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探析

2020-12-20位雪燕

关键词:林田湖自然界绿水青山

位雪燕

(河南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环境生态保护大会上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尤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深刻阐述。每个人都是自然界中的有机生命体,我们在与自然界同呼吸、共命运的同时,也肩负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重任。为了人们每天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为了人们幸福健康的生活,需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而生存环境的营造需要科学的理念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只是进行了某一个方面的探讨,本文从全面系统的视角深入解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为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先在性,认识到自然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恩格斯也强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1]。恩格斯指出:“人也是由分化而产生的。不仅从个体方面来说是如此——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而且从历史方面来说也是如此。”[2]421习近平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人因其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是,人类在担当起社会人身份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自然界才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560。自然界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免费向人类提供着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其中包括诸如水、空气、土壤等基础性的物质资料,而人类的衣食住行也是在这片神秘而又不失温暖的大地上完成的。

(1)敬畏自然,就是人类对自然要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意、报恩之情。自然界的奥秘是如此之多,而人类对自然的已知是如此之少。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自然以其丰硕的果实孕育着亿万的人类以及数不清的物种。即使是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化阶段,猿人通过直立行走解放出双手,从事着劳动工具的创造,他们依然如同自然界中的沧海一粟,存在于茫茫宇宙之间,需要从自然中索取并消耗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能量。起初,人类因信奉自然的“神奇力量”而时刻怀揣敬畏之心,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受到来自自然的各种“神灵诅咒”。但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深入开展,随着各种劳动工具的发明应用,人类不再作为自然界的奴仆而存在,相反,他们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画卷之中,似乎成为了自然的主宰者。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智慧的火种,延续着文明的进程。自然界在人类的雕琢下,的确变得美不胜收,在拂去一层层神秘面纱的同时,自然界将其美妙的身姿徐徐呈现在世人面前。但这种美却不是永恒的,因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随着利益的驱使,人的物欲极端膨胀,正所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很多时候,我们已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事实:我们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源于自然的恩赐。今天很多人在对自然界盲目作为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身份,我们生于自然,吸取自然的各种营养,在自然界提供的充足空间下茁壮成长,但最终还要回归于自然。我们是自然界中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一粒尘土。自然是如此之博大,而人类是如此之渺小。人类要在自身生存、延续、发展中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2)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界的存在和自身发展规律,不把人类当成自然界的主人,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是平等的,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4]这为认识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内在组成部分。恩格斯也强调,人是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尊重自然,就要把自然放置在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来看待。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演化产生的母体,人类是自然造化的产物,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不能把人类放置于自然的的优先地位,不能把自然作为人类的附庸,不能把自然当作人类“予杀予夺”的对象,更不能把人类当成自然的主人,人类是自然的守护者,而非主宰者。要把自然的存在作为既定的前提与人类生存的界限,要在自然内在有机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尊重自然还要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人类史与自然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人类活动具有内在主动性,人类是改造自然,而动物是适应自然;人类活动是自主的活动,动物是被动的适应自然的活动;人类不仅能够用动物的尺度来认识与改造自然,而且能够用一切尺度来认识与改造自然。人类的超越性与自主性,决定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广度与深度是无与伦比的。但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不是任意妄为、肆无忌惮的,人类的活动是要受到自然内在规律的制约。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及其后果会因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受到所谓“自然的报复”,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人类的生产生活内在地受制于自然的存在及其内在规律,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3)顺应自然,就是要以自然内在的生成演变发展为依据,在顺应自然内在演变成长过程的基础上,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活动。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要使人类自身的活动符合自然界的内在规律,要坚决拒绝因为人类的无节制的欲望而违背自然界的内在生成规律的不理性行为。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5]491“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人类在利用与改造自然时,要取之以度,取之以时,取之以限。顺应自然就是不要逆自然的生态系统而动,不要逆自然的内在生长规律而为,不要逆自然的承载能力而干。要以自然的生成演变发展为基础,开展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利用改造的界限与速度,不能超越自然生成演变发展的能力,要以自然的自我循环、自我净化、自我生成、自我恢复为界限。顺应自然,要遵循自然内在的生态系统。自然界是一个万物一体、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休戚与共、生死存亡的命运共同体。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也是最基础的人类活动,人类的繁衍生存与发展都要以此为基础。人类要持续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就要注意顺应自然的内在系统顺应而为、顺势而做,坚持“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理念进行人类的活动。

