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稻田培育鱼种
2020-12-20杨春艳
○杨春艳 常 泰
稻田培育鱼种具有投资省、见效快、技术易掌握、风险小等优点,是生态循环农业的较佳模式。稻田中的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蛳等底栖动物,水中的浮游动、植物和蠕虫、昆虫、水草、浮萍、草籽等生物饵料供鱼种摄食,鱼的粪便、残饵等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通过稻田养殖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现将稻田培育鱼种综合种养方法总结如下,供广大农户参考。
一、稻田选择与设施
1.稻田基础条件。要求水源无污染,水量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力强,不受干旱和洪涝影响;附近无高大树木和建筑物、满足通风和光照。育鱼种稻田最好集中连片,通电、通路、通讯便捷,有利于产品销售、树创品牌和形成产业化。
2.开挖鱼坑、鱼沟。在田块向阳的一端开挖鱼坑(鱼窝、鱼溜),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6%以上,深1~1.2m;离田埂5m左右开挖宽0.5m、深0.8m的鱼沟,最好在田块另三面开成环沟,鱼沟与鱼坑相通,作为稻田施肥、用药、晒田和鱼种活动、避暑、投饵等场所。
3.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坑挖出的土用于加高加宽田埂,施工时要求压紧夯实,确保不渗、不漏。同时要安排好机耕道,便于农机下田作业。
4.注排水与防逃设施。稻田注排水口分别设在田埂的对角,进水口在水源上游、出水口在下游。注排水口设置高出田埂30cm的双层栏栅,可用不锈钢网、聚乙烯网片、竹片等材料制作,便于拦截草渣、杂物和防止鱼种逃逸,同时建好平水缺,防止大水漫埂逃鱼。
5.其它配套。配备必要的抽水机泵、增氧机械、在线监控等设施,同时配套小船、看管用房、仓库、生产用具等生产生活用品。
二、准备工作与苗种放养
1.沟坑消毒与进水。稻田放苗种前7~10天,每亩鱼沟和鱼坑用生石灰100kg加水制成石灰浆趁热泼洒,以杀灭各种敌害生物和病原体。稻田进水泵口套上用60~80目筛绢制作的网袋过滤,以防野杂鱼虾等敌害生物进入。
2.放养时间与品种。稻田培育鱼种一般在秧苗栽插返青后进行,品种应与当地成鱼主养品种相吻合,便于日后鱼种销售。一般以草鱼为主,亩放夏花鱼种1000~1500 尾,搭配占总量 300~500尾的鲢、鳙、鲤、鲫鱼夏花。
3.鱼种消毒。所放夏花鱼种在木桶、船舱或网箱中用1~2mg/L漂白粉、或0.2~0.5mg/L敌百虫、或3%~5%食盐药浴10~30分钟。
三、水稻的种管
1.水稻品种。选用茎秆坚韧、不易倒伏、抗病、耐肥力强、高产且稻米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
2.秧苗栽插。可用机械插秧,秧苗栽插前2~3天普施一次高效农药。采用宽行稀植、浅水移栽的方法,适当增加鱼沟两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每亩稻田净面积栽植1.8万~2万穴为宜。
3.水稻管理。基肥以长效饼肥、追肥以尿素为主,基肥施足,全期追肥1~2次。晒田采取短时间降水轻搁,水位降至田面露出水面即可。稻田杂草大都被鱼摄食,但稗草等需人工拔除。病虫防治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喷雾,用药后及时换新水。
四、鱼种饲养管理
1.水位调控。早期保持水深6~10cm的浅水位,高温期逐渐加深水位,保持15~20cm为宜。通过定期加水、换水保持一定的水流,既保证水稻生长适宜的水深,又兼顾鱼类对溶氧和摄食、生长的需求。定期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经常检查进出水口围栏设施,尤其是下大雨时更要做好防逃工作。
2.饵料投喂。前期以稻田中的天然饵料为主,6~7月份鱼类生长旺季时,正常投喂人工饵料。饲料品种以专用配合饵料为主,也可利用来源方便、价廉的豆饼、菜粕、豆渣和麦麸等。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按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要求投喂,一般上、下午在鱼沟、鱼坑固定的食台上各投喂1次。
3.日常管理。经常巡察养鱼稻田水色、水位和鱼群活动情况,勤捞除残渣剩饵和腐败物质。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可用漂白粉、生石灰、敌百虫等药物按说明书剂量全田泼洒,以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和鱼体寄生虫。
4.鱼种捕捞。稻田培育鱼种,可在水稻成熟收割后进行,也可利用冬闲稻田继续饲养,在翌年水稻种植前捕捞。捕捞前要联系好鱼种销售渠道,准备好拉网、网箱、木桶、计量工具等。捕前疏通鱼沟,然后排干沟水将鱼种集中在鱼坑中拉网捕捞。
(通联:224056,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电话:1300448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