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2020-12-19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历史社会学的逻辑与方法 文吉昌,刘 晓(1,1)
唯物史观的三维透视 刘文杰(1,8)
当代俄罗斯左翼政党的离散格局及前景展望 许 鹏(2,1)
社会历史辩证法 李俊鑫,李晓敏(2,5)——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自觉
计量史学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研究中的意义 邱辰禧(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现代性问题 董星辰(3,5)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及当代元治理转向 张彦琼(3,9)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选择 万资姿(4,1)
马克思与绿色共享的哲学基础 兰 洋(4,8)——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视域下的党内法规研究 刘卫东,吴笑谦(4,13)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差异辨正 刘文杰(5,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 姚修杰 (5,7)
四维角度探析五四运动对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刘金莹(5,12)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理论创新 周晓光,龙佳琦(5,19)——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
【哲学与政治学】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趋势、困境与路径选择 韩 笑(1,31)
人工智能时代行政决策的法治化进路 燕晓婕(1,37)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民生观 丁俊萍,谢瑞雪(1,4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姚建伟,梁立新(1,46)
西方人学思想发展的三次高潮及理性启示 赵永春(1,52)
近20年国内关于道德本质的主要问题研究 沈永福,张 霄,郭敏科(2,9)
论朱熹忠德思想的历史地位、现代传承与创新 欧阳辉纯(2,19)
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史庆春(2,25)
“中和”诠释在程颐处的转折 刘博韬(2,30)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地方政府决策纠错之“三型”制度建设 李素艳,卢 毅(2,35)
大数据视域下人大监督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邓亦武,吴 巍(2,41)
从“国家到人”: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文化的现代化历程 单丹丹,王福兴(3,14)
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的重点问题及其方法特征 王文东(3,18)
新冠肺炎疫情视野下人类食用野生动物的道德反思 陈嘉杰,欧阳辉纯(3,25)
肯定—否定—辩证:四十年来学界对中共十一大的研究 杨宏雨,郭子愉(4,23)
价值、实践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属性 苏泽宇(4,29)
跨域治理视角下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梁立新(4,33)
康德哲学视角下网络娱乐偶像影响力发展的反思 韩冬雪(4,39)
“道法自然”即道“恒自然” 李 健 (5,24)——从文本演变理解老子自然思想的自洽性
王国维的“中国哲学”观及其当代启示 李淑敏 (5,30)
从“生产力、分工与交往”视角看我国社会结构变迁 张营广(5,34)
本土化:乡村治理实践逻辑的重构与回归 陆 宏(5,41)
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四重逻辑论析 汪 洋(5,46)——基于理论、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理论的逻辑与反思 刘 晓,文吉昌(6,1)
“可计算性”:人工智能时代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镜像 曾庆娣(6,8)
“斯密问题”的正确破解及现实意义 林丁山,谭培文(6,14)
误构的事实性 王梦悦(6,18)——论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不构成对利奥塔“误构”的支持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郑向东(6,23)——基于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视角
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周筠婷, 张 超(6,29)
【新中国70年伦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研究】
中国网络伦理发展研究述评 屈文锦,李玉琴(1,11)
我国行政伦理学发展研究综述 张晓磊(1,23)
【依法治国研究】
民法典设置公法规范的法理基础及价值取向 刘奇英(1,58)
论人事聘用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丁 镜(1,63)——兼评我国高校的法律地位
第三人侵害债权之理论及类型 吴珍珍,李少伟(1,69)——兼论我国的立法选择
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考辨 黄 理,王 亮(1,73)——兼及波兰“五·三宪法”与法国1791年宪法的比较
美国加强涉华经济间谍法律规制的研究 魏 明(1,78)
