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中医角度认识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20-12-20窦晓鑫杨玉莹卜志超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舌质胸闷病机

窦晓鑫,杨玉莹,卜志超,孟静岩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不明原因引起的病毒性肺炎被发现,并在之后的1个月内,以武汉为中心,迅速传播至全国各地,被传染的患者均被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或肺部感染。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随着疫情的传播,国家已将该病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截至2月7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1774例(其中重症病例6 101例),累计治愈出院2 050例,累计死亡722例,现有疑似病例27 657例[1]。

张伯礼院士[2]在新华网的专题报告中提到:“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可以全疗程、全方位发挥作用,但我还是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上,可以用宣肺透邪、化浊解毒、平喘化痰、通腑泻热等治法缩短普通型患者的治疗过程,促进痊愈;可以用清心开窍、益气固脱、凉血养阴、增液行舟等治法提高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免疫力,保护脏器;可以用清除余邪、扶助正气等治法改善恢复期患者的症状,从根本上治愈。这充分肯定了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重症病率和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面中医药的优势。

1 从中医病名认识

《说文解字》中记载“疫,民皆疾也”,《素问·刺法论》提出了“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吴又可在《温疫论·原病》中也言“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明确指出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传染病,并将其称之为疫病。疫病是指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疫戾之邪、非时之邪等)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的一类急性外感传染病,其致病特点是有特异的治病因素、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等[3-4]。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具有发病迅速、传播很快、传染性极强、主症类似、季节性的特点[5],应属于中医的疫病范畴。

2 从中医病因认识

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上焦》中记载“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吴又可在《温疫论·原病》中也记载了“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明确指出“厉气、疠气”是疫病的病因。《素问·刺法论》言:“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天牝是指鼻子[5],就是说疫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6]的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应属于中医的厉气、疠气,就是此次疫情的病因。

3 从中医发病认识

3.1 体质因素 《素问·刺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中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明确指出人体正气虚弱是邪气入侵人体并导致发病的一个决定性因素[4]。现在的人们常因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睡眠时间少等因素导致机体内的正气不足,易感厉气,导致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3.2 环境因素 武汉的地理位置在江汉平原东部和长江中游,长江和汉江在城中交汇,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被誉为“千湖之城”[7-8]。加之2019年12月以来,武汉此时按二十四节气来说,应是寒冬之时,却反而为暖冬,阴雨天连绵近旬,不时之气留恋持续。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中指出:“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至而不至”,武汉的暖冬和阴雨的气候相互影响,这就为此次疫情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7]。

4 从中医病机认识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6]在临床上的表现有如下特点:1)潜伏期 1~14 d,一般为 3~7 d;2)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发热多为低热;3)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大便不爽、便秘等症状;4)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等;5)舌苔多偏于腻苔,符合中医“湿”黏腻、重浊的特点[9],湿邪常常兼寒、兼热。加上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反常的气候都易形成湿邪,因此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为主。从病位来看,在肺。肺为呼吸之门户,厉气从口鼻而入,必然先伤于肺[5]。《灵枢·经脉》中记载:“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说明肺有病必然传至胃肠,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常累及脾胃、大肠等脏腑。

厉气从口鼻侵入人体后,首先犯及肺卫,可见发热、咳嗽、胸闷等肺系症状,因肺与胃直接相通,肺与大肠相表里,常伴有乏力、腹泻、大便不爽等表现;若不及早祛除厉气,厉气郁闭以后化热,进入阳明,腑实不通,则会加重肺气郁闭;阳明腑实,厉气有所依附,湿热化毒,瘀闭肺络及心包,可见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腹胀便秘等症状,更甚者出现呼吸困难、神昏烦躁、汗出肢冷等内闭外脱之症;厉气已去,余邪未解,气阴两伤,肺脾气虚,可见气短、乏力、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等症状[6,10]。所以,湿郁于肺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总的病机。尽早正确及时除湿,通腑泄浊,是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10]。

5 从辨证论治和治则治法认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6]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综合征中医证治述要》[7]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述如下。

5.1 初期:寒湿郁肺

5.1.1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5.1.2 病机 疫戾之邪侵袭肺卫,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邪气外束,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发热;伤及肺阴,失于滋润则干咳、咽干;寒湿困于肺,耗伤肺气,则倦怠乏力;寒凝闭于肺,肺气不利则胸闷;寒湿困于脾,脾阳受困,运化失职则脘痞;脾失健运,影响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呕恶;水湿下渗则便溏;舌质淡或淡红乃病轻,苔白腻为湿浊内停之象;濡脉为湿困肺脾之征。

