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及解决途径

2020-12-20王鹏宇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异化媒介受众

王鹏宇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新媒体媒介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媒体依赖者,但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却视而不见,于是人在面对各种新兴媒介、各种五花八门的消息时渐渐表现出没有抵抗力、沉迷其中的异化行为,减轻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异化行为对人回归理性生活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与人的异化的内涵

(一)新媒体内涵

新媒体是什么,众说纷纭。人们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从媒体发生和发展过程当中,广播相对报纸就是新媒体;同样,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由此推广网络相对电视就是新媒体(1)张超:《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新媒体的政治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11月。。所以,目前出现的各种自媒体平台以及其他新媒体形态,凡是跟计算机相关的,都可以说是新媒体。到今天,人们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也没有一个具体说法,但是不管人们怎么解读,总是将不断更新发展的特征赋予给它,认为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兴媒体代表。

(二)新媒体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许多独有特征,例如,消息传播更迅猛快捷、内容来源更为广泛、信息传播主体由消极受众变为积极行动者,改变了自上而下、自中心到边缘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成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等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传播主体大众化

传统媒体主要以单向输出为主,即停留在一种你说我听,你写我看的程度上,不能就此发表意见看法,新媒体普及后,主体到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在新媒体上可以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信息受众者,于此同时,传播主体的身份职业年龄都不会受到条条框框束缚,任何人通过新媒体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趋于大众化和多元化。

2.传播信息不确定性

与公正客观且审核程序严格的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发布的消息真实性有待考察,新媒体是一个人人都有自由公开发表言论的平台,这种随意性和自由性,使得消息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强烈的主观色彩。

3.传播内容多样性

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和受众都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他们需要不断丰富传播内容,搞笑视频、娱乐八卦、旅游摄影、国家资讯等等,基本上找到受众群体所感兴趣的全部内容。

4.传播速度便捷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新闻消息不再局限于特定时间和地点中,即时发生,即时更新,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开放性也可以实现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收者的互动性。

(三)异化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异化就是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种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异己力量来反对主体。他从劳动异化理论出发,分析了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类本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四个方面(2)乔虹:《浅析科技异化的内涵、根源及对策》,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12月第37卷增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3)燕鹏飞:《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问题探析》,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5月。。在我看来,人的异化简单通俗点就是人创造了某一事物,却不能控制自己对其的使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人异化的表现

尼葛洛庞帝所认为的:“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中,人们似乎可以获得一种另类的自由,这种自由受到欲望的驱使,靠兴趣和利益维持,人们摒弃理性的反思转而追逐一种感性的狂欢(4)彭晶晶:《网络狂欢下的迷失——数字化生存的冷思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当下新媒体环境下,主体就陷入一种另类自由当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思维方式异化

新媒体的发展看似使人们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异化了人的思维方式,使人的思维变得简单麻木,什么事情不懂就去“百度”,对于随处可搜索到的答案也不会珍惜,“剪切”“复制”一下就变成自己的观点,人们开始失去了自己动手探寻、自己动脑思考的主动性。深层次思考、深层次阅读渐渐减少,很多人都是好久都没有安安静静坐在那里读过一本纸质的好书了,电子书籍以更便捷、更实惠、更多选择的特征丰富我们读书的方式,但我们却发现看完留在心里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我们遇到疑难问题也从翻几本书去找答案记下来变成了随时随地百度一下就能获取全部咨询。便利化的同时,我们学习的自主性也被剥夺了。

(二)人的生活方式异化

新媒体时代大大异化了人的生活方式:首先,知识、时间变得碎片化。在学习工作甚至是休闲过程中,我们总会被手机或电脑随处跳出来的网页、消息所打断,无聊时刷刷朋友圈,玩个小程序,你以为这样的消遣不费时间,其实你早已经被“绑架”,做事情很容易三心二意、一会想做这个,一会想做那个,事实上最后什么任务都会被拖延,时间久了,拖延症好像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次,手机支付功能产生后,大大便利了人们,但其中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加深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之前人们出门必备手机和钱包,现在出门基本上不带钱包。你会感叹短短一年半载时间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再次,商家通过网络平台策划的消费优惠,让人们不可抑制地沉迷其中,消费狂欢、虚假性需求被放大,受众不可避免地会在冲动下做出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三)人的社会关系异化

首先,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的普及,大大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之前人们写信要等待一周,打电话还心疼话费,现在我们只需使用流量便能与家人朋友面对面聊天,这样随时随地的沟通反而让人不再珍惜,以前许久不见面的人见面热火朝天聊着天,现在聚会时大家都低头摆弄自己的手机,需要游戏调节氛围时,大家便利用手机在群里发红包,好像聚会也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自我安慰。人们在网络聊天带着面具久了,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却不知道怎么真心待人了。其次,人与人之间淡漠,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看久了,人们易分不清真假,会对网络中的对象没有同理心,针对一个现象,人们会根据自己喜好去评判别人,不论事实真相如何,各种嘈杂的消息和猜疑的骂声都会伤害当事人。人们为逞一时之快,并不在意对其他人造成了何种伤害,这是网络言论自由不受控制带来的悲哀。

三、新媒体环境下人异化的原因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对社交媒体依赖程度越高,其生活方式就越媒体化。当这种媒体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众群体本身对新媒体的依赖;另一方面是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所带来的盲目跟风行为。

