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产程应用自由体位分娩的临床研究现状
2020-12-20英春
英春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天津 300100)
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指从子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的过程。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指出,在保障母儿安全的前提下 ,适时选用合理的舒适体位,对促进胎儿娩出,减少母婴并发症,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产程自由体位分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第二产程中自由体位分娩的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仍处在探索阶段。 2000 年以来,欧美对第二产程不同的分娩体位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1-5]。 在我国, 仰卧位分娩方式仍是目前第二产程应用最普遍的体位。 因为助产士对产妇进行仰卧位接产时,便于观察胎心及先露下降的情况、 便于行会阴切开术和实施阴道助产技术(如产钳术或胎头吸引术)。 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第二产程实施自由体位分娩的临床研究, 笔者就近几年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自由体位分娩在第二产程应用的概述
1996 年WHO 提出, 自由体位分娩使产妇更舒适,更符合生理体位,有利于自然分娩。 自由体位就是除外平卧位, 产妇在宫口开全后依然可以像在第一产程一样,在没有绝对需要卧床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分娩体位。 自由体位分娩这一概念首先由Engelmann[6]提出。其在研究中发现,原始社会中女性分娩时多倾向于采用感觉舒适的体位进行分娩,从而提出产妇使用自由体位进行分娩这一概念。 此后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娩体位,包括侧卧位、手膝俯卧位、站立位、坐位等。 之所以提倡自由体位,是因为自由体位接产与仰卧位接产相比, 有其特有的优点。 贺晶等[7]的报道指出,自由体位可以增大子宫脊柱(骨盆)的倾斜角—骨盆驱动角,有利于胎儿入盆下降;可以增大骨盆径线,纠正异常胎位,促进顺产;增加产妇的舒适度,可以预防胎儿宫内窘迫;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加强宫缩;尊重产妇的意愿可以帮助产妇减轻阵痛感。 沈娟华等[8]研究显示,采用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自然分娩率显著提高,剖宫产率下降;且第二产程应用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妇下肢麻木/疼痛发生率均低于采用传统分娩方式的产妇。 陈丽华[9]的研究显示,采用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情况显著低于应用传统体位分娩的产妇。
2 自由体位在第二产程的临床应用现状
2.1 屈腿半卧位分娩 是目前普遍应用的自由体位之一。 屈腿半卧位指产妇进入产房后,将床头抬高约45°,产妇用双手抱大腿腘窝或膝盖,宫缩时配合用力。 黄海燕、陈美芳[10-11]研究结果显示,屈腿半卧位体位可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减少产妇平卧位的不适感。屈腿半卧位组的产妇产后出血率、尿潴留发生率、会阴侧切率、 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仰卧位分娩的产妇。 另外,屈腿半卧位体位也有利于助产士更好地保护会阴。 但是,该体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妇对于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的压迫, 减少胎盘的血供,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2 屈腿侧卧位分娩 进行屈腿侧卧位分娩时,产妇侧卧于产床上,臀部和膝盖放松,产妇可以自己抱住上侧大腿, 也可将上侧腿放在脚架上。 Paternotte J等[12]研究中指出,侧卧位分娩能够降低会阴侧切率,便于胎心的观察,降低新生儿产后窒息的概率。 何远敏等[13]研究显示,第二产程采用侧卧位分娩的产妇,发生宫颈裂伤、会阴水肿的概率和产后2 h 出血量远远小于采用传统仰卧位分娩的产妇; 且采用侧卧位分娩的产妇会阴Ⅱ度裂伤的发生率远低于传统分娩体位的产妇。侧卧位分娩体位降低了子宫对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的压迫,降低了胎儿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概率,使产妇不易发生仰卧位低血压[12]。
