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2020-12-20林小兰
林小兰 蔺 宁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18)
一、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在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及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时代已悄然来临。2017 年,德勤机器人诞生,财务人工智能时代开启。2018年7月,在中国会计学会第十七届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上,刘勤教授发布了“2018,影响中国会计从业人员的十大信息技术”评选结果,分别是:财务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电子档案、在线审计、数据挖掘、数字签名、财务专家系统、移动互联网、身份认证[1]。这些信息技术正被不同的企业探索和尝试,在为企业和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会计行业的发展,对传统会计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相继推出了财务机器人,金蝶机器人也上线了[2]。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等。财务机器人是一种计算机编程软件,即RPA,它能够通过基于一定规则的指令,像人类一样完成高频重复、逻辑确定的工作。财务机器人以及云计算技术的使用使一些新兴的基于网络和人工智能的智慧财务公司(也称云会计服务商)出现。
机器人商用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模拟人完成一些重复性的任务,然后加入一定的计算能力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最后是具备更深入的学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3]。目前的财务机器人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公司已经在实践中向着第二个阶段摸索。对于完成基础性的重复程度高的日常财务操作业务,如记账、算账,报账、出纳业务等。传统会计工作人员正在或者已经部分被取代,此部分工作内容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下降速度最快。目前,在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时,条件成熟的企业已经利用OCR、SAP和Oracle等技术完成对原始凭证的扫描、数据的录入工作,但其准确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还需要人工校对。数据录入后,财务机器人可以按照已经设计好的程序对常见的业务进行记账处理,但由于原始凭证规范性不足可能会导致自动记账出错;或者有不常见的业务、或者有一些没有规律性因此未编制在程序中的业务无法进行自动记账,即机器不会对这类业务进行分析判断再进行记账处理。
另外,由于国内相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也会发生变动,这就需要改变财务机器人自动记账的程序,而这些工作需要人工帮助才能完成。因此随着信息化在会计行业应用的深入,普通会计人员的数量会减少,但不会完全消失,其工作内容、流程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会计岗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层次高一些的会计类工作,如财务主管、管理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等,则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这些岗位的素质能力等要求也所有提高。
从一些已有的研究数据来看,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已经普及,其应用程度由高到低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4]。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寻找代理记账公司的方式来降低财务成本,其本身对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多,而财务服务提供公司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云会计服务商以及一些大型企业等则是采用新的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成为在会计方面应用的探索者。
(二)人工智能发展对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能力要求方面的影响
在我国,各企事业单位主要的会计类人员包括出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岗位,其中财务会计尤其是核算会计所占比例最大,能够达到财务人员比重的85%以上。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等重复性工作,而这些恰恰是财务机器人所擅长的。条件允许时使用财务机器人既能节省成本又能够快速精准地完成,是最容易被替代的岗位。
目前财务机器人处在第一发展阶段,还有许多工作需要人的配合才能使财务机器人发挥其效果。比如原始数据的规范收集工作、非标准数据的录入工作、已录入数据的审核工作、非标准业务处理的判断工作、数据分析、财务决策或辅助决策工作。随着财务机器人的继续发展、智能化的增加,逐渐实现自动纠错功能等,这些由人来完成的工作又将减少一定的比例。当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将传统的财务工作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财务利益相关者也会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仅是记录、披露信息,还要进行事前、事中的预测、为管理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因此人工智能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岗位结构及工作内容,在人力资源数量减少的同时对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传统会计的要求,主要包括:
1.素质要求
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熟练使用电脑,熟悉互联网;对于智能化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有深入的了解;具有快速运用信息化手段或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整理和反馈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责任心。
2.能力要求
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知晓会计岗位的变化,能胜任前端数据采集、理解会计核算的自动处理、对呈现的异常数据做出应急反应、适应工作平台的云端化,善于运用微信、在线文档、qq 等社交软件与客户沟通,能接受多作业交叉工作等。也就是说,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需要胜任从数据收集、录入、凭证的填制、审核、到最终各类报表的生成、自动报税等阶段财务机器人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此外,能够适应由于信息技术变化导致的工作岗位内容所带来的变化。
对于一些管理岗位,需要会计人员更多地承担管理会计的职能,如有效地分析会计报表、对会计数据代表的结果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了解企业业务、辅助企业管理决策;具有风险防控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其中,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与以前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更侧重的是全面了解而不是去做具体的核算工作;其他的各类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基础,做的主要是沟通、协调、管理类工作,前提是既要懂财务又要懂业务,即需要的是有信息化技能的会计类复合型人才。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及内容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
传统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相关岗位,培养毕业生能在现代制造、商品流通、现代服务、金融服务等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会计核算、代理记账、纳税申报、税务代理、报表分析和财务审核等相关工作。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前可以定位在智能财税企业(云服务商)和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助理会计、运营会计以及“会计+”的岗位,如“会计+销售”“会计+培训”“会计+咨询”等。其中“助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把客户的销售发票、费用票、银行回单、成本票等进行分类汇总,上传到系统里,协助会计审核系统运行;“运营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独立承担若干客户的代账业务,通过智能财税系统审核和调整会计分录等;“会计+销售”主要是指完成为云服务商挖掘客户的任务,通过电脑、电话、QQ、微信等工具了解客户信息和需求,完成前期的咨询解答工作,向其推荐云服务商的各项服务;“会计+培训”主要是指为云服务商完成对新员工的培训或是对新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独挡一面,还包括对客户的培训;“会计+咨询”主要是指给客户打电话做签单回访以及所办业务需要交接的材料,回答客户的个性化财税问题;“会计+系统维护”,即具备一定财税知识,通晓财税智能系统的原理,能帮助客户进行常见故障的排除和操作演练等。
