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模式与建构

2020-12-20王中迪牛余凤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王中迪, 刘 歆, 牛余凤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1],胡锦涛同志曾在讲话中谈到“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2]。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概念。自此,“三全育人”被我们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持续地沿用至今。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启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指导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培育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有效推动“三全育人”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当下,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节节贯通的人才教育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价值导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科学内涵

“三全育人”主要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只有充分理解“三全育人”的丰富内涵,把握“三全育人”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掌握“三全育人”的基本运行规律,为顺利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三全育人”模式是高校以“育人”为核心,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构的一个以时间和空间为延伸的立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全员育人”顾名思义是指组织和调动起学校各职位教师、各层级管理干部及各岗位职工,为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在各自本职工作范围以内以特定形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全程育人”是从育人的持续时间来讲,强调把育人目标贯穿于在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大学生的成长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高校应该遵循学生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实施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强调育人多维空间的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推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进步。

“三全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协同合一的系统,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作为该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同时又有所区别、各自侧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以全员参与为前提,以全程育人为载体,以全方位育人为重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将育人工作分解到各环节,贯穿于各项活动的始终。“三全育人”又分别有所侧重。“全员育人”是从育人的主体界定,涵盖教学部门、后勤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多层次育人主体要素;“全程育人”从时间进行界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的延续;“全方位育人”从育人的空间界定,从各个方面协同发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现实意蕴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案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是一项关注青年发展的基础工程,更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发展的社会工程。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次出台重要文件、颁布相关政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安排与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因此,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高度上进行统筹规划,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潮流,打破过去传统单一、封闭的模式,建立开放、整合的体系。

“三全育人”模式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创新育人机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整合资源,满足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实现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创新举措,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打造优秀样板。

(二)有助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

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仍不尽如人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层面主要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创新,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理论与现实脱节,具体的措施和办法仅仅停留于提要求和喊口号的层面,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也未能达到满意的育人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有待创新,传统“重灌输、轻能力,重传递、轻思考”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普遍存在,消解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以生活为根基,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积极开发、利用蕴含正确价值引导功能的生活资源;以生活为载体,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活情景[5],它切切实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经常化、生活化和具体化,有效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并且,“三全育人”的显著特征就在于这一“全”字,它能够充分利用文化、管理、活动和大众传媒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亲和力。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愈演愈烈,国际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启了新阶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6],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外先进文化和大量优秀作品涌入国门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也随之渗透进来,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和延伸,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强烈的冲击,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不成熟、不稳定等问题,在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蛊惑,被他人利用,盲目接受和认同错误的思想倾向而最终误入歧途。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不仅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还从各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眼界,锻炼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根本意义上,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把祖国、未来与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顽强拼搏中实现人生目标,在努力奋斗中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具体路径

“三全育人”新理念自提出以来,许多高校聚焦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重维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创新模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

(一)全员育人: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力量

“全员育人”强调高校内部层面上的“全员性”,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者。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是主力军,高校管理层级是排头兵,高校后勤服务人员是桥头堡,三者相互辅助、优势互补,协力完成“育人”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当前需要不断对结构进行优化、提高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不断提高整体队伍素质,进而打造一支有能力、专业素养高的人才队伍”,这一指导意见的制定和提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业务水准,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思政课主渠道,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向广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身正为范”。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或课堂下,都应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凭借其自身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引学生向优秀的人看齐。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关心和关爱学生。教育不是一个硬性的行业,仅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是没有用的,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有情感的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关爱学生为先导,积极主动与学生建立联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权益,帮助他们解决思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既做良师又是益友。

学校管理部门虽然只是通过制定和监督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对学生产生间接影响,但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却是直接的,高校管理者的政治思想观念及其管理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管理队伍繁冗,包括学校校长、相关院系和所属学科教职工管理人员等。因此,要想更好地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应不断加强对他们的选拨、管理和培训。首先,严格管理人员的入职条件。在人才招聘时,应该对拟录用人员进行充分全面的审查,尽量聘用综合素质比较强的人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其次,“进一步优化管理岗位考核评价体系,把管理育人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其中,并实行严格的管理育人奖惩制和问责制,引导管理人员以优良的管理机制和积极的管理行为培育学生”[7],切实把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管理工作相融合。最后,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通过多渠道、多方法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强化各个管理部门的沟通与交流,提高高校管理育人的质量。

