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

2020-12-20闫利雅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素质内涵素质

闫利雅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1483)

中国社会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人才。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重视人的才能差异与分类,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下,通过士农工商家族“子承父业”,培养社会各行各业人才;另一方面重视官学和私学对人才的培养,通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基本技能,教育培养经世致用的治理人才。人才的内涵,一是指人的才能,汉代王充《论衡·累害》,“人才高下,不能钧同。”[1]二是指有才学的人,宋代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2]

在《新华汉语词典》中,人才是指德才兼备,有某种特长的人。[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4]在日常概念中,人才是指通过学校教育或者自学,获得专门训练或工作实践,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依据工业系统中人力资源功能分类,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四类。

综上所述,人才有实践性、价值性和潜在性,人才是在实践中被认可,做出了得到同行专家与各界人士认可的成果,例如论文著作、实验报告、艺术作品、文创作品或实物产品等,解决了某些困扰人类生活或工作的实际问题,创造了某些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且具备创造更多潜在社会价值的能力。

一、技能人才的内涵

技能人才是指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的特征;一是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二是具有突出的创造能力,三是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高技能人才的类型,依据产业就业岗位分类,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种类型。

二、技术型人才内涵

关于技术型人才,不同学者有不同认识。杨金土等人(2002)认为面对21 世纪初的经济新形势,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特征有了新发展:一是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宽;二是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和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三是懂国际运行规则,有国际交流能力。[5]夏建国(2010)依据悉尼协定(Sydney Accord)和都柏林协定(Dublin Accord),认为技术型人才是专职于技术层面的工作,即在工程技术领域,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高度的应用能力,以及丰富的实务经验,在一切所从事的工作中皆能遵守职业伦理、维护公众利益与安全的技术人员。[6]靳玉乐和廖婧茜(2017)指出,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是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将学术科研成果投入到生产实践当中的技能型人才。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拥有高超的动手能力与突出的创造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7]

综上所述,技术型人才,是能够将科学技术的成果应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转化成社会基础设施、科技产品和生活用品,富有应用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技术型人才紧密连接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工作,是处在工程技术领域的中间偏终端环节,与技能型人才同处在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总体运转中直接而积极的因素。

三、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

技术技能人才,是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的统称,成长于实践现场的应用型问题的解决,符合道德规范、交流、终身学习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一致性要求的人才。从技术技能人才内涵结构层次上分类,包括职业伦理、通用技术技能与可迁移技术技能和特殊职业技术技能与高级素养技术技能。通过技术技能人才的政策演进和学术图谱了解其内涵变化。

(一)技术技能人才的政策演进

我国秉承技术技能人才分类培养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认识和实践有所不同,有着清晰的实践路径。在改革开放之初,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依据职能划分,由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分别承担,彼此互相协助。1978年2月,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关于全国技工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由教育部划归国家劳动总局的通知》,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工作,由国家劳动总局主管,教育部协助。1979年2月,在天津、山东、河南和吉林设立四所技工师范学院,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1980年11 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国发〔1980〕 252号)》规定,“凡是培养技术人员和干部的职业(技术)学校,以教育部门为主综合管理,劳动部门配合;凡是以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劳动部门为主综合管理,教育部门配合。”这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线路,随后制度不断完善。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主体,即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大学。同年,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成立。

进入21 世纪,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确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全社会共同推动的重要任务。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有如下7种:一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8]。二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9]。三是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10]。四是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1]。五是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12]。六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3]。七是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14]。

2002 年以来,为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国家教育政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概念内涵界定不断丰富。2005 年以来,职业教育也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职业道德、文化基础、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15]。2010年以来,职业教育也开始培养创新能力,“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16]2014 以来,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17]。

在教育政策文件中,技术技能人才概念的内涵从最初的“技术人员和干部”与“后备技术工人”,到“具备职业道德、文化基础、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有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再到“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概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简单机械重复的劳动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替代,弹性技术技能岗位需求越来越多,意味着技术技能人才的外延在缩小,与其他类型人才的边界越来越融合,甚至需要多主体多方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越往高端方向发展,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知识能力结构越趋同。这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一致,与我国建设经济强国同步建设教育强国,与未来建设文化强国路径一致。我国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与培训一体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教育,全面提升国民道德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走向文化吸引力强磁性的社会,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感染力和吸引力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承担全球责任。

