现代5项协会。与此同时,正在创建中国南方(海口观澜湖)足球训练基地、国家综合(白沙)体育训练基地,以上基地的建成极大丰富了公共体育设施资源,推动了海南当地居民和岛内外体育爱好者的热情。体育小镇开发有序推进,如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白沙体育旅游风情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巧妙的将体育和旅游融合,初步实现了体育与旅游人群的互联互通。
(四)以“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体旅产品开发
海南少数民族体育资源遍布全省各地,受历史文化和地域条件影响,凭借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多年来形成了一系列传统体育运动,这些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通过每年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三月三传统节日,开展民歌对唱、篝火晚会、竹竿舞大赛、传统体育竞技等活动,还设计出多条休闲旅游产品线路,如槟榔谷文化旅游区、布隆赛文化旅游区,这些景区将当地民族元素与自然风景和体育活动完美结合,吸引了数万国内外游客前来亲身体验和热情参与,海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已成为中外游客了解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海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存在问题
(一)体育赛事开发力度不够
举办众多大型体育赛事海南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应,但赛事运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常规赛事的组织和商业化运作方面需要提升,许多赛事还停留在举办赛事层面,赛事转播权收入和延伸行业充分开发不够,各项赛事的产业化链条还需不断拓展,大型赛事对举办地对当地的旅游、食宿、交通以及零售业等刺激作用不明显,体育赛事波和传导效应还凸显不足。同时,大型赛事的开发、营销力度还需要加强,虽环岛国际公路被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但海南举办的其他赛事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赛事相比,差距还仍然不小,主要表现为体育观赏型产品开发不深、创新不够、特色不足,对树立城市形象和创建海南旅游特色品牌促进作用不够突出。
(二)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消费的转型升级,近两年海南旅游业发展进入寒冬期,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社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不匹配之间的矛盾。尽管海南各市县纷纷借助举办赛事机会展示城市魅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旅游中选择运动元素,在体育运动时深入领略海南当地特色风情,“旅游+体育”正成为消费者新休闲生活方式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探索“旅游+体育”发展模式时,旅游景区、景点与体育项目的融合发展较为缓慢,有些旅游景点虽然开发了一些体旅产品,但产品较为雷同、价格昂贵。有些地方举办的热门赛事,没有与当地的核心旅游资源、需求和特点等相匹配,没有把体育运动与旅游资源路线进行有效整合,缺少“运动体验+景色观光”的个性化旅游产品,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未达到1+1>2效果,这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出现缓慢的主要原因[6]。
(三)专业人才缺乏和制度建设滞后
在体旅产品开发中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海南旅游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低端技能人才多、中高端策划复合型和组织管理人才少。一方面,海南高校人才供给不能满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甚至有些高校培养的体旅方向人才毕业后不在本行业就业,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联系不紧密,使得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需求[7]。另一方面,随着自贸港建设深入推进,海南正在大力引进金融、科技等领域人才,但对体育、旅游等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引进不太重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体育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此外,在体育旅游制度建设方面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体育旅游项目都有风险,因此要呼吁建立设施安全、风险预警、医疗救护等标准,海南还尚未完全建立,导致部分体育旅游项目建设盲目、发展无序[8]。
五、海南“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海南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是落实“一带一路”全球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海南经济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意义重大。对此,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大型赛事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
以“演好体育戏、打造赛事派”为抓手,坚持把大型赛事作为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名片。加强大型赛事内涵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海南民族化、项目特色化和高端国际化”的体育旅游吸引物。巩固和提升海南“四大品牌赛事”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秉持特色、强力营销”4个维度,不断整合体育和旅游产业资源,紧扣“文化体验”这一核心[9],不断扩大健身休闲消费活动规模,大力开发品牌赛事观赛和健身休闲主题旅游等个性化产品,多措并举拉动国内群众体育消费。加快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如万宁冲浪小镇、观澜湖体育健康小镇、蜈支洲岛海洋运动旅游风情小镇等,加强组织、管理、机制和模式创新,建立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和行业认证标准,推动体育小镇的健康稳步发展,使体育赛事和旅游休闲业态发展在空间上形成积聚效应,真正实现体育与旅游产业互联互通。
(二)因地制宜开发山地运动体育旅游产品