2.3 手膝位分娩 手膝位又称四肢着床位或趴位。 即产妇双膝着床,身体向前倾屈,双手掌或双拳支撑自己,使胎儿重心前移,从而增加胎头对宫颈的压迫,加快胎头下降的速度[14]。 有[15]研究应用MR 技术测量女性骨盆,发现手膝支持俯卧位时,骨盆出口径线和坐骨棘径线长于仰卧位, 由此推测产妇在采用手膝支持俯卧位分娩时,骨盆出口增宽,有利于胎儿下降和内旋转。 目前,国内关于第二产程应用该分娩体位的临床报道较少, 但国外一些医院手膝位作为一种常见的分娩体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刘婧岩等[16]的研究中指出, 手膝位使得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空间增大,从而减轻了宫缩时产妇腰骶部的疼痛感,增加了产妇的舒适度,并且方便助产士进行阴道检查,同时有利于胎儿由枕后位向枕前位旋转[17];但是,长时间手膝位会使产妇上臂酸痛,因此,产妇可借助枕头、椅子进行适当的休息。 已经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不建议采用此体位, 以避免麻醉药物作用可能引起的摔倒的风险[18]。手膝位在第二产程的应用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是不便于助产士对于会阴的保护,因此,在国内对该体位进行临床应用时, 产科医生和助产士要对产妇进行相对准确的全面评估, 对产妇有充分的风险告知,确保产程中的母婴安全。
2.4 坐位分娩 助产士或产科医生指导产妇在产床或者特制产凳上取坐位, 调整体位使产妇感觉舒适并完成分娩[13]。有研究报道[19-20],坐位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采用平卧位分娩产妇, 胎先露下降更快,顺产率高, 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发生率较低。 臧瑜等[21]研究结果显示,第二产程中应用坐位分娩的临床优势包括减轻子宫负荷, 加强了母体肺部气体的交换功能, 减少了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和产妇产时出血的发生率,对促进母婴健康、改善分娩结局有积极意义。但坐式分娩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坐位在宫缩间歇也会增加宫腔内的压力, 容易导致宫颈和外阴水肿,同时,坐位分娩时胎头对会阴的压力增大,容易使会阴发生较为严重的撕裂伤,对助产士的要求较高。 因此,坐位分娩体位在临床的应用及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实践。
2.5 蹲位分娩 蹲位分娩指产妇双脚平放在地板或分娩床上, 在助产士或者栏杆等协助下维持身体平衡,完成分娩。研究显示[22],蹲位与产妇平时排便体位一致,可以使产妇更好的应用腹压协助分娩,加快胎先露下降,缩短产程时间;同时,蹲位分娩可减轻胎儿对产妇腹主动脉的压迫,增加下腔静脉回流,改善子宫-胎盘血供情况,从而降低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23]。 李英[24]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蹲位分娩体位相较于传统仰卧位分娩体位, 可以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时间,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然而,蹲位分娩加重了分娩时会阴的负担,故对会阴损伤较大。 Shorten 等[25]研究发现,在所有分娩体位中,采用蹲位分娩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会阴撕裂伤发生率最高。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运用何种方法来进行助产士的接生操作,正确保护会阴。
2.6 站立位分娩 站立位是指产妇站在床边,双手扶住护栏,双腿张开,第一产程宫缩时可以左右晃动臀部。谭秀娥[26]研究发现,第二产程选择站立位分娩,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重力作用, 加大胎头对宫颈的压迫力度,加快胎头下降速度,从而缩短第二产程。 产妇根据自身意愿选择站立位时,能够更加放松,胎头的压迫能够使盆底肌肉得到更好的拉伸, 有利于减少会阴侧切率。 站立位分娩的新生儿经过产道的挤压,呼吸道内的羊水能够被更好的挤出, 降低了新生儿湿肺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概率。 站立位对于接产的助产士来说,不利于观察胎头拨露情况,也不利于会阴的保护。 因此,临床应用较其他分娩体位少,应用前需慎重评估患者及胎儿的情况。
3 小结
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第二产程分娩体位,是近几年国内助产技术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 产妇在待产过程中, 助产士必须要考虑产妇的舒适性和被尊重的态度, 接产时不仅要考虑到产妇是否感觉舒适,还要考虑接产过程中是否便于观察,以及保护会阴等。 自由体位避免了仰卧位分娩时的缺点,有助于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但每一种体位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有待于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通过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