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及路径研究

2020-12-19柴院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品牌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信用

文/柴院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一、引言

进入新时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农业农村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是明确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农村金融发展速度缓慢、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不全、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不强等。上述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减缓乡村振兴的步伐、迟滞共同富裕的进程。因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需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夯实农村金融发展基础,并注重农村金融结构调整,守正创新,使农村金融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助力。

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研究。郝建江从风险分担补偿的角度,以河北省为例,探讨了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问题,并基于现状分析及原因剖析,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2]。曾剑敏则从法律的视角,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诸多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3]。伦美娃以农村金融扶贫为切入点,从扶贫主体思想观念因素、外部体制机制因素、内部协调和监督因素三个角度梳理分析东莞金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外金融扶贫经验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的对策建议[4]。上述研究都是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视角,偏向于中观层面研究;本文则尝试从宏观层面,剖析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之难,并探索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的破难之策。

二、困境: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之难

(一)基础薄弱,有效信贷载体缺乏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孔雀东南飞”积极流向城市或者中心城镇,农村人口减少导致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城市、农村的人口流动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的“马太效应”日渐明显,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在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要群体的农村,鲜有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劳动。农村人口的外流,导致了农村金融需求缺乏。根据供需平衡的市场规律,农村金融业务总量过少,农业农村放贷成本和风险较高,金融机构主动提供服务的内生动力不足[5],造成农村金融基础投入减弱,从而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相关金融知识储备不足,储蓄存款、存钱养老等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大部分农民只存不贷。虽然政府大力提倡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质量发展,但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存在诸如投资风险高、项目周期长、收益不稳定等问题,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优势,导致自身实力弱、产品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难以获取银行信贷资源,故而造成农村信贷载体严重缺乏,阻碍了农村金融发展。

(二)结构失衡,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积极性低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尽管近年来我国涉农贷款余额逐年增长,却没有改善农村金融的供给结构,各种不均衡现象在不同地区、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好、农业产业大的地区金融供给大,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或利益团体中,而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大部分人,并没有从中受益。另一方面,政府划分了各种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服务方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金融机构由于客观环境和自身利益考虑,政策执行大打折扣。各类金融机构业务重点和主要服务对象为抵押物较多、规模较大的经营实体。小农户和小型农业相关企业都被挤出了金融服务。总体而言,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内生动力不足,农村金融供给结构不平衡。另外,自古以来,农业生产需要“靠天吃饭”,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与工业相比,农业集聚度低且收益小,收益周期长,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农业融资投入意愿。农村人烟稀少,人口密度低、产业分布分散的特点推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降低了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积极性[6]。

(三)农户贷款困难,农村金融发展受阻

在贷款主体资格上,虽然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具备了贷款要求,需提供与所贷金额相匹配的抵押物。现有背景下,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养殖业、种植业等基础设施大部分都是建筑物搭在了集体土地上,造成抵押担保困难。在绝大多数县域的农村,土地承包人的经营权和农民的房屋产权很难获得抵押贷款。一方面,抵押物市场价值难以确定,土地市场化定价也成为难点。一些评估评级机构缺乏专业信誉,从业人员少,综合素质低,银行自身贷款额度难以确定;另一方面,抵押物难以流通和变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一旦发生违约,金融机构很难完成抵押资产变现,这就限制了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体现集体所有制,保护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不仅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也不利于长期投资。对银行来说,缺乏有效稳定的抵押品很容易导致信贷损失,而这些损失基本上都由银行承担。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银行对贷款条件的设置更加严格,导致了农民“少贷难贷”的问题。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信贷风险隐患较大

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尤其是在农村。目前,与城市相比,由于环境因素和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村信用征信体系还不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信息难以获取,难以对农户资产进行市场化评估,容易导致金融机构对相关贷款的风险评估出现困难甚至偏差。金融机构要想获得清晰、准确、完整的信用信息,必须在调查等方面付出高昂的成本。这种情况使得一些农村家庭和“三农”小项目难以从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这是当前农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7]。另外,由于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农村信用文化宣传渠道有限,农民信用违约成本低,多数农民的信用意识仍然薄弱,农村失信现象普遍,导致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逐步向金融业转移;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转化不到位。目前,虽然选择了信贷用户、信贷村、信贷镇,但效果与优惠政策、信贷融资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衔接不好,信贷体系建设的积极激励作用没有充分体现。由于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加之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和信用抵押担保体系的不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风险隐现。

三、路径: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的破难之策

(一)夯实基础,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

随着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发展必然由低水平向高质量、小农向现代化转变。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必须加强培育和扶持。一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参与新农业经营,优化农村环境,为返乡创业青年特别是高科技人才提供优惠政策,提高农村吸引力,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条件。二是加强政策力度。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者健康发展,要全面出台农业补贴、财政贴息、专项扶持等优惠政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从各个环节深入解决新型农业经营者的融资问题。三是尽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配套措施,鼓励和引导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规模化、高效化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合作经营、共同致富。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新农合经营者的金融支持力度。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银政合作和平台建设,增加对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农业经营者的信贷供给,合理定价优惠贷款,为上下游客户和企业提供连锁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二)调整结构,增强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意识

由于资本“嫌贫爱富”,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很难通过市场来解决。因此,加强政策引导,政府要牵头自上而下推进农村金融深化改革。此外,政府在规范农村金融改革政策时应注意地区差异,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政策主动性,根据政策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支持我国农村金融业健康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降低了金融机构和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经营成本,提高了涉农税收优惠的公平性和收益性。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加强支农、惠农等项目的投资保障,积极适应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构建政府融资担保体系,降低融资成本,大力推进国家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三农”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有意愿的金融机构合作设立融资担保基金,鼓励各类资金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要加快完善农业保险相关制度,引导各类保险公司加大农业保险投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提高农业保险水平。只有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保障,才能盘活农村金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方法,注重提升金融精准支农的效度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制度优势和信息优势,创新农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机制。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地方金融机构乡镇分支机构、网点的结合,整合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发挥基层银行网点的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促进农户、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发展;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农业经营者的特点,对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进行分类。对于新的农业经营主体,要与时俱进,突破思维定式,根据其资金需求,结合其经营特点,定制配套资金供给;对于农村个体经营户,要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分享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承担经营风险;对于贫困人口,要积极讲解金融知识,积极扶持愿意贷款、勤于发展生产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四)健全生态,构筑农村金融机构信用体系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石。政府应加快农民电子信用档案建设。通过信息采集的方式,分批采集辖区农户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行为信息、信用记录等数据,作为信息备案的依据。开展农民信用评估工作,推动农村自治机构和农业金融机构联合开展用户信用评估。探索建立文化创意农业、农村综合体等新型农村经营模式的信息收集和信用评价机制。根据新农村商业模式的特点,通过实地调查,设计一套简单务实管用的信用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利用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农村地区使用利用率较高的APP,宣传容易理解和需要的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农村金融机构要对农民开展精准灌输信贷信息宣传教育。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突破传统的征信和授信方式,降低信息采集、筛选和评估的难度和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帮助打破依赖抵押品的信贷限制。此外,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农村居民不仅可以更方便地享受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更多的网上功能减少和避免不良信用行为,如推出月度扣款提醒或自动扣款,避免逾期;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农民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农民对合同履行的认识提供新的渠道。

四、结论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剖析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之难,存在基础薄弱、结构失衡、农户贷款困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出发展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的路径,即夯实基础,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调整结构,增强金融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意识;创新方法,注重提升金融精准支农的效度;健全生态,构筑农村金融机构信用体系。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信用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农村金融政策异化:问题、根源与法制化破解方案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农村金融大变身