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对急性脊柱创伤的治疗作用研究
2020-12-20陈剑锐任龙韬
梁 炜,陈剑锐*,任龙韬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太原市中心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9)
急性脊柱创伤大多发生突然、病情复杂,由于伤处特殊且多合并复合伤与并发症,可能造成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1]。重建椎管内径、解除脊髓压迫是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原则,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器械要求低、术后康复效果好等优点,目前已在外伤性截瘫及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等治疗中应用效果较佳。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脊柱创伤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入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MRI等检查,均显示椎体压缩程度及椎管占位程度轻,神经损伤轻微。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3~55岁,平均(39.42±3.6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4例,压伤17例,其他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2~55岁,平均(39.48±3.6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压伤16例,其他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且一周内复查脊柱片提示骨折移位较入院有所好转,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伴有神经损伤的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并行脱水治疗,同时神经营养治疗,嘱患者绝对平卧硬板床4周,2周后可于伤椎下放置5~10 cm高的软垫并给予钙剂进行辅助治疗,3周后指导其于床上进行腰背肌锻炼,6~8周后可在腰围支具的保护下进行离床活动,支具保护12周。此外,指导患者每2周定期入院复查。观察组采用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麻醉后协助患者俯卧于脊柱手术支架上,沿伤椎棘突处纵向切开皮肤,紧贴棘突两侧剖离腰背筋膜,充分暴露双侧椎板及小关节,按照人字嵴法定位进钉点,并在C臂机透视下探测椎弓根四壁,按照顺序拧入椎弓根螺钉,并对椎弓根钉的方向和位置进行透视确认,实施减压处理恢复伤椎高度。检查脊柱复位满意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妥善放置引流管,术毕,缝合切口,术后2~3周佩戴腰部支具下地,6个月后实施腰部维持。两组均随访干预1年。
1.3 观察指标
(1)并发症:对比两组干预3个月后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便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脊髓功能: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价两组干预1年后脊髓功能,E级:肌肉功能及大小便功能恢复良好、存在正常的生理反射;D级: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良好肌肉功能,可借助外力行走;C级:损伤平面以下仅存在部分肌肉运动功能;B级:损伤平面以下仅遗留某些骶区感觉;A级: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
对照组出现3例压疮、2例坠积性肺炎、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便秘,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9/50);观察组出现1例压疮、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5;P=0.025)。
2.2 脊髓功能
观察组干预后D级6例,E级44例;对照组干预后D级15例,E级35例;观察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9;P=0.028)。
3 讨 论
由于脊柱的结构特殊,一旦出现损伤,其病情较为复杂且进展较快,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诱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保守治疗是临床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常见方式,针对无神经功能损伤及轻微神经损伤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存在早期无法活动,制动时间较长,增大并发症发生风险等缺点。
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脊髓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更好,提示切开减压椎弓内固定在急性脊柱创伤的治疗中效果确切,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采用人字嵴准确进针,减少术中创伤,避免术中大量出血,并保护椎体周围软组织,从而利于促进术后早期康复,减少因长期制动引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切开减压椎弓内固定能够减轻椎体周围的肌肉剥离与组织损伤情况,预防术后功能损伤与肌肉纤维化,从而利于减轻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具有并发症发生风险低的优势,利于改善脊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