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培养
——以英语教育为视角

2020-12-19

关键词:立场英语课程大学

倪 楠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过程中,信息的丰富性及其流动的快速性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多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话语内容在全球范围广为传播,不仅影响经济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取得的进展,而且会对正处于价值观、判断力形成阶段的年青一代造成不可避免的冲击。前所未有的中西“对撞”产生各种文化乱象,会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影响到青年学子对不同价值体系的认知。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辨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文化立场、培养文化自信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显著的精神性特征。“文化立场”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共同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文理念、核心思想等,体现着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和倾向性,具有旗帜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深层次地关涉坚持谁的文化、为谁和为什么而发展文化的问题。“文化自信”是文化共同体内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信任和认同。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1](P24-26)。不同的文化立场影响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培养文化自信可以积淀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构建文化立场、培养文化自信十分重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继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将文化建设的地位提升到“自信”的高度,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3]的重要文化命题。可见,当代大学生文化立场的建构,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为基本原则,以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关系为核心实现价值引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应是清晰了解时代文化发展道路,对本民族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自觉认同、自觉守护和自觉皈依[4](P71-82)。对于青年学子而言,只有构建中华文化立场,才能培育出正确的文化观,把握文化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学习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培养中华文化自信,才能推动价值观塑造,强化自身文化素养与担当意识,才能在社会多元思潮的碰撞与影响下坚定文化立场。

二、大学英语与文化立场建构、文化培养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具有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一种语言课程都具有“语言建构+”的功效,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运用技能教学,同时也会融入思维模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人类智慧教育,传授语言的过程就是传授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承载的意识形态的过程。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它既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基于此,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学值得深思:呈递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呈递文化是高等教育必须考量的问题。

人才培养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不会忍受无价值观色彩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明确教育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5]。所以突出大学英语课程中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有效推进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学,强化当代大学生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

由于诸多原因,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未能在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效地进行文化理念的渗透以及课程思政建设。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有限的框架内,师生都聚焦于英语的工具属性,将技能训练作为语言习得的主要手段,忽视了其传递文化信息的功能;其二,受教学时长、场地、形式等因素所限,教学仍以传统课堂模式的单一、片面的单线传输为主,文化的构筑和输出存在脱节现象,无法满足文化培养的需求;其三,教学各个环节松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异步,没有建立起良性的生态互动,无法实现它本该承载的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培养的任务。

全球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来往和互动,还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的发展,进而达成培养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感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势在必行。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传授知识”的教育定位使师生双方都过于强调语言的实用性,从而弱化了这个中西方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交融、碰撞的前沿阵地,极大地降低了大学英语教学培养文化思辨能力的内在价值,错失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构建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这个有效渠道。近年来,相关专家与一线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以突破目前大学英语的唯工具属性,改变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失语现象”,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教授与构建文化立场、培养文化自信有机结合,达成价值引领的隐性育人功能,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文化培养的实践策略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SCT)是一种“解读人类思维功能与文化、历史和教育背景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具有目的导向的、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创造和改变世界和自己。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是包含文化并决定意识和个性的符号标志系统,语言不只是认知客体(学习对象),也是最重要的中介工具(调节学习)[6](P2-10)。该理论将语言使用看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个体的人必然要对他人表达同意或反对、肯定和补充、提问和应答,而在这些表达形式中就必然涉及意识、价值、态度、意义等的选择问题[7](P40-45)。在以列夫·谢·维果斯基(Lev Semnovich Vygotsky,1896-1934)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多年的研究中,社会文化理论衍生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调节(mediation,或称中介)、内化(internalization)等多个概念及配套理论。这些基本理论无疑为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促使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外语教学和研究。

基于语言与思维之间深切的依存关系,语言课程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一直是学界的传统议题。纵览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考查社会文化理论与文化的关联是十分活跃的课题。中外学界对相关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呈百花齐放之相,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针对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的探索。萨丕尔(Sapir)说:“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8](P188)可见,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实践中,立足于社会文化理论设计文化培养的教学原则,以目标、主题、工具等要素组织和运作文化教学任务是一条可行之路。本文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切入点,创建有利于文化信息获取与文化意识建构的学习条件,在信息输入过程中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念,以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提升我国21世纪人才核心竞争力。

(一)明确文化培养定位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还是拓宽知识的素质教育课程,但是文化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级别、各层次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文化教学目标的表述都不够明确、不够具体:《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没有对如何进行文化教学作出细致的要求与说明,没有在顶层设计层面进行规划与指导;各高校结合本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需求制订的英语培养方案,也少有明确将文化教学纳入教学实施的目标之中。对文化教学定位的泛化或者模糊,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把文化培养的具体要求包括其中,文化培养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得以有效体现。

教学定位需要高等教育的顶层根据文化教学现状进行规划与指导。在原有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把文化教学明确地写进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之中,从而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学给予政策上的指导[9](P57-59)。以官方语言明确实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明确文化教学定位,加强文化教学体系建设,设计有利于文化教学的环境。只有将文化教学内容与学生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培养相结合,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巧妙地融入文化教学之中,才能对教师、学生的文化意识发展施加外部推力,最大限度地提升文化教学效果。