论民法典总则编法律行为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杨子君(2,45)
民初国会制宪中关于司法权范围的争论 朱 卿(2,49)
复仇与法律 高 明,甘 瑛(2,53)——兼评张扣扣案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的司法服务保障 林 秋,张铁薇(3,30)
民族法治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杨川渝,廖 钰(3,36)
刑事诉讼中人民陪审员参审实质化研究 张启帆,张小玲(3,40)
大地法理学阐释 姜登峰,张乐瑜(4,43)
逃避缴纳税款罪新诠 邬定伸(4,52)——立法特色与条款适用解析
行业协会实施垄断协议行为的民事责任 夏迪旸,米新丽(4,56)
完善法院财产保全信息化管理系统之构想 郭锶渊,文 潇(4,6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起诉裁量权的扩张与规范 杨开湘,谭雅文(5,52)
论量刑建议精准化与认罪认罚从宽的实践结合 刘 晋,刘菁菁(5,57)
事后抢劫实行过限问题探析 马松建,宋维鑫(5,64)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 龚露露,王红建(6,52)
论学区划分行为的可诉性 周慧蕾,马程宏(6,56)
论形成权行使中的先定力 吕吉海(6,60)——以法定抵销为例
民法典背景下建筑物空间权利研究 冯宇雷(6,67)——兼论《民法典:物权编》第三百四十五条、三百四十六条
数字经济时代法律治理的困境与进路 蒙志敏(6,72)
刑法合宪性解释的制度建构路径及法理逻辑展开 费 朦,吴帅帅(6,79)
【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
高管薪酬、在职消费与国企并购绩效 董少明,陈少晖(1,86)——基于267家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波特行业组织模型下的黑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 吴宇思琦,钟晓兵(1,90)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流通业的阶段性发展及启示 叶娟娟(2,57)
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景河,王 阳,石 媚(2,62)
企业家才能、市场结构与产能利用率 伊 馨(3,46)
供应链企业共享审计对财务违规抑制作用研究 刘庆龄,汪惠玉(3,51)——基于A股上市公司证据
大数据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纪 纲,程昔武(4,68)
疫情常态化下零售企业的消费场景转变 叶小芬,郭志贤(4,72)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敬 莉,孙亚茹(5,68)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视角下的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郭佳祺,祝拥军(5,73)——基于沪、苏、浙、皖2002—2017年投入产出表
贸易摩擦对中国构建区域价值链的影响 林 颖(5,79)
差序式领导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 舒慧敏,胡 宁(6,83)
新中国反贫困实践的历程、经验与总结 刘鹏凌,吕长勇,孙晓海(6,87)
新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刘 丽,吴慈生,王林川(6,92)
【伦理学研究】
人工智能伦理困境与突围 周 翔(6,34)
操纵问题:道德责任理论的新挑战 刘博韬(6,39)
疫情防控下的大数据价值与隐私伦理问题研究 易书凡(6,45)
【语言文字】
说“决胜” 殷树林,尹若男(1,98)
论邦达尔科与佐洛托娃的语言“功能”观 刘艳瑛(2,70)——以功能语义场和句法场为视角
英国本土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矫正策略 董天舒,殷树林(2,76)
汉语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研究综述 苏晓薇 (3,58)
汉语中心理动词“爱”与“喜欢”语法语义对比分析 张廷领(3,62)
早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蒙学典籍的误读与阐释 宁 博,李海军(4,77)——以裨治文英译《三字经》为例
哈尔滨中央大街语言景观研究 邵海艳(4,81)
谈“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及其应用前景 孙 瑾(5,83)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茶名英译的跨文化探究 殷召荣(5,87)
【中国文学史演变探索】
《曹植甄后传》与日本学界的“古诗”及建安文学 [日]栗山雅央(1,104)
“香草美人”的传统抑或传情寄意的密语? 丁 涵(1,109)——从木斋先生的《曹植甄后传:汉魏古诗写作史》谈起
终始五德推演与“斩蛇著符”文本的生成 王洪军(1,114)——兼论斩蛇故事《史记》掺入问题
宝玉入魔预演贾府抄家 薛蟠迷倒暗示黛玉命运 木 斋(2,80)——石头记甲戌本第二十五回评点研究
《红楼梦》贾政形象矛盾再探讨 王 鑫(2,90)
《红楼梦》中的女性观念 刘思薇,刘 扬(2,98)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界“水浒热”考论 侯春慧(2,103)
近二十年歌妓与唐宋词关系研究述评 邵 洋,刘尊明(2,108)
汉传佛教戒律视域下的白居易诗文蠡测 夏广兴, 鲍静怡(3,66)
东汉桓氏家族谱系与经学传播 林 琳,王洪军(3,72)
被神化的“民间”:“文学起源于民间”合法性探讨 冯李子,彭文良(3,79)
论明末清初人文主义思潮与《红楼梦》思想的源流关系 易洪宇,木 斋(4,85)
从黛玉到妙玉 朱琛晨,彭 磊(4,96)——兼论脂砚斋为谁
《红楼梦》“一僧一道”的“原型”意义兼论“三劫”之说 黄小洪,木 斋(5,92)
清初文人顾彩文学评点的思想与方法论 田晓婧,杨绪容(5,99)——以孔传志词、曲评点为中心
【艺术与美学】
从边红旗看徐则臣笔下的“京漂”人物 常毓峰(1,127)