高校后勤部门不仅为师生提供学习、工作、生活的物质条件,而且还承担培养学生的光荣任务。“后勤系统可以整合后勤独特的育人资源,建立‘后勤学校’,搭建后勤育人的体系化、集中化和规范化专门载体,作为对教学、科研育人空间的有益补充。”[8]高校后勤人员在育人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转变传统的后勤服务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握好育人与服务的关系。从现有人员中选拔出一批思想政治素养高、业务创新能力强且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人担任学校后勤处重要岗位,为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学校的水、电、木工等都要有专业的设备维修管理技术人员,卫生保洁人员、门卫保安人员、校园绿化人员等工种人员要从社会上正规专业的物业公司中雇用,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校后勤部门逐步达到后勤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二)全程育人:建立全程引导衔接育人体系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高校必须依据大学生不同时期的身心特征,解决各年龄阶段面临的思想困惑,有层次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入学时期侧重心理上的正确引导。从高中进入大学,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意味着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在高中三年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是他们坚持学习和奋斗的动力源泉。然而,真正进入大学以后,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学习生活往往会使得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偏差,有的同学可能会因此产生失落、焦虑、迷茫的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在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主要应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的疏导。要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加军训,注意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强度先低后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集体训练中增进情感、增进友谊,提高遵守纪律的意识和加强集体合作的观念。邀请学院出色的教师、学长或学姐结合其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教学和求学经验,引导新入学同学对未来规划和发展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新生入学活动,例如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文体艺术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敞开心扉,结交更多的新朋友,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

在读时期侧重个人价值观的塑造。经过一年适应阶段,广大同学对学校环境、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日常人际交往都相对的熟悉,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但成长道路上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极易导致部分学生道德滑坡、价值迷失、人性冷漠、拜金主义等等。长期发展下去,学生的人格难以健全,缺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此时,应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进行积极引导,树立积极向上的“三观”。首先,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帮助学生筑起抵制错误倾向的精神防火墙,充分利用生活热点,将最新的、最贴近现实的理论补进教材,培养大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互动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其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到重要位置,综合运用理论、舆论、文化、实践、制度等多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的共同精神追求,进而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毕业时期侧重职前教育培训。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大学生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相对于入学时的懵懂,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面临毕业和就业也难免产生焦虑与不安,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工作成为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就业形势紧张复杂的背景下,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认清就业形势,组织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把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出问题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随机应变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往届成功就业的学长学姐举办经验交流会,搭建毕业生的就业沟通桥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就业资源,更新就业信息,组建就业指导微信群、QQ群,关心毕业生的情绪和情感特点,为大学生顺利毕业提供指导服务。

(三)全方位育人:构建形式多样的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应对校内育人资源加以整合,发挥全方位的合力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1.依托党团组织,优化组织育人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各类组织自建立以来,一直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它们长期承担着对师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能力拓展、文化熏陶等育人任务,形成了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优势。”[9]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加强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学、育人育才的责任义务,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院系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要相互学习,树立标杆,总结和反思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处,积累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由点到面,建设一批先进的的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与此同时,推进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协同联动,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发挥各类群团组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服务、引导和凝聚作用。

2.加强校园建设,促进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体现着高校学生的精气神,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一所学校的文化气质可能比知识更容易在学生身上打下烙印,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提高认知、培育情怀、弘扬正气。所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教的推动和育的培养两方面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抓好高校环境的硬件建设,从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入手:改造校园基础设施;加大与现代产业接轨的校内实验、实训投资力度;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扩大电子阅览室的容量;加强校园网络的大面积覆盖;优化公寓配套设施等,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还要突出发展精神文化,着力提升育人的“软环境”。如大力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能力;建设和谐的班风、进取踏实的学风与积极向上的校风,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满足感、充实感和幸福感,以优良的“三风”彰显学校的精神面貌。

3.利用网络媒介,推进网络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学校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培养政治信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高校教师可以运用微博、微信、QQ等媒体工具建构网络教学资源库,突破教材、教具和语言表达的限制,不受时空的影响,搭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介收集信息并参与讨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满足自身的需要,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然而,新时代许多问题因网而生,因网而聚,互联网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变量,这迫切要求我们重视网络思想的引导工作,不断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进而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索。“三全育人”是一个理论日益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不断推进的过程。高等学校还需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特点,丰富“三全育人”内容,拓展“三全育人”载体,创新“三全育人”方法,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