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在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价值
2020-12-19黄婉文郭淑雯
黄婉文,郭淑雯
(东莞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广东 东莞 523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主要指的是十二指肠消化功能异常所致间歇性消化系统疾病症状[1]。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歇或持续性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反酸嗳气及腹部胀满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生长及发育。目前临床中尚不能明确FD的具体病因,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小儿FD的发病同先天性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神经心理因素、胃酸分泌异常等关联紧密,Hp 感染是较为重要的发病因素[2]。针对小儿Hp感染的FD的治疗,西医提倡为患儿使用标准的三联疗法治疗,主要是使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治疗,但是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不突出[3]。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实践的推广,本院在对小儿Hp感染的FD的治疗上推广在常规使用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确诊并入院治疗的120例确诊为Hp感染的FD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制定的关于FD的诊断标准,且患儿也均表现出持续发作的腹部不适、反酸、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4];②Hp感染依据外周血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③无用药禁忌且依从性良好的患儿;④研究前均征得家属的同意,告知本研究目的及方法,家属也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满足伦理学标准。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的患儿;②过敏体质、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的患儿;③依从性差、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组标准如下:试验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15岁,平均(9.2±1.2)岁;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20个月,平均(12.2±2.4)个月;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5~14岁,平均(8.4±1.1)岁;病程4~20个月,平均(12.1±2.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主要是在清晨阶段,给予口服奥美拉唑钠肠溶片(商品名:利韦廷,规格:10 mg,厂家: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864),0.6~0.8 mg/kg,1次/d;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商品名:安奇,规格:0.156 25 g,厂家: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44),10~20 mg/kg,2次/d;口服克拉霉素颗粒(商品名:百红优,规格:0.25 g,厂家:新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25),7.5 mg/kg,2次/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为患儿加用肠胃益生菌口服液(商品名:贝飞达,规格: 0.21 g,厂家:晋城海斯制造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93065),2粒/d。
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7 d,治疗期间禁止为患儿使用其他的治疗药物,同时嘱咐患儿家属遵医嘱用药,加强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监测。
1.3观察指标:①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症状积分变化,症状包括腹胀、胃脘痛、纳差少食、不易消化。无症状为0分,症状轻度为1分,症状中度为2分,症状重度为3分。②治疗前后,均在清晨空腹阶段,采集患儿2 ml的静脉血液,经离心后分离血清,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水平进行检测。③观察疗程中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不良反应类型、数量,评估治疗的安全性。
2 结果
2.1两组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但相比之下试验组评分降低幅度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分)
2.2两组血清炎性因子变化: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试验组降低幅度明显要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2.3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通常为腹部不适及腹痛等,该病在小儿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原因是小儿常因胃肠功能较弱,容易感染细菌及出现胃酸分泌不佳问题。在FD发病上,Hp感染是关键性的诱因,分析疾病的诱发因素主要为正常的群体中,Hp一般聚集在靠近胃黏膜上皮组织中,数量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然而若出现消化疾病,Hp的数量会明显增加并穿透消化系统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炎性介质、炎性细胞浸润,破坏胃黏膜上下细胞,增加胃黏膜表面白细胞介素及干扰素等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刺激胃酸的大量分泌,继而导致FD的发生。
针对小儿Hp感染的FD,临床中常采取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实际治疗上,主要将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联合用于疾病的治疗中[6]。奥美拉唑为常见质子泵抑制剂,作用于消化道后,可阻断细胞壁酸性物质表达,改善胃内酸性环境,起到保护食管黏膜的作用;阿莫西林属于一种广谱抗生素,药物的抗菌作用明显且穿透细胞的能力强,用药后不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克拉霉素则是一种内酯类抗生素,不但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同时还可以稳定胃酸[7]。将以上药物联合用于FD的治疗上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长期研究发现,因小儿Hp感染的FD患儿比较特殊,常规的三联疗法治疗上存在一些局限性,部分患儿的症状改善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研究发现在小儿Hp感染的FD的治疗上,于常规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8]。益生菌的使用,能够弥补消化道损伤或消亡的双歧杆菌、肠道球菌,抑制病原菌繁殖且平衡菌群,益生菌也可维持消化道在酸性的环境,这也可抑制细菌生长,让肠道得以正常蠕动,避免病原菌对胃肠黏膜造成损伤,保护小肠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症候积分、血清炎性因子上,试验组降低幅度均较对照组更显著,该结果提示联合益生菌及三联疗法对小儿Hp感染的FD的治疗效果显著,分析原因主要是借助三联疗法中药物抗菌及稳定胃酸的作用、益生菌恢复肠道蠕动的作用,对FD的治疗有良好效果。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两组无显著差异,这也提示联合治疗方式的安全性也高。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Hp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中采取益生菌联合标准的三联疗法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改善患儿症状及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且治疗期间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