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脑出血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0-12-19龙良根
龙良根
(万载县诚济医院呼吸内科,江西 万载 336100)
对于呼吸衰竭症状来说,其是因为各类原因引发的一种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现象,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紊乱。急性呼吸衰竭属于内科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现象,在发病过程中极易造成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部以及急性肺损伤综合征。近几年来,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无创通气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本文主要就其在急性脑出血伴发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130例典型的急性脑出血伴发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主要对象,依照患者应用的治疗手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本次研究中男70例,女60例,年龄30~75岁,平均(55.3±7.1)岁。以统计学基本原则为依据对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研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65例给予常规治疗,近几年逐渐在临床医学中得以应用的无创呼吸机治疗手段则应用于观察组。本次研究中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手段时选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模式,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合理选择鼻罩或口鼻罩。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保持头高位或者半卧体位,控制呼吸频率始终为15~20次/min,调整吸气压力处于3~5 cm H2O,呼气压力则调整至15~22 cm H2O,结合患者具体状况逐渐提升压力。控制氧气流始终保持在2~8 L/min,依据患者实际感受进行调整。除此之外,结合患者的具体耐受程度,给予10~15 h/d的通气治疗。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症效对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结果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两组患者各项生命指标比较:研究人员就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生命指标数据值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症治疗手段执行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均一定程度改善,但是两组患者的改善幅度存在一定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指标变化比较
3 讨论
对于呼吸衰竭而言,多种心肺类疾病是其前期引发机制,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与恶化会演变为终末期疾病的一种典型临床并发症种类,因患者身体多个器官会出现同时衰竭的情况,所以严重危害其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过去很长时间内我国医学临床采用传统治疗手段就急性脑出血伴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无法满足当前不断提升的临床治愈需求。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完善提升了临床医疗救治水平,在长久深入研究和持续实验的背景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手段逐渐于临床医学应用,并且随着其应用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拓展了应用范围。将其在救治急性脑出血伴发呼吸衰竭患者的过程中进行应用具有效果显著的优势,但是其同时具有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并发症和额外创伤的弊端,所以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最近几年通气技术受科学技术影响越发成熟,在此种背景下无创通气技术被研发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应用于急性脑出血伴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
急性脑出血并且伴发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就无创呼吸机治疗手段进行应用,缓解了传统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额外损伤情况,患者肺部损伤等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得到显著改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利用口鼻罩或者鼻罩完成气体交换,不仅其呼吸障碍程度大幅度缩减,而且有利于患者低氧血症纠正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其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可尽快排出。
本次研究中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手段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要优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患者,将两组患者对症治疗之后的各项生命指标数据值进行对比,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加理想。由此可见,临床医学中救治急性脑出血并伴发呼吸衰竭症状患者时可首选无创呼吸机治疗手段,其对比传统治疗方法不仅可最大限度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而且更加有利于患者各项生命指标数据值的改善。
总之,无创呼吸机是当前阶段医学临床中一种治疗急性脑出血伴发呼吸衰竭症状的有效方法,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值改善方面的优势均十分明显,所以医学工作者应当考虑将此种救治手段于大范围内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