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20朱少云
朱少云
(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小儿腹痛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其病因包括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炎、肠寄生虫以及肠痉挛等。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这使得其诊断难度较大,近年来超声检查技术得到普及,高频探头的普及使得能够对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超声检查应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9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男37例、女23例,年龄2~12岁、平均(6.5±3.3)岁。所有患儿均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经血常规等排查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寄生虫以及肠痉挛等,经综合诊断确诊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均进行超声检查。
1.2 方法
设备为GE vivid3型多功能超声诊断仪,彩色探头频率为4~10 MHz,二维探头的频率为2~5 MHZz。检查前,所有患儿禁食水8 h,采取仰卧位,先对肾脏、脾脏、胆囊以及肝脏等进行常规检查,之后采用高频探头对腹肠间隙进行适当加压仔细扫查,对肠系膜根部、回盲部以及脐周进行重点检查。记录淋巴结长短轴比、形态、回升、大小以及位置等,CDFI显示淋巴结周围、内部血流[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超声检查结果与治疗后综合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2 结 果
60例患儿经超声检查确诊59例,误诊1例,准确率98.33%。
3 讨 论
当前多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病毒感染,远端回肠肠系膜淋巴引流丰富,升结肠淋巴结、回肠末端集中,因此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产生的毒素可达到盲部淋巴结。回盲瓣管壁造成肠内细菌分解代谢产物或毒素停留回盲部末端的时间被延长,吸收增加因此肠系膜淋巴结以回盲部为好发部位。
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儿童特有疾病,患儿多以间歇性不定位性的疼痛就诊,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表现,患儿年龄较小,而无法有效描述病情,因此根据临床症状难以进行鉴别诊断。以往进行淋巴结检查时,采用的方法包括免疫镜观察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CT以及造影等,但是患儿难以接受。超声检查具有多切面、连续性观察的特点,其可重复,无辐射,检查价格低廉,特别是高频探头、CDFI等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诊断本病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将其作为淋巴结的无创性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上看来,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出率较高,提示其应用价值较高。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超声征象包括:病灶完整、形态规则、边界清洗,成堆状、串珠状、散在椭圆形分布,淋巴结纵横比>2;周围皮质低回声,中心髓质高回升,皮髓界限清晰,无融合;淋巴结内部无液化征、无钙化征;CDFI显示淋巴结低回声区内血流信号丰富,血流增加[4]。总结本病与其它小儿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如下:(1)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先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后伴有发热,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增高,超声检查可见阑尾肿胀,阑尾周围可伴有肿大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先有上呼吸道感染,且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继而并发不定位性的腹痛,淋巴细胞相对高;(2)肠痉挛,肠痉挛多为一过性腹痛,超声检查可见肠蠕动加快,肠管积液,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正常;(3)淋巴瘤,全身或局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患儿多伴有脾脏肿大,超声检查下可见腹腔大血管周围有串珠样的肿大淋巴结,多呈现出融合样,纵横比<2,可能累积多器官;(4)淋巴结结核以青少年为主要发病群体,患者有消瘦低热史,超声检查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患者的包膜不完整,晚期结核可见强回声光团以及液化区,可伴有肠管粘连、腹水等;(5)肠套叠以低龄儿常见,患儿表现出血便、呕吐、阵发性哭闹,腹部扪及包块,超声检查不仅可见肿大淋巴结,还可见“套筒征”、“假肾征”、“靶环征”等。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准确率高,无创伤,可重复,其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