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法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临床疗效评价
2020-12-19杨娜
杨 娜
(天津津南医院,天津 300350)
牙体牙髓病是口腔科较为常见的牙体疾病,多由于龋齿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无机物的脱矿、有机质分解作用所引发,可表现为进行性病损特征,且患者龋齿进展下,在异常咬合情况下引发健康齿牙冠的慢性磨损,增加根尖周病、牙齿过敏及牙髓病风险,影响口腔整体健康,需及时通过牙科专科治疗,实现对牙体牙髓疾病的有效根治,根管治疗是目前临床中的牙体牙髓炎首要治疗手段,但不同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牙体牙髓病症状的缓解同样具有差异性[1-2]。因此,为评价分析牙体牙髓病临床治疗中多次法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应用效果及影响,特设置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4月~2019年7月内于我院接受牙体牙髓病根管治疗患者92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根管治疗方案的选择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组内样本量均为46例。
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最大者52岁,年龄最小者22岁,平均(37.03±4.15)岁,其中急性牙髓炎11例、龋齿13例、慢性牙髓炎9例、根尖周炎13例;研究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最大者54岁,年龄最小者22岁,平均(38.01±4.19)岁,其中急性牙髓炎12例、龋齿13例、慢性牙髓炎9例、根尖周炎12例。研究由医院伦理会批准实施,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经常规口腔科检查后均确诊为牙体牙髓病,需接受根管治疗;患者均在详解研究内容后确认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排除月经期及孕期患者;排除合并血液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1.2方法:患者治疗前均需接受口腔X线成像检查,对其病牙牙根管走向、直径及牙槽骨吸收程度等情况进行治疗前详细检查,评估病牙受损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其后予以患者牙龈、牙髓消炎治疗,确认符合治疗指征后安排手术时间。术前均接受相同牙体准备工作,即清除病牙坏死部位、修复牙冠、矫正牙齿咬合等,其后在保护牙体硬组织基础上清除坏死牙髓,其后对牙根管系统进行冲洗,其后实施根管治疗[3]。
对照组接受多次法根管治疗,根据术前X线检查结果,选取15或10号根管锉对病牙牙根管进行定位,在测量牙根管长度后,经甲酚棉填封牙根管口后,定期复诊直至患牙根管具备填充治疗指征后,实施牙根管填充治疗。
研究组接受一次性根管治疗,即在术前基础准备结束后,根据牙根管X成像结果,选用15或10号根管锉进行定位,在测量患牙根管长度,待牙根管内环境干燥后,直接使用氧化锌丁香油碘仿糊剂及牙胶进行根管填充治疗,填充结束后进行 X 线检查,评估其牙根填充效果即可[4]。
两组治疗结束后均接受相同甲硝唑抗感染治疗方案。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各项数据均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指标对比: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治疗用时、治疗后疼痛维持时间均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牙体牙髓病均已得到有效治疗,治疗效果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例(%)]
3 讨论
牙体牙髓病的发生多与龋齿后牙髓厌氧菌感染有关,患者可由于牙髓感染后炎性反应引发急、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口腔疾病,或在牙龈感染后引发牙槽骨吸收,影响口腔功能,故需通过有效治疗的开展,实现对患者口腔健康安全的有效提升。
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牙体牙髓病均已得到有效治疗,治疗效果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用时、治疗后疼痛维持时间均明显较短,且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根管治疗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牙体牙髓炎治疗方式,可通过对病变部位的清除及牙根管填充从而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但在传统多次牙根管治疗方案中,易在多次牙根管内容物清除操作中增加对牙尖周组织刺激性,增加牙根管及牙龈感染风险,影响患者治疗预后效果,且多次治疗法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治疗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而一次性根管治疗方案的采用,则可通过一次性牙根管填充封闭治疗,实现对患者牙体牙髓炎的有效治疗,治疗周期较短,避免了多次治疗中需对牙根管进行多次探查的感染风险,实现对治疗预后的积极改善[5-6]。
综上所述,多次根管治疗法及一次性根管治疗法对于牙体牙髓病均有较好治疗效果,但一次性根管治疗用时较短,患者治疗后疼痛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