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特区未来发展路径探析

2020-12-19张含松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体制

文/张含松(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助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特区也面临不“特”的质疑和巨大的困扰。因此,经济特区应在更高起点上以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发展模式、制度与体制、对外开放模式等方面继续打造新发展形式下的“特”区。

一、经济特区发展的困境

(一)形式多样,定位不明确

中国在充分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又对外国的相似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进行了充分吸收借鉴,这使得经济特区得以创设。经济特区发展到今天,形式非常多样,主要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区等多种形式。其中深圳等7个经济特区是综合性的,除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外,其他5个经济特区都处于沿海地区。虽然经济特区的发展程度不同,但都是通过以特区发展促城市发展,进而彰显出辐射带头作用的。从特区产业的角度看,不同形式的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都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目前大部分以工业为主导,以出口加工、旅游、房地产、金融、物流等行业发展为辅,都是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同时产品与产业结构雷同,这既不利于区域经济互补和区域各自优势的发挥,也不利于增强区域的国际竞争力,更会影响经济特区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此外,随着楼市的狂热,各个经济特区对房地产的开发越来越“情有独钟”,一些特区甚至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究其根本,这是由其缺乏清晰的产业导向,发展定位不明确导致的。

(二)“特色”的政策与体制不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域化,传统经济特区之“特”逐渐淡出人民的视野,呈现出“特区不特”,甚至有些人建议取消特区。特殊的税收及优惠政策是经济特区存在与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特区在对外贸易、经济、文化及体制等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先行先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可借鉴的方案和经验。但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自贸区等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决策的实施,先行先试不再是经济特区特有的名词,传统经济特区所特有的优惠政策、所得税政策等政策已不再具有优势,这些优惠政策在各种新形式的经济特区迅速成长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下普惠起来,有些区域的发展政策更“特”于经济特区。因此,新形势下的传统经济特区“特色”的政策与体制不再突出,面临创新突破的巨大困境。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传统5个经济特区中的海南、珠海和汕头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农村居民收入也不高。1980年,传统的5个经济特区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只在300元以内,没有较大的差距;2015年,海南、珠海和汕头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0858元、20510元、12455元,但海南、珠海和汕头的城镇居民收入却分别为26356元、38322元、18996元。显而易见,海南、珠海和汕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数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农村经济发展较缓慢,这对经济特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的率先实现造成了巨大影响。所以,在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道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经济特征这一现状。

二、经济特区未来发展新路径

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经济特区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存。因此,传统经济特区要以这一指引为目标,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等机遇,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以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在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对外开放形式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创新发展模式

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应积极主动创新发展模式,对发展模式不断调整与创新,在现有模式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并明确包括产业定位与社会发展定位在内的定位,以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与突破。经济特区在创新发展模式上,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局部调整,如实行保税区、综合保税区和自贸区有效衔接,高新技术开发区与科学工业区高效衔接等局部创新模式。虽然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超过国外,但在发展模式与质量上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产学研的结合上仍有待加强与深入。经济特区不仅要创新局部的发展模式,还应转向市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转变以往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实现经济特区市场机制与优惠政策的良性结合,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逐渐推动经济特区的发展与转型,实现特区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新时代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身贴“改革”与“开放”标签的经济特区应继续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勇当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拓荒牛”。在推动特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应继续发挥高度市场化的体制优势、多元自由平等的文化优势和建立科技创新体制。首先,充分发挥高度市场化的体制优势。经济特区应重视民营经济的主体性与创新性,深融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此外,调节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发展为导向,实现政企的双向互促互进;其次,创新科技体制。经济特区应积极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特区城市应继续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与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将科技革新与城市设计高效结合,推动城市不同方面设计与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品牌一体化进程,高效协同促进经济特区未来发展。

(三)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党的报告对全面开放的内涵做了深刻阐述,报告提出的开放是大范围、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是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的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应凭借区位与开放创新优势,从以下方面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特区发展向高质量迈进,助力实现中国梦。首先,加快深层次结构调整。经济特区应加大市场准入标准的放宽幅度,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扎实推进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适当放开建筑设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的外资准入限制;其次,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模式。经济特区应从三方面探索外贸发展模式,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一,加速货贸的转型与升级,加快打造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平台,鼓励高新技术与高精尖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二,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重点发展服务外包,加大文化旅游、软件、研发设计等服务出口力度,打造“经济特区外贸服务”国际品牌。第三,培育贸易发展新模式。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创新发展,激发外贸经济增长新活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三、结语

中国经济特区虽受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双制约,但也极力通过保障财产安全、提供纠纷解决机制、减少政府干预、有效配置资源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体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招纳顶级人才、提高产品质量、增多外商销售渠道等举措来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逐渐融入全球产业链之中,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尽管取得巨大成就,但经济特区面临的形式多样,定位不清,“特色”的政策与体制不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困境,给经济特区的未来发展造成了较大困扰。对此,经济特区更应站出来主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应对各种矛盾挑战,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防范和化解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着力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目标。经济特区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实现发展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持续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在更高起点上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以此实现更高目标、更高质量的发展。

相关链接

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新的特区扩大改革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霍尔果斯、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在中国大陆实际上除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大综合性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两个新区以外,还先后建立54个国家级高新区、15个保税区、62个出口加工区、9个保税物流园区、13个保税港区和9个综合保税区。实际上中国几乎囊括了经济特区的所有主要模式。经济发展遵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路径,而经济特区是做“点”的最好形式。经济特区是中国利用境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国和本地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形式。

我国经济特区创办时间虽短,但却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息息相关。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与成功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与生动反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光辉杰作,对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有力印证。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体制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