(二)技术技能人才内涵的学术图谱

一是对技术技能人才增加需求性特指涵义。刘兰明和王军红(2017)提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就是从事高精尖产业,掌握高新技术、胜任高端岗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高、职业技能精、创新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18];姜炜和李超平(2018)提出“高技能人才属于技能人才中的一部分,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素质、精湛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艺,他们从事的工作或者劳动通常都具有创造性,并且能够对社会有贡献性”[19]。这些是基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分析方法,回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实分析,提出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思路方法。

二是强调技术技能人才概念的动态生成性,认为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和丰富。师慧丽(2017)认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统称,是一个伴随着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概念。工业4.0 时代,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必须是知识型工人,他们应该是融技术、技能于一身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纯粹的以隐性智慧技能为特征的单一技术型人才、以显性动作技能为特征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将不存在。”[20]肖龙和陈鹏(2018)认为“内涵现代流变下的高技能人才不再是技能的简单化身,而是愈发凸显其作为‘人’的存在。高技能人才内涵结构中的沟通、人际交往、组织和计划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等能力不断彰显,此外,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情感性素养支撑的工匠精神也逐渐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核心代名词。[21]李伟和石伟平(2017)认为“由于技术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标准日趋丰富多元,人才结构在层次上不断高移,这就要求必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使之与人才结构的要求相适应”[22]。这类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认识强调“动态性、生成性、人文性和内驱力”,并且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内涵的立体化定义,即技术技能人才不是简单的内涵增加,而且也在向高层位移,这是社会发展需求,倒逼人才技术技能不断向着产业高端、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转移,因为社会提供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要求越来越多,且向高端方向发展。

三是从雇主视角研究技术技能人才,解析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结构。郝天聪(2008)认为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内涵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工作伦理,主要包括工作习惯、人际交往技能等;第二层类似于通用技能以及可迁移技能;第三层特殊职业技能以及高级素养技能23]。这种分析比较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的认识,是很多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

(三)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

从技术技能人才的政策路径和学术图谱来看,技术技能人才是按照人才分类养成的思路,随着时代发展对内涵做出了新的界定。第一,技术技能人才是从事具体产业,企业生产与管理实践的创造性解决工作场合实践问题的人才;第二,技术技能人才是需要跨界合作培养的,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与能力需求不断提高,学校、产业、企业和政府通力合作协同创新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呈现多中心同步驱动趋势,而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政府和企业的单项分割培养;第三,技术技能人才是实体经济和产业复兴的基础动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社会价值创造的新要求,弹性技术技能、管理操控人工智能设备进行生产和服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第四,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生产产品间接服务人类向着伦理性、人文性、情感性和自由性方向发展,即直接服务人的生活,重视体验、便捷和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而不仅仅是控制机器制造产品。第五,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气息,有某种程度上讲,对技术技能人才前面的形容词越多,能够与之匹配的群体在不断缩小,没有特殊才能的人就不属于技术技能人才范畴。

总之,技术技能人才是基于实践现场、面向实践现场,适合于应用型创新工作的特定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有独特的成长路径,要经历“实践劳动--理论学习--实践劳动”自动循环成长曲线,在人才的自身发展驱动力如个体价值观、志向、自律、自控和试错能力,外部环境驱动力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教育就业培训机会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些因素合力作用下实际工作中历练形成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各行各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乏的原因,既有个体发展动力不足,也有社会教育培训不足的原因。

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准。技术技能人才在政策中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学者的论述中是一种学术观点。技术技能人才有没有标准?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模式批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从目前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来讲,各行各业都已经在推动这种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且政府搭建平台、行业企业和学校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主要途径是以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两种模式,逐步探索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准。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准由两种标准叠加产生,第一种是通用的技术技能标准,适合某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技术技能标准,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所有场所都需要的标准;第二种是产业界各行各业的专用标准,这些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根据产业发展定期向社会推广,吸引人才进入该行业企业。