(4)保护自然,就是人类在向自然索取之时,要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要用心呵护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要给自然界留下充足的恢复时间与空间。习近平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6],抓好自然保护工作。保护自然就是要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和谐共生。人类不能只重视自然的开发利用而忽视自然的生态承载能力,只重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忽略自然的生态系统,只重视人类自身的进步而忽略自然的生长发展。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而非对对立的,是和谐共生的而非你死我活的,是休戚与共而非漠不相关的。人类要用心呵护自然、守护自然、保护自然,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根本上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人类如果过分看重自己的地位,就会将自然推向无底的深渊。自然界在不施粉黛的装扮下,在无情风雨的吹打中,在人类肆意的践踏下,她的容颜变得苍老,她的身姿变得萎缩,她的光环变得暗淡。在古巴比伦因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而最终导致沃土流失的同时,仅留下了赤裸的岩石;而今天人类因不合理的活动而导致的臭氧层变化、水土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灾害正在蔓延,侵蚀着人们幸福的生活。面对这些灾害,我们是否需要反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是否做错了什么?弥补这些错误,我们需要怎么做?答案就是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是坚持必然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即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尊重、顺应、把握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改变那些不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实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从而在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自然的生态美景永驻你我之间。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此,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马克思提出“人靠自然界生活”[7]161,人在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中得以生存与繁衍。自然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自然界以其独特的生态体系馈赠人类。人的生命是有活力的物质体系,人与自然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习近平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阐明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而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发展应建立在生态良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与相互支撑的“双赢”基础之上。“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当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矛盾冲突,出现相互龃龉、相互抵牾的局面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要把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放在优先位置,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牺牲优美的生态环境。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时,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因为自然资源本身就是生产力的基本组成部分,自然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空间,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优美生态环境不仅不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矛盾,而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优美生态环境可以转化绿色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无污染”的“GDP”。优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必然发生矛盾,当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当之时,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能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虽然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唯经济论,因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因素,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看待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坚持以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一对辩证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彼此联系密切。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它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提供了诸如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科学合理地对待生态环境,生产力才能显示出它最大最高效的经济社会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为正确处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向,即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更加看重社会效益,更加突出生态效益的长远利益发展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它在科学阐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实践之路指明了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转变发展思路,在注重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同时,更多的发挥其创造性,寻找适合发展的新路径,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实践证明,任何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的活动来换取经济增长的行为,其代价都是惨痛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而要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让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就应该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的增长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具有先在性、决定性,而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和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承认社会存在的先在性,就要承认地理环境的先在性,承认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对我们进行报复。”[2]559-560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需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民生之痛、民生之忧、民生之患。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关系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所谓“民唯邦本,本固邦宁”“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百姓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一国稳固的根基,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民众的呼声,必须关心他们的需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9]。显然,这里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包括对生态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不仅看到经济与生态的关系,还看到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并首次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民生的“福祉”提出,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理念。改善民生、服务群众、造福人民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和执政方向。

在工业文明巨轮前进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重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给人们以警醒,诉说着因各种肆意妄为的人类活动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恶化问题,人类在自食恶果的同时,也见证了自然母亲冷酷无情的一面,最令人痛心的是,个别文明形态也因此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制约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环境问题已经被摆在了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在全球面临高发频发环境问题的同时,由此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已经迫在眉睫。为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坚持在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贯彻好、落实好、发展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把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10]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就要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尤其要关注社会广泛热议、群众强烈反映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努力创造出更多优质环保的生态产品,从而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6月16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净土保卫战。

习近平不仅明确生态文明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关系,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还强调了它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美丽”和“永续”代表的是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呈现在人民面前的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体,而是一幅普遍联系的图景。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5]395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的生活圈,也是一个有机联系、不断运动的生命共同体。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山水林田湖草”的关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渔场、森林、草原和耕地——构成了全球经济系统的生物资源基础。这四种生态系统除了供给我们全球生物的全部食物外,还为工业提供了除矿物和石油衍生合成物之外的几乎所有原料。要处理好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山水林田湖草”的关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综合考虑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等各种要素,要改变过去治山的只管治山、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演进告诉我们,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是先于人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人类是在自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演化产生的,人类依赖于自然,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的思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深入推进山水林天湖草的保护与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要观点。生态是一个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自然系统与有机生命共同体,是纷繁复杂的多种自然要素共生共存、循环往复的有机系统。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长离不开水的滋养。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保土先保水,治土先治山。山水林田湖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生态体系。我国水源的涵养大部分靠高原山区丘陵,假如,山削平了,树砍光了,水源也就被破坏了,田也就没有水了,人也就没有生存根基了。在党的领导下,50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经过几代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使“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林海绿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是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后更为全面的生态共同体思想。草原作为水源的主要涵养区,它的总面积将近60亿亩,覆盖了我国国土近41.7%的面积,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这一个生命共同体中,既充分肯定了草原生态的重要地位,又彰显了加大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山水林田湖草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这个道理,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认识到了。《管子》中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事实上,我们现在一些人与自然和谐、风景如画的美丽城市要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规划建设。