(一)受众群体易对新媒体产生精神性依赖

首先,受众群体易对新媒体产生精神性依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极强的参与性,能够获得在传统媒体中不能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在班级与同学关系不好的同学,通过网聊找到了自信;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了成就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一个人对新媒体产生精神依赖,在一次次接触网络的过程中沉迷其中,被其控制。

当下,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以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从早上一睁眼就找手机到晚上睡前刷手机,人们习惯性拿着手机看着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对这些媒介的依赖超乎自控力。麦克卢汉指出,技术的作用不单单作用于人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层面,同时也强制作用于人的感觉比率和认知模式(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2页。。他认为媒介的一个固有功能就是使人意识麻木,让我们的身体被媒介占领而不自知。生活中的如意不如意,看到了新鲜的事物,人们首先会想到去更新自己的朋友圈,甚至有人在遭受了一场事故后还要合影留念上传到网上,在分享与被分享、关注与被关注、点赞与被点赞之中获得“存在感”与“自我满足”,沉溺于自己与他人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中,感动和被感动着。

(二)新媒体环境下人惰性的升级

新媒体盛行前,我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查询资料、获取信息,一个不认识的汉字要通过字典查询好久,然后牢牢记住或写下,新媒体技术出现后,我们成了信息的主体,享受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不断地更新发展,直到有一天,我们被新媒体所控制,人们毫不犹豫地相信技术,遇到问题不再再三求证而是相信百度上别人直接总结或发布的信息,有了不会的字也可以直接通过上网得到答案。因为人们自己思考没有一键查询来的方便省力,足不出户也能得到需要的一切。久而久之,人们产生了惰性,无条件的相信网上所述,形成了人的思维异化。

(三)盲目跟风的媒介崇拜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们不能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还必须不停地更新技术,人们也需要不停地提高自己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生活环境。但盲目跟风的媒介崇拜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下,最流行的媒介当属抖音、荒岛求生了,前一段时间风靡的则是唱吧、王者荣耀等,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新的媒介以适应人的需求,而大家广泛性的迷恋一种软件时,又大大提高了网络效应,身边越多的人迷上同一种游戏时,这个游戏对你的异化程度和时间都是不可估量的,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弱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理性思维,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获得“虚假”的愉悦感。

四、新媒体环境下解决人异化的途径

解决人对新媒体的异化,摆脱人对新媒体的依赖,从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来看是不太现实的问题,以下笔者主要从人本身来探讨如何尽可能地回归现实生活,重塑主人翁主体意识,增加理性思考来降低人的异化程度。

(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受众群体首先要从根本找原因,认清新媒体的传播实质,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尼采认为,个人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或独立的选择,在自媒体环境中总是有太多因素干扰人们的选择,尤其是在舆论引导下,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态度、信念和价值的产生过程(6)斯拉沃热·齐泽克:《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季广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康德认为,理性的个人想要成为一个道德的存在,就必须具有一种选择自由的意识。理性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主提高自己的素质涵养(7)徐志宏:《生活的彰显或消逝:“自媒体时代”生活之遭遇初探》,《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2期,第32页。。

人作为主体要有一个理性、正确的生活观,选择健康生活方式。人们能够认识到错误地利用了新媒体技术,从而决定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就成功了一半。当你想看手机时,不去看,当你想玩游戏时,坚持不玩,过几天就会发现,不玩游戏的生活也没缺少什么色彩。之前一个玩荒岛逃生游戏的朋友在获得第一名后激动地向笔者炫耀,笔者问他得第一名后有什么好处,他只说了一句“有成就感”,虚拟世界的成就感只会为自己带来一时快感,将自己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虚拟转向现实,你会发现,在现实中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比游戏中的得到的虚拟奖励更能令自己得到满足和提高,所以,人们应认清新媒体传播实质,将自己从繁杂的消息和一时快感的游戏中解放出来,不让自己的生活被媒体绑架,积极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和奋斗目标,从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锻炼自己的自主意识

首先,提高对自己的自我控制力,逐渐减少自己在手机、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停留时间。在受到信息推送干扰时能够坚持自己正在做的事,尽量保证做一件事时不分心,将自律作为一段时间的行为准则。其次,减轻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异化,消解人对新媒体技术的盲目相信,树立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独立思考不是漫无目的地自己猜想,而是深层次思考。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一方面要先自己找寻解决办法的答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扩展自己眼界;另一方面可通过转移注意力以及深层次阅读来培养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电子阅读的碎片化使人们普遍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浅阅读中,让自己回归纸质阅读,深层次理解文章所阐述的道理。通过提高自控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来逐渐使自己回归主人翁地位。

(三)培养合理的新媒体使用观

新媒体是人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媒介平台,我们要正确把握新媒体功能,合理地让其为自己服务,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学习各种想学习的东西,打印学习资料、自学烘焙、绘画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替代网络上交流,多用先思考再查找方式替代简单的网络搜索,多用深阅读替代碎片化的浅阅读……除去让人沉迷、迷茫的一些消极因素,我们可以努力将新媒体积极因素发挥最大化,真正实现新媒体为人服务的属性。

除此之外,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者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把握好商业价值同社会价值的平衡(8)吴向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观察与批评》2016年第29期。。注意媒体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加大合理、健康的媒介开发,防止青少年对媒介过度盲目跟风,加之以法律法规对媒体环境的有效监管,以确保新媒体朝良性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异化媒介受众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