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疗效分析
2020-12-20高丽萍
高丽萍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促以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多发生于老年人群[1]。有关数据结果显示,该类疾病的发生几率逐年增高,主要是由于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加快以及饮食不规律所致,一旦发生将会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需要将抢救可逆缺血组织作为治疗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再灌注的最佳时间则为发病2h之内,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送至医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因此,对于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处理十分重要[2],研究方法和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研究时间在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之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共126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优化组,各组63例患者。优化组男性33例,女性30例,年龄为40到72岁,平均年龄(55.24±1.36)岁;常规组男性31例,女性32例,年龄为40到74岁,平均年龄(55.84±1.62)岁。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家属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全身免疫性疾病;②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③合并感染。两组存在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急诊护理,首先,调整患者姿势,确保仰卧体位,并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常规处理。
优化组行优化急诊护理,首先,建立急诊护理流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建立急救流程,并且确保有关急救设备的正常运行,做好抢救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建立护理流程表,严格记录急诊直到治疗的各个流程;其次,做好院前工作。急救小组需要接受电话的白天2分钟晚上3分钟内发车,并保持与患者家属的联系,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处理,例如:安抚患者情绪、仰卧体位等,到达现场后,立刻对于患者进行抢救,包括:输液以及吸氧等,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最后,做好患者的转运工作。完成院前处理后,护理人员需要确保将患者安全转移到医院的急诊室进行治疗,在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确保转运的平稳和迅速,并且在转运的过程中,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进行心肺复苏等吸氧治疗,避免误吸,观察患者的面目神态和体征变化,并在转运过程中联系医院,准备抢救室和手术室。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中的数据均需要利用SPSS21.0软件包予以核验,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用“%”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为x2,检验水准为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
优化组抢救所需时间(3 0.0 2±2.0 8)m i n,常规组(54.46±3.28)min,t值=49.946,P值=0.000。优化组住院时间(11.25±1.18)d,常规组(13.53±1.47)d,t值=9.600,P值=0.000。优化组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
2.2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
急诊组的抢救成功率6 0 例(9 5.2 4%)与常规组5 4 例(85.71%)相比相对更高,卡方值=3.316,P值=0.069,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可达10%左右,急救作为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时期,将会直接决定了抢救成功率以及预后恢复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提供有效而又及时的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为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宝贵的时间,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3]。传统的护理流程虽然符合临床规定,并且极大程度为患者提供护理指导,但是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并未做到明确分工,在开展急救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影响抢救进程,影响抢救结果。因此,对于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十分重要[4]。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优化组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急诊组的抢救成功率60例(95.24%)与常规组54例(85.71%)相比相对更高,P<0.05。因此,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不仅可以更好的协调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秩序,同时,还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与此同时,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还能够更好的结合患者的发病情况给予更加针对性的抢救和护理,使得急诊工作能够更好更快的进行并完成,进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抢救效果。
综上所述,与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相比,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够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和住院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