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020-12-20李晓靖
李晓靖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会对人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幼教师资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随之而来的是学前教育专业蓬勃发展,专业学生数量增加。而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幼教机构在抱怨很难招聘到满意的人才,并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他们认为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不足,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最为欠缺,很难满足工作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无疑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内涵及意义
对于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涵义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劳动者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从事任何岗位的工作都应当具备的、决定一个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1],可适用于任何职业,能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变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我国实际需求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类: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创新革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统称为“八项核心能力”。相较于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更注重从业者的自我发展能力,从业者在生活、工作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灵活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满足自身不断进步的需求,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学前教育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结构出发,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教学内容以强化职业技能为主,以突出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2]
随着国际竞争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识。素质教育不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职生应该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拥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对社会和高职院校来说,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平台和抓手,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更高,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对学生而言,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掌握好职业核心能力,在变化多端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调整完善自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遭遇到的各种难题,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交流、协作。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与不足
(一)学校培养重专业技能轻职业核心能力
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依然偏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职业核心能力有所忽视。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依然将与专业技能训练有关的专业课摆在首位。虽然有些学校将一些人文素质、艺术赏析之类的课程列入必修课,但大多是应国家强制要求,为了应付评估而设,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这些课程并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甚至流于形式。所以,对一些与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关联不大的核心能力训练基本上还是以学生自我摸索为主,导致学生对这些能力也不放在心上,最终造成职业核心能力不完整,甚至缺失。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模块划分认识模糊,对学前教育专业各项能力模块的培养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模块的培养孤立化、零散化,未能有机地耦合在一起。所以不能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来整合相关课程和实习实训,专业课教学中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教学大纲大部分还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层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也不够明晰;难以把职业持续发展理念有效贯穿到课程中去,课堂活动上也缺少对学生有意识的引导。没有明确的目标做引导,使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互脱节。
(三)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前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校外实训的意愿不强。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不愿意接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顶岗实训。因为学生进园顶岗实训会扰乱幼儿园的教学进度计划,也会影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一些幼儿园担心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干扰,不愿意学生进园实训。而早教机构只可以偶尔接受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兼职”,很少接受成批学生的顶岗实训,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现场表现、教育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润收益以及社会口碑,而在校生这些方面没有经验,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所以,由于校企合作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校外实训很多只能采取观摩的形式,直至毕业前才能进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进行顶岗实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反复的过程,学到的知识要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转回学校学习,这才是一个正确的途径。但是囿于企业原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的历练,难以亲身体验到实际的工作状态,无法更好地提高工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校外实训中存在不足
笔者在任教过程中还发现,即使有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愿意接受学生去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第一,目的不明确。虽然在实训开始之前,教师会提出相应的任务和要求,但对此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在实训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与氛围中去。第二,专业储备不足。很多学生顶岗实训时很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观察什么、记录什么,这反映出学生缺乏专业储备,很难发现问题并想法去解决问题。第三,主动性不足。有些学生在实训时有问题不问、不敢问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问题;有些学生要么只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唯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记录教师是如何做的,而没能更进一步地探求能不能做得更好;要么是没有具体的指令,不知从何下手去做,只能茫然地看着、站着。这些不足使学前教育专业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校外实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没有从中明白自己应该掌握哪些能力、有什么欠缺和不足,更谈不上如何去弥补,如何去培养自己的相关能力。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策略
(一)多方合力,营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氛围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首先,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一方面加大对高职生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宣传,以各种相关的比赛来带动高职院校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工作。其次,学前教育机构在招聘和参与校企合作时,要明确提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的要求对高职院校、家长和学生有个航向标的作用,这也符合学前教育机构的长远利益。只有出于就业的需求,学校、家长和学生才会真正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和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要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在对学生的考评中加入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考核,鼓励教师探索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研究;家长们应该意识到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能再对之过于溺爱,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其独立意识、思考意识和动手能力;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主体——学生来说,必须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改变原来那种只求“一技之长”的想法,主动参与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去,利用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多方位地加强自身的核心能力提高。
(二)加强职业意识培养,增强职业认同感
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是提高教学目标认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喜欢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从心里认可幼儿教师岗位,才会去深入思考和认真琢磨应该提高哪些能力。学院在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技能竞赛、课程实践、综合实践等各种实践活动中,要加强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情况的了解,引导和督促学生有意识地去掌握幼儿教师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学院一方面可以利用真实或虚拟的幼儿园工作场景,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念,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努力工作的敬业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幼儿和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课程的建设,增强爱岗敬业、以幼儿为本、专业认同、为人师表和团队合作等职业认知,增强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3],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好准备。
(三)加大改革力度,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各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后,笔者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小班导师制、现代学徒制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在订单班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学习边操作,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前沿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小班导师制突出小班指导,缓解了教师的指导压力,避免了实践教学放羊式管理和教师指导流于形式,同时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基础合理设计适当的实训项目,进行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切实提升。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师傅以教师身份承担课程教学、指导创新训练等任务,对学生言传身教。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也引入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文化,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技术素养、管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以“职业人”的身份自主工作、独立学习,在解决工作难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进行课程改革,迎合学生发展需求
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流程,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调整,取舍整合,删除重复的内容;调整所开设的课程中理论和实操部分所占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学生在校期间观摩、见习的时间和次数。制定专业八大技能训练和考核方案,通过教师集中培训,学生骨干进行小组辅导、个人苦练的方式和给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现在很多幼儿机构都很重视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迎合市场发展和学生需求,重视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增强英语沟通能力,对学生口语、发音、听力等进行逐一训练、达标。
对具体课程的改革,可以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把重要的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个的项目来进行,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个特定项目来引导他们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来解决或模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综合职业核心能力也获得提高。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由学生唱“主角”,有利于对他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融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学院的教学方法就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教师在专业课的课时安排是按5∶3∶2的比例进行分配的。在一节课中,50%的教学时间老师会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集中教学,30%的时间会安排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主要是围绕每个小组选定的问题进行探讨,达成一致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做小组汇报,剩下20%的时间教师会向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教学录像。[4]
信息化教学通过多媒体将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应用于教学过程,可以运用雨课堂、MOOC、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等进行。其中,微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加值得推广。微课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把幼儿教师的教学过程等抽象的概念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把课程的重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视频,并配备相关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学习。微课的引入可以把枯燥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艺术化、趣味化的处理,将重点知识立体化,这种方式比单纯的口授更直观,比课堂演示增加了可复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重播、暂停、快进等操作,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满堂灌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锻炼各种能力。所以,应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亲身参与训练职业核心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创新一些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从教学情境上做文章,一部分人扮演幼儿,另一部人本色出演,定时角色互换。[5]常见的还有小组讨论、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还可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到简笔画课程当中,多种教学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绘画结合起来;将手账运用到简笔画当中,将简笔画与手账相结合,让学生在做手账中学会计划与反思,提高其计划与反思能力。在音乐课中将生活当中的各种声音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学会从万物之声中学会调节情绪等等方法和手段。
总之,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的行业和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劳动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一定要强调学、做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思维为方法、化激情为动力、化目标为行动”,促进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