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应用价值体会
2020-12-19唐永和
唐永和
(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子宫肌瘤是近几年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属于良性肌瘤,可根据肌瘤与宫壁的关系分为三种,包括肌壁间、黏膜下以及浆膜下,目前临床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且近几年手术治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1]。现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年龄31~51岁;研究组患者年龄30~52岁;对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均获得各位患者以及其监护人的签字同意。
1.2方法:患者需在月经结束后3~5 d进行手术,手术前两组患者均口服米非司酮,剂量为25 mg,1次/2 d,共持续4周。两组患者均接受硬膜外麻醉干预。
对照组接受常规开腹手术:麻醉完成后,对患者下腹正中作手术切口,并使用止血带对肌瘤血供进行阻断后,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完成后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消毒。
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对患者阴道进行消毒,对宫颈进行扩张,至宫口扩张到10.5 cm 或 11 cm为止,5% 葡萄糖液做持续灌流液,对患者宫腔内肌瘤的情况进行观察后,选择不同的术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对O型及Ⅰ型肌瘤进行逐层切割至碎块,以小头卵圆钳钳夹肌瘤碎片,并反复直至完全切除干净为止;Ⅱ型肌瘤,则先切除突向宫腔的部分,后不断改变宫腔内压力,使壁间的肌瘤渐向宫腔突出,后进行完全切除[2]。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回访,记录患者的妊娠情况。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生活恢复自理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妊娠情况比较:术后回访中,研究组患者的妊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妊娠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目前在临床的人数较多,易导致患者出现月经过多、失血性贫血等症状,这对患者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传统的临床开腹手术治疗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清除患者的肌瘤组织,但其手术创口较大,且对患者的生育能力会造成一定的影响[3]。
宫腔镜下电切术在宫腔镜的协助下对肌瘤组织进行切除,不开刀,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对于女性患者而言,极为符合患者的需求以及观念,且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也较快,这也减少了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4-5]。而在对患者采取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时,需要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确保患者的病情适合接受,同时宫腔镜下电切术对于主刀医师的专业手术技能有着极大的要求,医师必须在确定患者手术适应证的同时,有效的使用宫腔镜进行手术,才可达到治疗患者的效果[6-8]。
研究数据显示,在对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宫腔镜下电切术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等,同时患者术后的妊娠率有着明显的提升,临床价值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