坚持运动和体育互动发展,把户外运动与全民健身融合起来,利用海南中部地区独特的山形地貌,推动海南热带户外运动蓬勃发展,大力开发登山、攀岩、徒步探险、峡谷漂流和拉网游等以户外运动为主的体育旅游活动,举办国际国内户外运动公开赛,为喜欢追求刺激的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需求。加快自驾车营地、绿色骑行车道、环陨石坑步行道、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设计户外运动线路,推出“乡村旅游+山地运动”新路线,大力开发亲子骑行、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大力发展自驾休闲运动,完善自驾休闲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举办环岛自驾游、房车露营等活动。加快户外山地运动组织与管理,加大培训中心建设力度,加快户外运动配套场所及基础设施建设,让户外运动安全有序发展。
(三)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航空运动体育旅游产品
海南已是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优良天气是发展航空体育运动的理想场所。近几年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海南在航空运动产业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应结合现有旅游资源,将景区资源与航空体育项目、航空俱乐部和航空技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景区打造一系列低空旅游项目基地,大力发展空中婚庆游、低空观光游、直升机观光、飞行跳伞飞以及航空模型等休闲观光项目,可开发极受游客追捧的“酒店+低空旅游”“游艇出海+水上飞机低空飞行”等深度旅游产品。加大文昌航天主题旅游业,加强航天知识普及主题游。根据消费需求定制各种以“飞”为主题的高端个性化体验产品。学习国内外发展航空运动的成功经验,举办系列航空科技赛事、论坛和比赛,让更多的航空体育俱乐部、科技和青少年航空体育培训基地在海南落地开花,使之成为航空运动爱好者集聚地。
(四)开发适合青少年的时尚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青少年已成为时尚体育运动消费主力军,今后要不断引入时尚体育运动业态,开发适合青少年参与的运动项目,如马术、击剑、飞镖、射箭、攀岩、滑板等。不断完善高尔夫配套服务设施,让更多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品牌赛事在海南举办,把海南建成世界一流休闲旅游消费中心。加快推进马术运动及产业发展,把马术运动和海南地域特色相结合,加快推进马术运动特色小镇建设,为国内外爱好马术运动者提供优质的训练场地。加快中国智力运动海南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智力运动,可举办国际象棋、围棋、桥牌以及五子棋等比赛,持续发展国际象棋公开赛、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挑战赛和中国海南桥牌节等品牌赛事,让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培训和体验。
(五)打造海南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海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种类很多,项目极具集参与性、娱乐性和欣赏性,“体育运动+民俗文化”蕴藏无限发展潜力,应加强对黎苗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在保持原始性基础上,结合现代消费者喜好,借鉴云南凉山火把节,利用海南黎苗三月三、保亭嬉水节、军坡节及花山节等节庆活动,开发一些适宜各类人群的传统体育项目活动[10],如竹竿舞、爬椰子树、独竹漂、鸭加和陀螺等休闲体育项目。探索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和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新模式,积极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白沙罗帅村、保亭什进村以及琼中什寒村等等,设计开发更多的田园浪漫骑行、彩虹极速滑车、亲子马术体验、寻找瀑布探险等个性化旅游线路,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消费。
(六)提升海南水上运动体育旅游产品档次
不断做大做强全民健身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加大亲水运动季相关产品的包装与开发,积极引导体育旅游消费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大青少年游泳培训和水上亲子活动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以海口、三亚、陵水和万宁为代表,大力开发适合大众的体验式水上项目,如风筝冲浪、帆船、皮划艇、龙舟等,同时还要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和丰富运动业态等。在坚持开发和保护原则基础上,加快海南海钓产业发展,出台休闲渔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提高钓场的质量和数量,将海钓产业打造成海南海洋经济的一张新名片。不断整合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加快三亚潜水及水上运动特色小镇、万宁冲浪小镇建设,推进国家冲浪训练基地建设,开放现有水上训练基地,可针对青少年开发水上运动俱乐部、水上运动冬夏令营等体验式水上旅游产品。
(七)打造海南特色的康养健身体育旅游产品
坚持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康养产业,推进健康、养生、养老与休闲旅游融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模式。整合和利用公共体育资源,在社区建设一些小型化、多样化的健身设施和活动场馆,把闲置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改造成用于体育健身场所,加大城市体育公园建设,打造城市和社区15分钟体育生活圈,达到在锻炼身体同时促进旅游消费目的。充分发挥全域旅游政策发展优势,通过区域旅游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方式,改变过去景区景点单打独斗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做法,将旅游资源与体育赛事资源相融合,做好“体育搭台,旅游唱戏”,有效发挥区域旅游整体竞争优势[11]。如在景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健身休闲项目:球类运动、广场舞、健美操、健身跑、啦啦操等,不断挖掘景区的内在文化,以满足游客“自助式”健身休闲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在有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下,近年来,海南“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已产生了较好的“化学反应”,并有了一定的品牌力和影响力。今后,只要不断丰富体育旅游产品,积极扩大游客参与度,精心打造体育赛事,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海南体育旅游产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也一定会为海南自贸区建设增添新绿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