(二)设定文化培养目标

依据社会文化理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可提升的空间,这种向前发展的空间带来学生学业的不断进步。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尽力挖掘区域潜能,激发学生文化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中,根据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设定文化教学目标,是进行文化立场、文化自信构建与培养的先决条件。科学、有效的文化培养目标能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认知产生质的变化,促使学生朝向更高的文化立场与文化自信阶段发展,最终达到价值引领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是体现学科教学任务的指南针,据此制定合理的价值观培养教学目标和价值引领教学计划,实行相应的文化教学实践活动。科学设定的文化教学目标能使学习与发展的关系产生质的变化,推动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朝向更高的价值观念水平发展,实现最佳的文化教学效果。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现有基础,但又有一定难度和高度。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实际学到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文化能力的提高[10](P61-63)。一方面,教学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上,设定的文化教学目标必须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方面,教学也不能无上限地超越学生目前所具备的能力,否则教学过程将会是无意义的对话,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10](P61-63)。

(三)丰富文化培养情境

依据社会文化理论,内化是个体把交际活动中使用的符号转变为调节自己心理产物的过程。这种改造思维方式的过程主要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实现,最终发展为学生对外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对内对自我思维活动的调控。促使学生内化语言符号的社会实践活动发生于课堂之中,所以在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中,设计丰富文化教学情境,是进行文化立场、文化自信构建与培养的有力保障。多样、合理的文化教学情境能够优化文化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通过语言符号系统跨越最近发展区,完成从心理间转化为心理内的内化过程,最终达成语言社会化和自我认同的发展。

教学情境不仅是学生语言输入的来源,还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文化教学由情景产生需要,由动机激活任务。教学情境是学生传输社会文化、内化语言信息、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基于多样化情境营造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系统,以个人、小组、集体等方式搜集、整理、分析、对比、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对比输入丰富的思维和信息;另一方面,设置合理的文化教学情境,突出文化对比要义,巩固学生的认知。根据文化培养的特定主题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在参与性思维和行为中历史地发展起来。

(四)精选文化培养资源

依据社会文化理论,调节是由外在的社会文化活动转向内在的心理功能的过程,人类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功能是依靠语言等调节工具发展起来的。所以语言不仅是一种完成社交的方式,还是控制思维活动的方式。人类借助调节机制进行社会人际交流,而语言就是最基本的调节工具,所以在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中,精选文化教学资源是进行文化立场、文化自信构建与培养的高效手段。精选蕴含适当文化元素的语言材料,使预设的文化教学目标顺利向个人内心品质转化,促进外在的社会文化活动向内在的心理功能转向,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

教学资源作为调节物转化为学生脑力活动的材料,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心理间到心理内的内化过程。文化教学语料决定教与学的内容与成效,促进学生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的塑成。一方面,优化语言资源,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语言材料。从现有语料中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文化知识延展,补充形式多样的、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主流价值观教学素材,使学生逐步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突出语料的文化内涵,以课程思政引导文化教学活动。选取符合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培养的语料作为调节物,引导学生超越语言发展提升文化认知能力和社会价值等高级思维,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加强教师指导功能

依据社会文化理论,由外在的社会文化活动转向内在的心理功能的过程,可以借助社会互动中其他人的调节行为来实现。学习是一种参与者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建构的活动,个体无法单独完成最近发展区的向前发展,但能够在他者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取得学业的不断进步。所以在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中,加强教师的指导功能,提高文化培养任务的效率和质量。教师通过设定以文化教学目的为导向的认知活动,指导、组织、促进课堂文化教学实践活动,加速消除学生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教师指导功能在文化教学中的定位和表现至关重要。教师由学习指导者变成学习促进者,与学生协同合作构建文化信息储备。一方面,明确教师指导功能。教师根据文化培养目标和教学资源修正课程内容,对文化教学活动提出综合性指导并给出弹性要求。适时采用对比性原则突出中西方文化差异,以调控和管理文化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加大教师指导力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和不同需求,制定或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师根据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断变化的最近发展区设定文化拓展话题,筛选、更改及添加教学语料,选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为达到文化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交流活动。

(六)促进生生互动

依据社会文化理论,社会互动是学习的中介,人类思维的发展在交际过程中受到调节,与他人的合作性学习先于发展并最终形成发展。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调节作用也可以通过同一群体中其他成员发挥作用,即小组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调节作用。所以在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中,促进生生互动,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学生通过教学中双向或多向的协作行为,编码文化吸纳和传递的过程,在协商、探讨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全面理解,在习得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理解世界的角度,使思维智慧和成果为整个习得群体共享。

生生互动以学生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构建学生间互动、合作调节学习过程,从而将文化培养目标内化到其心理机制,达成把知识内化、迁移到学生个体的目的。一方面,重视生生互动的必要性。知识由人际层面产生,进而在个体内被吸收和内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双向或多向有意义的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意义建构,习得语言并利用语言调节促成认知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生生互动的多样化形式。以学生现有文化发展水平为基础构建互动合作关系,学生共同分享信息和活动、分担目标和任务,根据学习需求与同伴协商,借以双人结对、小组讨论与班级活动等形式进行有效的学习,最终达成学生自身对文化认知的目标建构。

四、结论

何其莘教授指出,21世纪外语教育教学不应该只关注于英语教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外语教学需要与文化连接,帮助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意识[11](P101-103,169)。大学文化建构是隐性价值观教育的最完美境界,所以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而且关注学生的语言社会化和自我认同的发展。通过深层次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构建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文化立场、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培养模式,既为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内容与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探索可行之路,又将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推广普及相结合,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立场英语课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大学求学的遗憾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