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子健,刘少文(1,131)
文学自译的本质、译者身份及研究性质 余 鹏(1,135)
卡夫卡《变形记》与布尔加科夫《狗心》的变形设计比较 李聪慧,高建华(1,140)
荒诞与反抗 戚 靖(1,144)——论加缪笔下的局外人形象
《姚伯多造像题记》书风与文体考察 杨晓军(2,112)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新文化场域的建构 朱 妍(2,116)
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的典型阐释 王丽丽,杜剑泽(2,121)——论托妮·莫里森的《恩惠》和《孩子的愤怒》
中国近代写实主义艺术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功过 李所期(3,88)
南太平洋三大区域“异质性”空间之建构 吴正英(3,96)
西方思辨小说发展历程 金敏娜,唐伟胜(3,103)
《百年孤独》与《宠儿》魔幻现实主义比较研究 佟 靖(3,108)
喧嚣城市生活中的小清新 王雷雷(4,102)——评城市微诗的创作
在线性·地域性·韵律性:微诗核心特征的变迁 王燕子(4,107)
“微时代”的抒情诗人 张丽凤(4,112)
论中法两国对卫慧与棉棉的接受差异 栾荷莎(4,117)
发现“遗珠” 芮 欣,陈人嘉(4,123)——约翰·多恩诗歌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影响(1917-1949)
自然·两性·文化 刘 娈(4,131)——托尼·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论寺院佛教图像的宗教意蕴及影响 高 畅(5,103)
“视觉转向”与中国先锋派文学的“视觉化”文本解读 汪 岚(5,108)
西方叙事理论中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失衡” 杨 燕(5,113)
自己的书写与书写的自己 苗学华(5,117)——以珍妮特·温特森为中心的考察
生存的危机与精神的困惑 汪晓彤(5,121)——从原型批评理论看《双城记》与《太古和其他时间》
论红楼梦前四回的双重艺术结构 木 斋(6,98)
《红楼梦》既定前提的颠覆 李佳琦,董 涛(6,106)——以甲戌本第三回为中心
后现代视觉艺术中的身体审美转向 夏 航(6,114)
王朝柱与当代纪实影视创作 张 莉(6,118)——以《开国领袖毛泽东》为考察重点
契诃夫小说自反性叙述下的荒诞世界 高 添,高建华(6,123)——以《迟开的花朵为例》
【历史与文化】
帝国早期罗马城娱乐奴隶研究 杨梦宇(2,126)
英国史学界以不列颠背景研究英国内战的现状 徐东亮(2,131)
文明的演进与传统的交融 王力康(2,136)——纳征制度考
论日本对中国东北铁路车辆制造业的侵占与掠夺(1905-1945) 孙 瑜(3,112)
日本侵华时期“学术振兴会”的活动及其性质 高佩宇,吴 玲(3,120)
《太师梁忠烈王祠堂碑记》的史料价值 庞嘉敏,王久宇(3,127)
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职责研究 白金川,成积春(4,136)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新研究述论 田濡萌,刘大勇(4,141)
五四时期陈独秀与李大钊儒学观比较探析 侯雯晖,杨宏雨(5,126)
从学术史到文化现象:日本东洋史学认知的应然路径 赵 薇(5,136)
回顾与展望: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研究述评 蔡苏龙 (5,141)
从记录文化到阐释文化 许宫秀子(6,128)——读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
欧洲多元文化主义与难民危机的内在关联研究 陈 杰 ,张崇波(6,133)
文化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白宏亮(6,137)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培养 倪 楠(6,142)——以英语教育为视角
智能教育时代教育新观念研究 王忠东,李伟晗,朱海荣(6,147)
【传播学研究】
文旅融合:从传播共识到参与体验 陈建安(1,147)
虚拟、互动与连接:全媒体时代网络新闻的视觉艺术研究 武 珩(1,154)
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与提升 陈 琳,孙鹏飞(1,158)
对图书馆学刊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理论探讨 常延廷(2,142)——以《图书馆建设》为例
阅读能力培养:高校图书馆的使命与担当 汤国梁(2,148)
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研究综述(2000-2019年) 马媛媛(2,153)——基于CNKI的可视化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文献基础 朱 玲,王立刚(3,131)
胡风的编辑人格生成要论 吴井泉(3,139)
《狼图腾》的译介和接受 谢媛媛(3,144)——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海外传播之启示
诗意人生的诗性表达 倪金艳(3,149)——评木斋著《暗夜烛光:木斋知青传》
影响与接受的全景观照 丁 媛(3,153)——论《黑土地上的金蔷薇: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化视域下妈祖文化特质与再传播策略 刘晓春,高 思(4,144)
数字出版中的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机制建构 张 滢(4,149)
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编辑创新策略研究 王 莹(4,153)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宋现山,吴井泉(5,144)
融合出版视域下编辑的全程营销策略 张 滢(5,148)
“数字敦煌”与我国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开发研究 盛洁临,李晓霞(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