还可以定位在一般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会计助理、会计主管、财务主管等岗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审计、财税咨询等工作,但这些岗位的内涵与传统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是在会计智能化背景下的岗位。随着会计智能化的发展,这一定位也会再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向会计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方向发展,向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方向发展。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内容
在目前的会计行业不断人工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传统的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为单一目标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必须做出改变。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总原则是:顺应时代要求,打造业务与财务融合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综合会计能力、账务管理能力,能对业务活动引起的财务后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具有一线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
具体而言,在课程体系上有增有减,比如将原来根据会计岗位如出纳、成本核算、报税、报表分析和审计等划分而开设的会计课程进行重新梳理,按照业务财务融合的思路加以整合,减少单纯的核算课程门数,增加统计、数据挖掘、计算机信息系统、企业模拟经营等方面的课程。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从业务角度认识会计,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还原经济业务等能力,高职院校应更多地加强“真实业务进课堂”环节,增加学生的体验,吸引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人工智能背景下,财会类岗位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应对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业务处理(如商业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企业、物流行业的等),需要设置课程使学生体验如何处理不同业务类型,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目前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的会计原理、会计核算方法方面的课程
学生需要掌握关于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开设如下课程来满足: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业财融合的相关课程(如销售会计、采购会计、损益计算、税务会计等)。
(二)财务分析、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
学生要会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信息,所学课程应包括企业管理、统计基础、报表分析、企业模拟沙盘训练、财务管理及决策等课程。
(三)信息化能力、财务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
对于财务机器人不能胜任的工作,学生要能及时处理,所学课程应包括Excel 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ACCESS、计算机编程、会计中的大数据应用、云计算会计方法、财务共享的实现方式、AI技术与会计等课程。
(四)除会计能力以外,其他综合性或拓展性能力课程
综合性课程包括实训类课程,如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训、综合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拓展性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基础、电子商务概论、证券投资、现场陈述与汇报等。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教材的创新
首先在理念上要有新认识。教材不是一本书,而是以课程大纲作为主体框架的各类辅助材料,是一个立体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各类参考教材(资料)、课前或课后电子版资料、案例集、习题库、各类不同企业的真实业务、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取证资料等。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当下会计大环境创新编写恰当的教材(教学资源),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创新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化教学、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训教学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模式、课证赛融合模式等。在智能化信息化不断应用在会计领域的背景下,这些模式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但要与行业中的变化相结合,要保持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经常开展与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讲座。一些变化比较频繁又在书本上没有来得及修改的政策与规定,要及时通过讲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例如2018年15号财政部关于财务报表方面的修订,提到资产负债表中“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合并为新项目“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清理”并入“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并入“在建工程”等;2019年1月1日开始,所得税的计算办法发生的变化等要在第一时间教给学生。
(三)实习实训模式的创新
目前较多院校所采用的实习模式,主要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完成手工业务以及在ERP 系统中完成各类业务的模拟操作;在校外企业的实习,则是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接触智能化会计的机会不多。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财税服务模式使得将企业真实业务融入院校的会计实训得以实现,一些先进的教育科技公司(比如正保教育集团、税友教育集团等)率先尝试建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财务云共享中心,并将实体企业的业务打包进行教学化处理,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有序开展各类实训,使得会计专业的“引企入校”真正落地,学生足不出校即可参加企业核心业务的处理工作。学校应多和此类公司合作,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
目前的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专业的实习实训基本分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学校中建立“财务云共享中心”,适合学生人数比较多的情况。即所有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分步骤地完成各类实训任务,比如有票据扫描、票据录入、录入审核、账簿审核、网上报税等共享中心岗位体验。另外一种是在教育科技公司建立“财务云共享中心”,赋予其教育功能,适合会计专业学生较少的情况。由于学校直接引入财务云共享费用较高,因此,企业专门开辟面向院校学生实习的共享中心,学校可组织学生到这里开展各类实习实训。实务中,在会计教育发达的省份比如江苏、湖北等已经开设建立省级的“财务云共享中心”,面向所有省内高校的学生开放实习实训平台。这类模式值得高职院校借鉴。
(四)考核方式改革创新
对于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主要采用过程式考核,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同学校的课程,学分可以灵活互认,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扩展学习视野;在学分设置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如将学分与实践相结合等,学生在企业或实习中心完成一定的业务量(包括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就可以对应相应课程学分的认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