人与自然是生息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山水林田湖草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必须将其系统合理的联系在一起,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坚持全面、联系、系统的观点加大彼此相连的有机体的转换,决不能顾此失彼。恩格斯指出:“自然界同样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天体和在适宜条件下生存在天体上的有机物种都是有生有灭的。”[5]400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10]我们决不能因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因短浅的眼光而无视了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五、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着重考虑当前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501由于人是从属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是在工业文明进程中不断发展的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得日益忙碌,远离了青山绿水。尤其随着城市化如火如荼的展开、社会的快速流动,人们与乡村渐行渐远。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而乡村是农耕文明最集中的反映,农耕文明则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乡愁是人们对乡村生活样式的记忆与依恋,是思乡情感的表达,更是乡土文化的深沉积淀,或刻骨铭心,或历久弥新,或低徊婉转,或慷慨激昂。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伟大的农耕文明,在山水之间留下的是一代代人的记忆,是对最纯真生活的怀念。而在纵向交错的历史感、横向交错的地域感,以及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中,这种乡愁在城镇化的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是对过去优美环境的怀念,是对淳朴乡风的怀念,是对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的怀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种山水,这种山水是金钱难以买不到的,它就像家乡的山水,已经灌输在血液里,融化在亲情中。

随着社会的转型,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栋栋现代建筑鳞次栉比。在千篇一律的风格背后,正在消退甚至瓦解的是农耕文明所架构起来的乡土文化。乡村,是一个充斥着浓厚乡土气息、蕴含着厚重历史文明的地方,它如被尘封在地下的美酒,散发着醇正的香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开启。它的美在于有看得见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虽然不时尚也不那么繁华,但却鲜有都市的喧哗和夜晚的华灯,也没有那么多的利欲熏心。它展示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韵味,是夕阳下每个游子对家的魂牵梦萦,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生活样态。

农业文明虽然没有工业文明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它却主张对待自然要休养生息,也只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利益成了社会追逐的方向,与之而来的是生态的破坏,疾病的困扰,无穷尽的纷扰。在受到历史责难的同时,重新寻找昔日农耕文明追求的生活态度,打破记忆的枷锁尤为重要。让那些在时光印记里穿梭、在社会发展中沉浮的美好事物重新散发出光彩,就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要让城市融入到自然之中,就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追求。记得住乡愁,就是要在记忆中永远地留住乡村最淳朴、最美好的东西。青山绿水是自然界的外衣,需要人们的悉心呵护、精心保护、耐心庇护,才能把记忆中的山青水秀、诗意人生的画面重现在眼前,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绿水青山。所以当下一定要加强对村庄原始风貌的保留,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从而让乡村更美,让自然更美,让生活更美。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是每一个都市人的居住梦想。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410为此必须在坚持尊重自然、传承历史中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美丽家园。推动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自然的美为出发点,以生态修复为手段,在融入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同时让城市再现出绿水青山。而对于城市的交通、能源、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则要遵循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六、结 语

恩格斯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5]492这是恩格斯从人的自由的维度深刻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与深层逻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以此为深刻理论基础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新的时代条件、新的社会实践、新的历史积淀基础上提出的系统全面辩证的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导向;“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方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落脚点。以上这些理念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封闭的、静止的,而是联系的、全面的、开放的、发展的有机辩证统一体,集中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反思、理论与现实、批判与建构、理想与超越的辩证统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是理念之母,实践是理念之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源于时代的现实需要,植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实践,也会发挥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从而为美丽中国建设不断积淀力量。

猜你喜欢

林田湖自然界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绿水青山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自然界的一秒钟
绿水青山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生机制
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