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治疗对重症监护病房非神经损伤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0-12-19黄艳冰

吉林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监护肌力病房

黄艳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建 泉州 362000)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所收治的患者存在病情危重的特点,需要各种监护和生命支持设备,能够对患者进行集中的治疗和护理,可促进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但患者的卧床休息时间长,加上机械辅助通气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谵妄、压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等多种并发症,进而加重病情以及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2]。临床上对于ICU患者是否能够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存在争议,本文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在该病患者中的作用,以促进临床康复效果的提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5月~2019年4月接收的76例非神经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Ⅰ~Ⅲ级,且无意识障碍、无认知功能;②生命体征稳定且入ICU前两周的Barthel指数评分超过70分;③知情并同意配合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存在肢体残疾、缺失导致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患者;②不稳定性骨折或骨折未复位固定的患者;③因恶性肿瘤晚期等不可逆疾病预测生存期<6个月的患者;④入ICU前存在神经肌肉病变并需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⑤康复治疗中因不能耐受或病情恶化而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对照组36例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4岁,平均值(62.55±4.27)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为(16.85±7.19)分。观察组36例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7~76岁,平均值(62.64±4.31)岁。APACHE-Ⅱ评分为(16.94±7.23)分。两组之间对比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患者加强心电监护,绝对卧床休息及摆放良肢位,床头抬高15°~30°,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实施上述干预措施的同时早期康复治疗。①制定治疗方案: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由多学科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机体状况制定早期康复计划,于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尽早进行干预。②健康教育: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向其详细说明早期康复锻炼对病情转归的好处,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方法,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调整好自我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和护理工作。③肢体功能训练:医护人员尽早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运动,引导其进行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待患者的肌力稍有恢复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练习、平移、坐起、关节活动等床上功能以及主动抗阻力练习;指导患者逐渐进行坐位、站立、床边行走等练习,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监护下借助器具进行步行、日常生活活动;指导患者通过吹气球、深呼吸、握力器、上拉皮筋、举重护腕等方法训练呼吸功能和肌力。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和肌力水平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3-4]。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在加强排痰训练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进食、梳妆、洗漱、洗澡、如厕、穿衣、翻身、从床上坐起、转移、行走、驱动轮椅、上下楼梯等基本活动训练。⑤物理因子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气压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1次/d,40~60 min/次,一周6次,连续治疗4周[5-6]。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①观察两组患者中常见ICU并发症发生情况。②采用MRC肌力评分法(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ore,MRC-score)评估两组非神经损伤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肌力情况,采用0~5分的5级评分法,分值区间为0~60分,<48分提示存在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分值越低,肌力水平越差;同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中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共10项内容,百分制,以分值高为优势[7-8]。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内对比采取配对t检验,组间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非神经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2.2MRC-score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非神经损伤患者组间对比MRC-score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RC-score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数据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的MRC-score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分)

2.3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发生率:观察组非神经损伤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发生率为8.33%(3/36),明显比对照组的30.56%(11/36)更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5,P=0.017)。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以及重症医学的发展,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且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对机体功能状态、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临床认为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症患者应在转出ICU后立即进行康复治疗,但随着近年来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患者在入ICU病房24 h后,并在药物、仪器支持下稳定生命体征后,可尽快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能够达到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ICU非神经损伤患者在ICU中的停留时间长,且长期制动,会降低患者的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尽早进行治疗和干预十分重要。ICU非神经损伤患者除了易发生谵妄、压疮、深静脉血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便秘等并发症外,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也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并发症以神经反射减少、肌肉萎缩、脱机困难、瘫痪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生活质量以及增加死亡风险。本次研究中结合非神经损伤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治疗计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MRC-scor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8.33%)明显下降,且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发生情况(8.33%)较少,充分说明了早期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在于,早期康复治疗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调整其心理状态,另外通过主被动活动、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物理因子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有助于尽快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防止因长期卧床、机械通气而出现各种并发症[9]。国内学者张莹莹在其临床研究中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67%)、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衰弱发生率(40.00%)均比对照组低,虽然高于本文中的数据,但所得结论与本文一致,证明了本文研究结果真实可靠[10]。

总而言之,在重症监护病房非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加强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升肌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适合推广应用在临床中。

猜你喜欢

监护肌力病房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换病房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