5.1.3 治则治法 化湿散寒、宣肺透邪。

5.1.4 代表方 藿朴夏苓汤加减。

5.1.5 推荐处方 苍术15 g,陈皮10 g,厚朴10 g,藿香 10 g,草果 6 g,生麻黄 6 g,羌活 10 g,生姜10 g,槟榔 10 g。

5.2 中期:疫毒闭肺

5.2.1 临床表现 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5.2.2 病机 疫戾之邪入阳明,里热炽盛,弥漫蒸腾全身,则身热不退;邪入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而往来寒热;肺气被束,失于宣降而上逆则咳嗽;寒入里化热,津气敷布失常则少痰或黄痰;胃肠气机不畅则腹胀便秘;肺气郁闭,肺气虚则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为阳明热盛之征。

5.2.3 治则治法 化浊宣肺、清热解毒。

5.2.4 代表方 解毒活血汤合升降散加减。

5.2.5 推荐处方 苦杏仁10 g,生石膏30 g,瓜蒌30 g,生大黄 6 g(后下),生、炙麻黄各 6 g,葶苈子10 g,桃仁 10 g,草果 6 g,槟榔 10 g,苍术 10 g。

5.2.6 推荐中成药 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

5.3 重症期:内闭外脱

5.3.1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黯,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5.3.2 病机 邪盛正虚,肺气虚弱,则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邪气内闭心包,机窍阻闭,心神失常则神昏;阳气脱,则汗出肢冷;舌质紫黯为毒邪内盛兼有瘀血;苔厚腻或燥为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脉浮大无根为阴竭阳脱之征。

5.3.3 治则治法 开闭固脱、解毒救逆。

5.3.4 代表方 苏合香丸加减。

5.3.5 推荐处方 人参15 g,黑顺片10 g(先煎),山茱萸15 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5.3.6 推荐中成药 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5.4 恢复期:肺脾气虚

5.4.1 临床表现 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5.4.2 病机 肺气虚则气短;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充达肢体肌肉,则倦怠乏力;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不运,胃气上逆则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湿热下注,阻碍气机,大肠传导失司,则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为湿浊内停之征。

5.4.3 治则治法 清解余邪、宣肺运脾扶正。

5.4.4 代表方 薛氏五叶芦根汤加减。

5.4.5 推荐处方 法半夏9 g,陈皮10 g,党参15 g,炙黄芪 30 g,茯苓 15 g,藿香 10 g,砂仁 6 g(后下)。

6 病案

笔者有幸看到1篇文章记录中医临床经典团队远程会诊武汉患者[11],现分享如下。

患者男性,58岁,主诉:发热10 d,胸闷气短5 d。刻下症:咳嗽,咯灰色痰,胸闷气促,头晕,乏力,纳眠差,二便调。查双肺呼吸音粗,CT示双肺呈毛玻璃样改变。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史。患者诉:咳喘,咯痰带血丝、血块,恶寒发热少汗,无头痛,口干口苦,大便成形,以前大便欠通畅。查体: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舌体变胖,舌质淡红有瘀点,苔白腻稍黄,脉滑数。体温38.6℃。辨证为湿郁化热,处方为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茵陈蒿汤、千金苇茎汤合方加味。

患者女性,65岁,主诉:发热、腹泻4 d。刻下症:乏力、气喘为主,伴胸背痛。双肺有湿罗音。CT示双肺渗出,呈毛玻璃样改变。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史。患者诉:不咳但喘,恶热,不恶寒,多汗,头颈为主,无头痛,身痛消失,口干口苦,心不烦,纳可,睡眠欠佳,现大便每日3~5次,呈小条状,小便不黄。查体:舌体稍胖大,舌质淡红,苔厚腻,黄白相间有裂痕。体温正常。辨证为余邪未尽、肺脾气虚,方用葛根芩连汤合三仁汤加太子参、麦门冬等。

7 预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的“治未病”对预防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张仲景提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未病时要培固正气,强壮体质,避其毒气。在流行期间,可以使用药物熏蒸法、滴喷法、服药法等来防止染病。李东垣在《脾胃论》序中提到“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乃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故首先要顾护脾胃[8],脾胃运化正常,人体正气得以充养,则不易染病。另外,未感染者可艾灸足三里、关元、涌泉等保健穴位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以防被感染。对于具有传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必须要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向有关防疫部门报告。

猜你喜欢

舌质胸闷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