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

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和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关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很多,林崇德(2017)研究团队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4],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素养。

从专家的研究和日常生活人们对素质的理解,素质是人在社会公德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健康、有礼貌、尊重规则和积极向上稳定的社会人格,素质是个体或群体的社会画像,高素质是对人伦美的追求;高素质是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良好的品行习惯、职业习惯、文明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由小到大的素质养成过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重视修养胸怀天下关心民众的格局气蕴,这种对社会的责任与理想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在实践劳动中表现出强爱国情操、高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有知识文化和科学素养,尊重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在一定的行业领域能够从事应用型创新工作的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格健康稳定,愿意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有强大的自律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驱力,能够适应环境和各种问题,经历“实践劳动-理论学习-实践劳动”自动循环成长过程,重视学习和纠正错误,把握从实践和理论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在实践中被认可,做出了得到同行专家与各界人士认可的劳动成果,解决了某些困扰人类生活或工作的实际问题,创造了某些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且具备潜在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能力。

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操作性内涵

从以上分析能够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概念轮廓。如何着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呢?这就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操作性定义。首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整体性概念,对内涵做结构性分解是为了工作便利而非功能性分化,所有细化条目都不能偏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性、技术性、区域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征;其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他们的需求和体验出发安排课程与培训,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驱动力如个体价值观、志向、自律、自控和试错能力,努力营造学习技术技能的环境和氛围;再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伴随着行动的过程,是为促进反思性行动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学习者行动改善和现实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索性“做中学”活动;最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活动,学习者能做出成果,能解决问题,能自己说清楚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素质结构有完整内涵体系,至少包括职业伦理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人文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全球公民素质和反思行动素质。夏建国(2010)分析了三个国际教育协议:华盛顿协定(Washington Accord)、 悉 尼 协 定(Sydney Accord)、都柏林协定(Dublin Accord),发现它们在道德规范、交流、终身学习、法律规范方面的规定及要求是一致的。[25]这些素质内化成为学习者的行动原则是相当困难,但又非常关键的问题。学习者要自愿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学习职业伦理、国家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发展战略,学习与工作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反思性行动能力,遇到问题能够反思并改善自己的言行,采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个体缺乏自我反省行动导致的,将责任推给社会和他人,不愿意克服自身问题改善生存现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关键问题就是引发反思性行动,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文化中,务实的“用以致学”行动文化占主导地位,虽然个体素质结构未必完善,但人们都努力投身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人的群体素质整体会高于其他地区。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人文艺术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重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知识获取的客观性,通过听课、练习、封闭考试等对知识的记忆和文本应用。今后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更重视知识结构和呈现顺序的改变,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活力价值,课程和教材只是提供知识原材料,如何解决问题,用什么理论知识、技术知识解决问题,都根据学习者需要来定制,来应对未来社会的急速变化和各种不确定性。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能力结构包括方法能力、技术技能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诸如信息技术应用检索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发展深度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愿、意志和经营能力。技术技能包括工作岗位操作性技术技能、工程技术现场专业问题解决能力、技术应用改善改良创新意识能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开发能力。社会能力包括乐观豁达的态度和合作能力、组织协作沟通交流等团队维护能力、善意竞争与良性人文环境营造能力。对学习者能力结构分类是容易的,但是对学习者能力结构的完善与培养是困难的,学校教育的时间有限,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时间也在0.5-1.5 年之间,要培养如此多的技术技能是很难的,需要时间训练积累和良好品行习惯的养成,需要学习者的自律、自觉和很强的学习动机。所以,今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就是要将分项、分科与分类教学所获得的能力,转化为学习者在职业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分解,但是人生和事业是连续和一体化的,工作场所虽然有岗位职责边界,但是解决问题所应用的知识、技术、工具和方法是没有边界的,很多创新都是在不同的物品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新功能的组合与改造,产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新物品。

猜你喜欢

高素质内涵素质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